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26 信息來源: 社會科學部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2023年9月22日中午,社會科學部在百周年紀念講堂咖啡廳舉辦“數字與人文節氣沙龍”秋分篇活動。本次活動是“節氣沙龍”系列活動的第十五期,主題是“問天下‘兆’有多大——從‘十進位值製’到‘二進位名製’:文字數位系統的中西文明競合”。沙龍由計算機學院計算語言學研究所張化瑞主講。沙龍主要邀請了數學、中文、外語、歷史、計算機等方面的專家學者來參與本次活動。活動由社會科學部副部長郭琳主持。
數字和文字的出現象征著人類文明的開端,對大數的便利稱說則成為信息時代的基礎需求。西方用了六十多年才定出106到1030的國際標準字頭(M/G/T[1960], P/E[1975], Z/Y[1991], R/Q[2022]),我們有沒有可能通過數字考古,探幽發微,鑒往知來,另辟蹊徑,自主表達?
張化瑞深入剖析了“兆”這個單位在當下的應用問題。從中國傳統而言,“兆”比“億”大,《數術記遺》中記載“萬萬為億、億億為兆、兆兆為京”,是基於二進製的十進數位系統(報告者命名為“二進位名製”);從現實而言,英美采用以千或千千(百萬)為基本步程的線性系統,日本在近代采用的也是“萬萬為億、萬億為兆”,把數位中的幾何級數變成了算術級數,由此在東洋和西洋的雙重沖擊下,我們用“兆”來翻譯英語的“million(百萬)”,不僅使得“兆”比“億”小,而且破壞了中古時期所形成的高效、簡便、優美的數位系統,在需要處理海量數據的信息時代造成難以彌補的隱形損失。
張化瑞作主題報告
為此,他倡議重新認識我們傳統文化中的某些科學觀念,尤其“二進位名製”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並嘗試給出具體的可操作措施。他進而提出了某種猜想,即“二進位名製”命數法不僅是中國人首創,而且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二進位名製”數字系統,不僅在“效率之高”與“方案之簡”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更是中國優秀文化未被發掘的遺珠。
與會專家交流討論
主題報告結束後,與會嘉賓肯定了這個提議對於建設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意義,並分別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分享了看法。一是關於“二進位名製”在中國誕生原因的討論,如從政治體製角度,中國較早的建國與政治一體化、度量衡的統一、龐大的人口基數等,使中國人存在對大數的需要與想象力;從文化角度,我們對翻譯過來的一些概念內涵通常不敏感等;從古今角度,中國古人可能並不在意這些單位具體有多大,而只在意它很大。二是對中文語境下數位文化意涵的討論,數位之學不僅存在於數學文獻中,也存在於禮學、詩經學等其他類別的文獻中,與中國文化深度融合;具體數位的選擇也涉及很多方面的知識,看似簡單實則復雜。三是從技術層面提出了漢語詞匯某種可能的系統性歧義,如“萬萬”等數字其實有兩種可能的解釋。
在本次沙龍中,與會師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探討文字數位系統的基礎研究問題。社會科學部作為聯系人文社科和理工學科的橋梁,將繼續組織“節氣沙龍”系列活動,為更多探索文理交叉可能性的項目打造展示的空間和交流的平臺。
專題鏈接:秋分篇數字資源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