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國區域國別學同行共進 | 錢乘旦:建設中國風格的區域與國別研究

區域與國別研究在中國大地蓬勃興起,起因於當今中國需要這個領域🤶🏼。當今的中國正在走向世界💇‍♂️,但走向世界必須了解世界。由於各種原因,中國對世界的了解卻非常不足🍄‍🟫,這不僅阻礙了中國自身的發展👨‍👩‍👧,也阻礙中國對世界的承諾↔️,即中國要為世界的共同發展作出貢獻。

區域與國別研究是了解世界的一個窗口👩‍🏭,它通過學術的鉆研,強烈體現現實的需要,區域與國別研究的出現,從一開始就服從於時代的需求✵。

所謂區域與國別研究🧜🏻🧑🏽,就是對其他國家、域外地區做研究🎳🫃🏿。早期歐洲列強占領殖民地,統治這些地方,它們需要了解這些殖民地🧽,於是就有人專門關註這些地方,研究各種問題。最早的“區域與國別研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所謂的“東方學”、“埃及學”之類🤵🏿‍♀️,就是其結果。早期研究的成果以英國👨🏼、法國最顯著🥺,原因就在於這兩個國家曾經占有最廣大的殖民帝國🧒🏼。雖然在那個時代,並沒有“區域與國別研究”(Area Studies)這個概念🤲🎸,但研究領域的特征卻已經開始顯現了🤏🏼,其中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其跨學科性:它不屬於某一個特定的學科,而是多個學科共同的努力🧑‍🎤👨🏼‍⚕️,比如民族學、人類學、宗教學🙍、語言學、博物學等等♡,都可以在這個領域中施展其研究才能👊🏼,並且得到充分的成長。西方對世界的整體性研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出現的👩🏻‍⚖️。

二戰結束後,面對著風起雲湧的民族解放運動🧝🏿‍♂️,以及美國稱霸世界的需要,區域與國別研究作為一個研究領域正式在美國登場,並很快傳布於西方學術界👏🏽。其時代背景非常清楚,就是西方國家需要了解那些地區🧕🏻、了解新獨立的國家。了解的意圖是製定新戰略,以應對一個全新的世界。“區域與國別研究”在美國得到最充分的發展𓀝,其原因正如18🦹、19世紀殖民地研究在英、法兩國最為盛行🪿。如同18🌭、19世紀的英👩🏼‍🚀、法兩個國家,20世紀美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也是跨學科的研究🧗🏿‍♂️,美國那些最著名的區域與國別研究中心(如哈佛大學的東亞研究中心即費正清中心)都是針對某一地區或某個國家做跨學科、綜合性研究的學術基地,其成果涉及許多領域🛁,而領域越全面,成果就越突出,越能把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各種情況說清楚👨🏿‍💻、摸透徹,形成立體性的研究結果🧖🏻👱🏼,由此而體現這個基地的學術能力和研究水平,引起社會的高度重視。

因此😥,二戰後出現在美國(以及整個西方學術界)的“區域與國別研究”,其新穎之處不在於開辟了一個新“學科”,而在於組建了一個新的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各學科(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甚至理工醫農)只要有共同的研究對象(指地理對象🙇‍♂️,即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都可以互相配合、互相支撐,共同對這個國家或這個地區做研究,最終拼出一幅關於這個國家或這個地區的“全息圖”,達到為製定相關政策提供知識和學術基礎的目的🧑🏽‍🦰。

