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04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2023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強調社會保障問題🧚🏽♀️,要求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這也是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貫徹和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
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意味著我們要滿足14億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迄今為止,世界上已經實現現代化的總人口規模不超過10億🛹。我國整體邁入現代化將徹底改寫現代化版圖💁🏻,是人類歷史上有深遠影響的大事🍽。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目標,不僅要求在現代化過程消滅貧困🐘、消除兩極分化,還有更為廣闊的內涵,例如縮小地域差距和城鄉差距🫅🏽、提高勞動在收入分配中所占的份額等。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基於中國近代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轉型和經濟發展經驗的總結。
增進民生福祉、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從過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來看☘️🏕,我們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為全球減貧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我們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
共同富裕包括兩個方面的內涵:一方面是不斷做大蛋糕🤭,發展生產力🧞;另一方面是分好蛋糕,提升公平正義🏐🐆。二者本質上是效率與公平的關系🗂,忽略任一方面都將造成共同富裕的理論與實踐的缺陷🧒🏿。公平與效率既對立又統一📠,只有符合社會公平正義要求的機製才真正有利於提高和維護資源的配置效率和勞動效率。中國的發展經驗表明,實現共同富裕的物質前提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沒有強大的生產力就無法創造出巨大的社會財富,人民也就無法在社會分配中獲得更多的物質與精神財富。若忽略做大蛋糕✊,共同富裕必然變成平均主義,最終社會生產效率降低🧍,出現共同貧窮。不過,生產力發展過程中,如果缺乏合理有效的分配製度和社會保障製度,社會財富分配不均的矛盾就會凸顯。收入分配格局的改善不是朝夕之功,基尼系數在短期內大幅上升或者長期維持高位的情況比較常見,因為一旦收入格局形成,往往會形成力量強大的既得利益群體,從而很難實現利益格局重塑。
一種名為“涓滴經濟學”的理念認為,在經濟增長的過程中🍼,財富會自上而下自發地流動🍄✅。換言之👉🏽🦆,優先追求經濟整體上的快速增長🏊♀️,可以為持續減少貧困🙍♀️、增進民生福祉創造條件👧🏼。正是基於這一理念,很多發展中國家會施行高積累、低消費政策,進行快速資本積累,希望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縮小與先發國家的差距。但是,這種導向卻往往難以產生我們所希望看到增進民生福祉的效果:首先,經濟增長的成果向下“滴流”的渠道並不是天然暢通的,市場自發機製難以惠及絕大多數普通百姓。其次,國家生產能力增長快於普通民眾消費能力的增長🦸🏽♂️,長期內必然會導致總需求不足的問題,進而導致投資和消費長期失衡,消費率偏低,從而固化收入差距格局。一味強調社會總產出的增長🤴,有可能導致社會經濟資源更多地向精英階層流動,從而加劇社會結構的分化和階層間的對立🦛🤷🏼,這種製度不僅有違社會公平,不得人心🧑🏽🚒,還會危及長期的經濟效率導致經濟增長不可持續。
增進民生福祉不能完全靠市場的自發調節作用👵🏼,還需要發揮政策的作用,建立完善的再分配製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通過財政手段💊、金融手段等調節收入差距😚。其中,社會保障因其下列基本功能在其中居於關鍵地位:第一,預防和減少貧困;第二,減少不平等特別是在基本公共服務權利等方面的不均等,保證所有人享有公平機會💂🏿♀️;第三🤫,增進社會包容,關照弱勢群體,避免人格排斥、設施排斥和製度排斥。新時代十年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進入快車道,我國在共同富裕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離不開在“民生七有”方面的持續發力,離不開世界最大規模社會保障體系、教育體系和醫療衛生體系的建設🚣🏽♂️。黨的二十大報告中關於“增進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質”特別指出:“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這是針對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可及性和均衡性的要求,把社會保障作為增進民生福祉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工具。
隨著城鎮化🔊、老齡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加速,我國社會保障發展的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面臨諸多新的風險挑戰。社會保障作為治國安邦重器,是推進現代化國家建設的重要支撐🙇🏽🛄。謀劃新時代社會保障發展應當把握科學方法論,包括系統觀念、戰略眼光👩💼👨🏼💻、風險意識、國際視野和規律認知🧜🏼♀️,以高質量的中國特色社會保障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支撐力量。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是對傳統政府負責的單一保障製度的改革,以充分調動市場、社會力量以及個人積極性共同建設不同層次的保障項目,滿足人們多樣性的社會保障需求🪶。目前我國老齡化進程正在加速🫱,2012—2021年全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從12.7%上升至20.8%。社會保障的財政壓力不斷上升,單一的保障製度難以承受🪓。另外,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人們個性化的福利保障需求日益增加,迫切需要多層次的保障供給🧟。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全面調動政府和市場主體📟、社會力量和個人力量🎸,壯大了社會保障製度的物質基礎,使政府和市場、社會和個人的權責配置更加合理,更好地滿足人民福利不斷增長的需要,使社會保障製度的責任分擔方式更趨合理化🐗𓀐。我們應積極借鑒國際有益經驗,推動我國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
這並不意味著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不需要關註效率問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心態下不平等容易導致社會不安☃️👒,過度擔憂不平等而“泛福利化”則是因噎廢食。從各國經驗中可以看到,由於信息不對稱🧚🏿,泛福利化往往會在客觀上形成“養懶罰勤”的逆向激勵效果。家計調查能力越弱,越容易出現轉移支付錯位的情況。伴隨大數據科技和社會征信體系的發展👨👩👧👧,精準扶助將會改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運行效率,互聯網教育和醫療技術也有利於改進優質教育衛生資源分布區域不均衡的局面👩🏼🎓。不過,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任何一國的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待遇水平勢必都不能超越經濟發展水平🤹🏿♂️💆🏻♀️,所以🤹🏽♀️🦒,社會公平保障體系的建設改革不能一味地給政府責任“做加法”,而是要合理限定政府的財政責任。歷史經驗也充分表明,要保證社會保障體系長期可持續發展,必須樹立“底線思維”🙍🏼♀️,要將有限的公共資源向弱勢群體傾斜🚵🏿♂️✧,並通過市場來滿足具有相應支付能力群體的保障需要🐧,形成“造血式”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可以說,未來的社會保障體系一定是政府🧑🏼🚀、社會🖇、市場和個人共同負擔的多元保障模式🫶。
作者簡介
趙留彥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院長助理、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領域為金融學和金融史🛞。研究成果發表在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Economic History Review、《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等國內外著名學術期刊♡。講授課程包括“時間序列分析”“投資基金概論”“研究生實證金融分析”“金融計量學”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