2015/03/13 信息來源: 張辛
一
柔外而中正,
說亨故利貞。
易言為象兌,
詩美鵲巢功。
二
維群無失類,
取贄不鳴聲。
荷箠而隨意,
祠神以富生。
三
下流而自勝,
不害並無爭。
大壯觸藩困,
順柔跪乳生。
四
董子彰三德,
禮書軷路神。
噉珠償不義。
叱石念親親,
五
入畫抒胸臆,
牧羝朝漢京。
律調行跡現,
鄭註徑稱精。
2 015.2.7
註:
1、說亨:《易·兌·彖傳》:“兌,說也。剛中而柔外,說以利貞。”《易·說卦》:“兌為羊。”
2、鵲巢:《毛詩序》:“羔羊,鵲巢之功致也。召南之國,化文王之政,在位節儉正直,德如羔羊也。”孔疏:“大夫有德由君之功所致也···鵲巢之功致之意,言由國君積行累功以化天下,故天下之化之皆如羔羊,以致此羔羊之化也···羔羊之人謂人德如羔羊也。”
3、失類:脫離其類。《詩·召南·羔羊》孔疏引《周禮·大宗伯》註:“羔取其群而不失其類”。
4、取贄:《公羊·莊公二十四年》何休註:“凡贄,天子用鬯,諸侯用玉,卿用羔···羔取其贄之不鳴···。”
5、荷箠:拿著鞭子。《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引《列子》曰:“楊朱見梁惠王,言治天下如運諸掌···君見牧羊者乎?百羊為群,使五尺童子,荷箠而隨之,欲東而東,欲西而西。”
6、祠神:《搜神記》:“宣帝時,陰子方者至孝。有二媳,嘗臘日晨炊,而竈神形見,子方再拜受慶。家有黃羊,因以祠之。自是暴至巨富。···故後常至臘日祠竈,而薦黃羊焉。”
7、下流:《老子》61章:“大國者下流。”33章:“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8、不害:《老子》81章:“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9、觸藩:公羊用角抵觸藩籬。《易·大壯》:“九三,小人用壯,君子用罔,貞歷。羝羊觸藩,羸(纏繞)其角。”
10、三德:仁、義、禮。《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引《春秋繁露》曰:“凡贄,卿用羔。羔有角不用,如好仁者;執之不鳴,殺之不謗,類死義者;羔飲其母必跪,類知禮者。”
11、軷:出外時祭祀行路神叫“軷”。《詩·大雅·生民》:“取蕭祭脂,取羝以軷。”毛傳:“軷,道祭也。”羝,公羊。
12、噉珠:《初學記》卷二十九引劉義慶《幽明錄》曰:“洛下有澗穴,婦欲殺夫,推下。(夫)經多時至底,乃得一穴。宮館金寶為飾,明逾三光,人長三丈。如此九處。至最後告饑,長人指樹下一羊,令跪捋羊須。初得一珠,長人取之。次亦取一,後令噉,即療饑。”
13、叱石:《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引葛洪《神仙傳》曰:皇初平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余年未歸。“其兄初起行索初平,歷年不得。後見市中有道士。乃問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牧羊兒,姓皇字初平。’兄乃隨道士與平相見。語畢,問羊何在?‘在山東’。兄往視,但見白石不見羊。平曰:‘羊在耳,兄自不見。’平乃往。言:‘叱!叱!羊起。’於是白石皆起成羊數萬頭。”
14、入畫:南宋亡,趙孟頫仕元但懷念故國,常畫羊以抒胸臆。
15、牧羝:牧公羊。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留。匈奴單於迫其投降,拒不從。遂流放北海上無人處,使牧羝,允羊下乳乃放還。蘇武持漢節牧羊十九年,節旄盡脫,忠貞不移。昭帝與匈奴和親,乃得歸漢。
16、律調:《初學記》卷二十九引《瑞應圖》曰:“鐘律和調則玉羊見。”
17、稱精:《初學記》卷二十九引緯書《周易編謀類》曰:“太山失金雞,西嶽亡玉羊。鄭玄註曰:‘金雞玉羊,二嶽之精。’”《玄中記》:“千歲之樹,精為青羊。”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