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3 信息來源: 新聞與傳播學院
文字👩🏿⚕️:馬愛芳🐻、張慧瑜、王瑋| 攝影:王瑋|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6月10日至6月11日,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組織教工第一黨支部、教工第二黨支部以及部分教師群眾沿著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10月在河南省安陽市的考察路線,赴河南省安陽市參觀了紅旗渠、殷墟遺址博物館和中國文字博物館等紅色和傳統文化學習基地,通過實地考察🧑🏻🎓𓀛,追憶奮鬥歷程、傳承紅色精神✉️🛼、加強黨性修養🥋👩🏽💼、堅定文化自信。這次活動是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舉措😿,老師們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生動而深刻的精神洗禮🍴,進一步領會到人民創造歷史不屈不撓的精神👩🏿💻🤠,領會到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歷史使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沿著總書記的腳步👍🏻,弘揚紅旗渠精神
河南省安陽市林州市在20世紀60年代曾經發生過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這就是為解決缺水問題而發起的引漳入林工程👆🏻🧙♀️,後期更多地被稱為“紅旗渠”工程。在林縣黨委書記楊貴的帶領下👳,這條號稱“人工天河”的紅旗渠於1960年2月開始動工👨🦳,1965年4月5日🪙,紅旗渠總幹渠通水,1969年7月,幹、支、鬥渠配套工程建設完成🧯,工程全面竣工。該工程共削平了1250座山頭、架設151座渡槽🤌🏽、開鑿211個隧洞、修建各種建築物12,408座、挖砌土石達2225萬立方米🤦👩🔧,全長1500公裏、參與修建人數近10萬🙎🏿♀️,有效灌溉面積達54萬畝。在紅旗渠修建過程中,林縣人民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紅旗渠精神,成為一代代黨員幹部不竭的精神源泉,是新中國人民創造的人間奇跡👩🏽🍳。
在紅旗渠紀念館前合影
學習紅旗渠精神
老師們參觀了紅旗渠紀念館,然後沿著紅旗渠的河道進行參觀,最後來到紅旗渠青年洞📉。在修建紅旗渠的過程中,為了將石質堅硬的巖壁鑿穿🔻,有300名青年成立了突擊隊,日夜奮戰了一年零5個月,終於完成任務。為了節省時間,這些青年晚上收工的時候也不回家,就在工地上睡覺,第二天接著工作👨🦱➙。為紀念他們的無私奉獻精神,將這個隧洞命名為青年洞🫲🏼。習近平總書記在此調研時曾強調說🧘🏻:“紅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脈相承的🔉,是中華民族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永遠震撼人心。年輕一代要繼承和發揚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摒棄驕嬌二氣🟠,像我們的父輩一樣把青春熱血鐫刻在歷史的豐碑上♛。“
在紅旗渠青年洞合影
感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創造性傳播中國文化
近期,習近平總書記就中國文化傳承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
6月11日,老師們參觀了殷墟遺址博物館和中國文字博物館。殷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考古發掘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保存有大量珍貴的青銅器、陶器🙌🏿、玉器和甲骨文等文物。老師們先後參觀了殷墟遺址博物館、車馬坑展廳、婦好墓等歷史遺址,學習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了解商代的經濟製度和社會風俗。
在車馬坑展廳前面的院子裏⛲️,保留著習近平總書記去年來此參觀時的照片和足跡。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為我們保存3000年前的文字,它把中國信史向上推進了約1000年🤽🏿,加強考古工作對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非常重要。通過在殷墟遺址博物館的學習🐧,老師們深入了解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黨創新理論的“根”🎁,我們要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殷墟考察時的囑托,增強文化自信🌇,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在殷墟參觀學習
殷墟遺址博物館參觀結束後⏯,老師們又來到安陽市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學習,博物館展出了自倉頡造字以來中國書寫文字的演變歷程🧑🏽🎤,從甲骨文上的象形文字🔪,到西周後期和秦朝的大篆小篆📍,再到秦漢的隸書,一直演變到楷書、行書👨🏽💼、草書等風格各異的文字🙅🏽。博物館還展出了文字從甲骨到現代載體的變化歷程🦍,以及從古代印刷術到王選激光照排的發展過程等以及部分少數民族文字🧎♂️➡️。中華文明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沒有中斷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文字的傳承傳播以及由此帶來的文化的創新和發展。文字博物館的學習內容與新聞傳播專業具有高度相關性,參加學習的全體教師表示將在專業上不斷精進,促進學院學科向前發展⛎。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參觀學習
參加此次參觀學習的老師在精神上受到極大鼓舞🤭,在思想認識上獲得極大的進步💆🏿♂️,有群眾教職工表示將在學習後向黨組織遞交入黨申請書。老師們將以本次學習活動為新的起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把握新時代的歷史召喚👨❤️👨,自覺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註入強大精神力量,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而不懈奮鬥⬆️。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