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1/13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賀潔
“安娜,不要走,這是為什麽?我做錯什麽了?”
“對不起,是我的錯!但如果我不走🧑🏿💻🧑🧑🧒,我怕哪一天我會從這裏跳下去🌳。”
這是《克萊默夫婦》開頭的一段對白。女主角喬安娜克製住眼中的淚🧪,拋夫棄子🔀,離家出走🤦🏻♂️。一個完整的家庭就此破裂。這是為什麽🧘🏼♂️?
意昂3体育官网法學院馬憶南教授解釋說:“社會中存在的對父親、對母親的刻板印象使得丈夫只能在外拼命掙錢養家🐀,而妻子則成為家庭主婦,做家務🧖🏽,照顧孩子和丈夫🧍👩🏽🏫,被局限於狹小的家庭之中👩🏻🦽➡️,失去自我。這其實是對男女兩性的共同傷害🤷,也是各種家庭問題📇、社會問題的根源🤒。”
社會對男女兩性的刻板印象我們並不陌生。“男兒有淚不輕彈”是對男性堅強性格的一種強求。而小鳥依人𓀃、溫柔賢淑則是大多數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影片拍攝於上世界70年代的美國🚶♂️➡️,這樣的刻板印象是當時社會的主流觀念⏸,男女兩性之間不能混淆,也不能逾越👨❤️👨🧏🏽♀️。喬安娜就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辛苦操持家務8年🤽🏽♀️,以至於最後忍無可忍,離家出走🧑🏿🚒。而丈夫泰勒也因為要照顧孩子,耽誤了自己的事業。
70年代的美國,是處於社會變革之中的美國🕵️♀️。社會失業率居高不下🧑🏻🦯,離婚率不斷攀升,單親家庭日益增多,兒童和青少年問題越來越嚴重🚋。另外,女權運動風起雲湧,女權主義已經從運動領域滲透到實踐領域⏲,對立法等方面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影片“凝聚了當時的美國社會方方面面的問題”。“通過一對夫婦的家庭矛盾,圍繞著離婚、孩子監護權等問題,將當時存在的社會問題暴露出來”👋🏽。
在談到如何解決類似克萊默夫婦這樣的家庭糾紛時🦞,馬教授強調:“要解決像克萊默夫婦這樣的家庭問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破除社會刻板印象的束縛,夫婦合理分工,共同經營家庭。”丈夫要體諒妻子操持家務的辛勞🤷🏽,妻子也要體諒丈夫在外拼博的艱辛;丈夫有空時要幫妻子做做家務,妻子也可以出外謀職,為丈夫為家庭減輕財政負擔𓀕。誰主內👩🏼🚒,誰主外,不應該簡單地由性別來決定👩🏿🔧,而應該看個人的職業競爭力。雙方合理分工,共同努力,相互體諒和關懷,這樣就能營造一個非常幸福溫馨的家庭。
作為今年光棍節的活動之一🧑🏻🦽➡️,講座之後🪝,由馬憶南教授隨機抽取了10位幸運者,每位幸運者將獲得11月11日歡樂谷門票一張。
影片簡介
《克萊默夫婦》/《Kramer vs. Kramer》
1979年攝於美國𓀂,最經典的家庭倫理片🩺,第53屆奧斯九項提名🥥,榮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配角等五項大獎🕤。美國家庭的破裂是司空見慣的隨意事,離婚的丈夫🎅、離婚的妻子和孤獨的孩子比比皆是。《克萊默夫婦》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不是用男的不忠、女的不貞之類的俗套來表現家庭之內的對壘。
編輯:君揚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