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信息來源: 青年研究中心(網教辦)
編輯:山石 |2020年12月31日,由青年研究中心主辦的第51期“青年空間”工作分享會在新太陽學生中心舉行。物理學院專職輔導員、團委書記張帆進行了主題為“信息疫情的防控治理”的分享。意昂3体育官网團委副書記林思聰擔任點評嘉賓,青年研究中心主任李楊及20余位輔導員和部分職能部門網絡思政工作聯絡人共同參與交流分享。
張帆進行分享
張帆首先結合疫情期間的相關案例和信息數據,指出網絡信息疫情防控是抗疫戰鬥的重要戰線之一。他指出,“信息疫情”是由世界衛生組織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提出的名詞,其表現形式與產生傳播原因值得深究。新冠疫情暴發之初,社會公眾的恐慌心理以及對於過往疫情的集體記憶引發其對於疫情信息的高需求。同時,社交媒體為大眾信息生產傳播賦能,公眾獲取信息的能力增強。而信息的圈層化傳播和非理性情緒下的信息誤判,則限製了公眾所獲取信息的準確性和多元性。多方因素催生的“信息疫情”,往往受眾廣泛而傳播迅捷,在一定程度上加深社會焦慮並擴大社會的信任鴻溝,對現實抗疫產生阻礙的同時加劇了內耗和沖突。
基於信息疫情對於社會治理的挑戰,張帆結合“信息蛋糕”模型從不同層面提出了相關防治措施。他指出,政府相關部門應協同發力,構建“信息疫情”聯合治理機製,加強輿情監測,在保證信息發布權威高效的前提下註意調整公共話語表達方式。此外,主流媒體應發揮引導作用,部分新型媒介則可以為監測疫情虛假信息傳播等提供有效便捷的途徑。完善信息素養知識教育體系,引導公眾提高理性意識和責任意識,也是信息疫情治理防控的重要舉措。
林思聰點評補充
林思聰對張帆的分享進行點評和補充。林思聰以疫情期間公眾對於特定藥品療效的信任態度為例指出,焦慮狀態是正確辨別信息的阻礙,分析問題時應保持理性客觀的態度。教育工作者應在信息引導中首先了解對象群體的特質,不能一概而論。林思聰結合以往信息防控治理的經驗,提出引導者需要掌握繁雜信息中的本質問題,切實開展實際工作,才能在“信息疫情”治理中取得成功。
在討論交流環節中,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專職輔導員、團委書記侯夢旭針對自媒體時代網絡大V的管控問題提出疑問。他指出,部分“意見領袖”在傳播信息時具備主觀性目的,對待這類信息的管理工作需要把握尺度,同時應謹慎選擇管控主體。張帆表示,治理者應平衡熱處理與冷處理的關系,註重原則性問題的同時善於采取軟處理的方式降低負面影響。信息科學技術學院專職輔導員、計算機系團總支書記楊森指出,當前後疫情時代與疫情之初主流媒體報道的內容差異引發了校內網絡平臺青年學生的關註,基於此現狀進行探討研究對於深入了解青年群體的特質也有一定的價值。
“青年空間”活動重點面向基層院系,主題定位於青年學生思想動態、思政工作前沿領域、網絡與青年文化現象等,觀照現實問題,分享先進經驗,目前已逐漸發展孕育成為意昂3体育網絡育人和立德樹人的品牌項目。
專題鏈接:眾誌成城 抗擊疫情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