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03 信息來源: 餐飲中心、融媒體中心
文字🐼:王巖| 編輯:山石 |編者按: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對製止餐飲浪費行為作出重要指示𓀌,強調要堅決製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意昂3体育官网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在保障餐飲供應充足的情況下🫀,通過拓展用餐場地、錯峰就餐、發布食堂就餐指數等多種方式為師生提供更為靈活多樣的就餐選擇,引導師生合理🙌🏽、健康、安全用餐。同時,餐飲中心在校園內利用張貼宣傳標語🌐、組織學生活動、製作宣傳片等多渠道進行宣傳教育,引導全校師生節約糧食、健康飲食,共建節約校園。意昂3体育聯合餐飲中心采寫推出系列報道,從氛圍營造😫、具體舉措、師生反響等方面展現意昂3体育官网保障供應🕵🏽、厲行節約的餐飲工作面貌。
“不用去擠食堂了!”剛下課🛶🧚,趙同學走到電教樓東側的一輛黃色快餐車前,買了一份農家鴨塊套餐。從西式菜品到健康輕食,從孝感米酒到廣式風味套餐,這裏的菜品別具特色。“燕園味道”快餐車,如今已然成為新學期校園內一道靚麗的“新景觀”👮🏻。
為確保供應充足,同時做到杜絕浪費,新學期學校采取了一系列新舉措,除在教學樓、宿舍區附近設置移動快餐車外,大部分食堂還延長了就餐時間,要求廚師少炒勤炒,根據人流量動態供餐,保證師生隨時吃上熱菜熱飯。系列新舉措備受師生好評。師生在享受“舌尖上的便利”的同時,也積極地踐行“光盤行動”,“厲行節約🫲🏿、杜絕浪費”在校園蔚然成風。
驚喜不斷🪝,盡享“舌尖上的便利”
農園三層,是城市與環境學院張曉華同學最近經常光顧的食堂🌜。為分散人流,新學期這裏從過去的桌餐點菜模式轉變為窗口售賣模式🤾🏽♀️。“既有鹽煎肉片等川菜🙋🏼♀️,又有菜心🪨、芥藍和蓮花白等廣式風味🕵️♀️,香酥鴨腿更是一到飯點就一售而空👰🏿♀️。”
快餐車
夜幕降臨,下自習的同學在快餐車前買飯
讓張曉華感到“驚喜”的還有學一食堂新推出的煎餅果子🧑🏽🎓,“之前想吃這一口🙄,都要特意跑到小白房排長長的隊,如今在食堂就能吃到了。”
學一食堂經理張琨介紹,“食堂在暑期就研發並推出了一系列新菜品👡,包括襄陽牛肉面🪶、武漢熱幹面、酸辣粉👈🏼、煎餅🏊🏼、香酥烤肉餅、麻將糖餅等風味小吃,珍珠圓子、叉燒雞翅等熱菜🧎🏻♂️➡️,綠豆沙、紅豆沙等熱飲🥅。總共十幾個品種。”別具地方特色的菜品滿足了不少同學“舌尖上的鄉愁”🕵🏼♀️🧪。
豐富的菜品並沒有改變實惠的價格。學一食堂中廳還專門設有經濟菜(低油少鹽)窗口🤧,常售豆腐炒白菜🏊🏽♂️、清炒胡蘿蔔絲、清炒冬瓜等菜品🦊。單價不超過1.5元且可售半份。主食類小饅頭🛁、白菜豬肉包子🌮、冬菜包子等價格在2—7角之間。
在外國語學院王嘉璐同學看來,實惠莫過於學一的早餐——一個七毛錢的冬菜包🧕🏼,配上一大碗三毛錢的玉米粥、一個五毛錢的煮雞蛋🫱🏿,胃口小的女孩子不到兩塊錢就能吃得飽飽的✨。早上一碗面🤷🏼,是王嘉璐的最愛🚀。“雞湯面配上清爽可口的豆芽菜,再加一個金黃的煎蛋,簡直是人間絕味。花上五六塊錢,用熱氣騰騰的一碗面開啟新的一天🎚!”