我們有些人認為區域與國別研究應該是一個學科👩🏽‍💻,為此應不懈努力🤶。這種想法只有在中國才會有,因為中國實行一種嚴格的“學科製”,沒有“學科”的支撐,一切都不存在👨‍✈️,所謂“皮之不存,毛發焉附”🏃‍♂️‍➡️。我理解其中的考慮🙆‍♂️,也明白“學科”對每一個研究者的意義。不過區域與國別研究確實不是“一個”學科,它只是一個領域🧡💴;如果區域與國別研究是“一個”學科,那麽它的邊界在哪裏?由於這個領域的涵蓋面確實太大、幾乎沒有邊界,因此如果把它確定為“一個”學科,它幾乎可以囊括所有的知識領域⚄。就研究對象而言,“區域與國別研究”所涵蓋的各知識領域只有一個共同之處,即共同的地理對象——某個地區或某個國家。順便說一句🫄🏽:許多人把“區域與國別研究”等同於“國際關系”,仿佛它是又一個“國關研究”。這就把“區域與國別研究”的範圍大大縮小了,“區域與國別研究”可以為“國際關系”提供廣泛而堅實的知識支撐,沒有這些支撐📄,“國際關系”很難取得深入而有洞見的成果⛸。但“區域與國別研究”比“國際關系”範圍要大得多,與“國關”相比,它是一個基礎性的知識結構。

盡管如此,考慮到“學科”在中國的重要性,我不反對建立某種形式的新學科🐉。如果要建立某種形式的新學科,那麽它應該是一個“跨學科”的學科,我國現行學科體製中已經有“交叉學科”的概念,而且在理工科範圍內已經相當普及;那麽“區域與國別研究”作為一個“交叉學科”是可以存在的,不過它的前提是🧑🏿‍🦰🦸🏽‍♂️:任何以“區域與國別研究”身份來申請“學科”的實體部門(如學校🫳🏿、研究所等等),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多個學科(比如10個以上不同學科)的研究力量存在📀,而且都從不同領域對某一特定地區或特定國家進行學術研究、形成共同對象、並有所成果。如果不設嚴格的前提條件🗼𓀆,區域與國別研究這個“學科”就會變得爛而又爛。

在中國,對外國的研究早就存在,上世紀60年代曾在多個高校設立過一批研究機構☎,旨在研究外國問題,比如美國研究所、非洲研究所等等。但限於種種原因💪,當時的主要工作是翻譯資料,而且在文革開始後基本上停頓下來。改革開放後組建中國社會科學院🕵🏽‍♀️,其中包括多個涉外研究所;各高校也形成了一批研究外國問題的師資力量,拿出了一批研究成果。但從“區域與國別研究”的角度看,迄今為止有明顯的弱點,致使它很難向深度發展。

首先,研究力量分散、不集中🕴🏻,在高校分散在各院系、各學科🏮。比如研究美國問題的師資分散在歷史系🦸🏽、外國語言文學系、國際關系院系🦨、政治系、法律系、教育系等等,其研究定位分屬歷史🚵🏻、外國語言文學🥷🏻、國際關系👖、政治、法律🤦🏽‍♀️、教育等諸學科,各有標準,各尋方向🏂🏼,沒有辦法把所有這些研究都指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即“美國研究”,結果各學科相互隔絕,彼此不通氣,難以形成一股合力🧑🏼‍🍼,也無法把美國作為一個完整的對象進行研究。這種情況在社科院下屬部門也大體如此,並且因受到編製限製,很難做到多學科合作🕵🏿。

其次,研究對象分布不勻,專業人員嚴重不足🈂️。國內研究外國問題,長期集中在少數幾個國家🤰🏼,比如美🖕🏼、英、日等等🤽🏻‍♂️,對法、德、俄的研究就少了很多🚵🏿,北歐、南歐幾乎沒有。對發達國家尚且如此,欠發達地區則處處是空白,像印度這樣重要的國家,國內很少有專門的研究人員,更不要說柬埔寨、不丹、馬拉維、洪都拉斯這些地方了🤞🏼。當中國對外封閉、只關註自己的事務時,這種情況尚無礙大局;但當中國走出國門、尤其是試圖規劃“一帶一路”時🎗,問題就變得非常嚴重了♎️。

第三,語言能力欠缺,製約了研究的能力。相當一部分研究者用英語進行研究,當研究對象是英語國家時😚,問題尚不突出;對非英語國家而言,問題就相當大。試問:如何能夠用英語研究拉美、中東、東歐或北歐,更不要說非洲或中亞0️⃣?即使像印度、肯尼亞🧑🏽‍🚀、馬來西亞這些地方,曾經是英國殖民地,目前也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對它們僅用英語進行研究也是不夠的,因為老百姓仍舊使用地方語言❗️,沒有當地語言的能力👏🏻🫴🏿,就無法了解深層的情況。

第四,介入區域國別研究領域的學科不多⚙️,即使有介入🙎🏻,也介入不深,多數浮於表層。前面說過,區域與國別研究是對某一地區、某一國家作全方位的了解和全面的研究🧑🏼‍🦰,幾乎各學科都有介入的空間🧗🏿‍♀️。可是我國目前的形勢是,很少有人類學家做某一國家或地區的人類學研究、社會學家做某一國家或地區的社會學研究🧜🏼‍♀️📻;環境科學家不會去做湄公河流域的環境問題研究♿️,能源學家不會去做中東地區石油資源考察,農學家大體上不會研究阿根廷或烏拉圭的農業問題,而這些研究對“一帶一路”而言,卻已經越來越重要了。有一些學科確實有研究外國問題的傳統👷🏼‍♀️,如政治學、法學等📒;但即便如此👮🏻‍♀️,其研究課題也大體上停留在宏觀層面,很少深入到微觀層面的。比如,外國人對華為的情況研究很細🩸🫅🏽,而我們對蘋果了解多少👡?再比如,國內關於外國政治製度的書出了不少✊,可是有幾本能夠對美國的各種權力機構(例如國會)的運作機製或相互關系(比如上級法院和下級法院之間的關系)說得清楚呢?如果對這些問題不能說清楚🐹⚠️,我們就不能說對美國有所了解。美國尚且如此,對其他國家呢?

由此引申出第五個欠缺🌬:做區域與國別研究👩‍👦‍👦👩‍🔧,需要一頭紮進研究對象國,沉入當地社會,深深紮下根。了解和研究一個國家(或地區)👼🏻,最重要的是了解那裏的人🧚🏼‍♂️,了解他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為此,就要到那裏去生活,盡可能融化在那個社會中。這是很難的🔨,也是我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最缺乏的。上述提到的幾個弱點🚝,在很大程度上都與這個缺點分不開。現在許多研究,要麽看看書,要麽看幾張報紙🚡,而且多數是英文書或英文報紙𓀌,這樣的研究既不接地氣👩🏿‍✈️☮️,語言上又隔了一層,要靠別人的研究來做研究,很難體會到真實的情況。因此,要推進中國的區域與國別研究,使其真正攀升到國際水平,就要從培養研究者開始,培養出一批在對象國有長期生活經歷(至少是經常往返的經歷)、又有堅實學科基礎和學術功底的人。這是一項艱巨的工作,但我們必須做。

在中國,嚴格意義上的區域與國別研究剛剛起步🧥,因此種種不足在所難免。因此👨🏽‍💻,如何才能建設出中國風格的區域與國別研究呢🕵🏿‍♂️🀄️?顯然應該從填補不足入手🍚。在所有的任務中📽🐦‍🔥,人才培養是重中之重🧓🏻🧑🏿‍🎄,像彌補語言不足、紮根對象國生活、調動更多的學科參與研究等問題,都有賴於新的人才的培養;有了人,才會有區域與國別研究的真正勃興。然而,人才培養又有賴於頂層的推動和製度的跟進,這些才是決定性因素🔽,沒有領導的意誌和決心、以及相應的各種配套支持👨‍🏭,區域與國別研究是很難自行發展的。二戰以後區域與國別研究在美國起步時🛂,政府曾起過主導作用,因為當時的美國急需這個領域。現在的中國也迫切需要這方面研究,因此,在建設中國風格的區域與國別研究時,政府的作用不可或缺,而依靠我們製度的優越性,一定能把這個作用發揮好。

作者簡介:錢乘旦,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講席教授

本文系學術集刊《區域國別研究》(第1輯)發刊詞。網絡發表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y3CZzRuL9RmAgv8BUo5A6g

專題鏈接🤖:與中國區域國別學同行共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