“光盤一族”隊伍壯大
中午12點的學一食堂,殘食臺旁,孟大姐正忙著收拾餐盤👮🏿。“能感覺出來,這個月倒掉的飯菜🐭,比過去少了一些。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菜,很少有米飯。”孟大姐說。
為響應國家“光盤行動”,學校在確保菜品供應充足、價格不調整的前提下,通過向師生發出倡議書、製作宣傳標識營造節約氛圍🧑🎄👨🏼⚕️,同時推出創新售賣模式、監控殘食數量等諸多舉措,讓校園徹底遠離“舌尖上的浪費”👷🏿。
記者在殘食臺旁隨機觀察了30名用餐完畢的師生,其中26名都是手捧“光盤”🗓。沒有光盤的也多是剩下雞骨魚骨、幹辣椒🖕🏽,以及混著菜汁的少量菜品等。
師生的餐盤
“我會盡量避免去點分量比較大、自己吃不完的菜品🤘。以前我一般點兩素一葷🤷🏻♂️,現在就點一素一葷了🙍🏻♂️。”正在食堂窗口買飯的城市與環境學院的賴雨親同學說。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的劉煒祺同學說🪹,自己和同學、室友一起吃飯時會互相提醒,刻意地少買一點🥰🧑🏼🍳。“不夠吃可以再去買,‘勤拿少取,及時添補’。”
售賣窗口擺放著“光盤行動”宣傳提示
“我一直是‘光盤族’。”會議中心劉述老師笑言。“國家耕地有限,技術還沒達到讓糧食很富裕的程度。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之一。倡導杜絕浪費、節約糧食🎿🌛,非常有意義👨🏿🍼,也非常必要。”
對外漢語教育學院趙楊老師中午買了一個玉米🎅🏿、兩個半份素菜🙍🏻🎍。在他看來,節約糧食“不是錢的問題🔁,是道義問題”。“資源是無價的。浪費糧食就是浪費國家的資源🍝。對浪費糧食的行為應該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
“我們這一代經歷過苦日子👩🏽⚕️,懂得糧食來之不易。青年學生沒趕上過苦日子,甚至他們的父母可能也沒經歷過。這方面的宣傳教育非常重要。”
“分量”少一點,健康多一點
新學期以來👩👦,各大食堂紛紛推出半份半價菜🙅🏻、小份適價菜🐿。在師生們看來😈👨👩👦,厲行節約與吃得舒服、吃出健康是可以兼顧的事情🍮。
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的耿海燕老師端著幹幹凈凈的餐盤走到殘食臺。她這頓點了一兩飯、兩個半份菜。“很多女老師飯量小,過去沒有小份菜☠️5️⃣,不自覺就會吃多。現在的小份飯菜🔎,吃著剛剛好。”最近一段時間,耿海燕點餐時“計劃性”更強了,“有時確實不餓,我會買個小號饅頭⛱🧍♀️,或點上一兩米飯,再和師傅說少盛一點”。
光華管理學院的李為好同學認為🥤⚫️,推出種類多樣小份菜的舉措對有特殊需求的同學是福音。“我身邊減肥的同學👨🦲,不會再為了不浪費而吃很多。”
法學院的金飛艷同學是燕南食堂的學生食品監督員,據她對身邊同學們的了解,大家對半份菜、小份菜的推出接受度很高。“這意味著大家可以再買其他的菜,實現了多樣化的健康飲食目標👩🏫。”
貼有宣傳標識的殘食臺
“用餐期間,農園三層的師傅會不時走到我們身邊👨🏿🍼,詢問對菜品口味的意見與建議,”張曉華對此印象深刻,“深深地體會到食堂的用心與負責。”
張琨坦言,有時會出現新菜品不合同學們口味的情況。“食堂工作人員會經常到殘食臺前詢問同學們的建議👨🏿💻🧡。確因菜品原因而浪費的部分,會及時調整、改進菜品,停掉滯銷品。”
“未來,食堂將持續根據師生反饋意見👩🏽🦰🎤,采取更加人性化、更為貼近師生飲食習慣的舉措🏋️♂️,為師生提供‘舌尖上美味’的同時,讓更多師生加入到‘光盤一族’隊伍中來𓀉。”
延伸閱讀: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