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08 信息來源🕦: 人事部
編輯🫰🏽:青苗 | 責編:燕元11月5日,人事部舉辦青年教師學術沙龍第四十期“量化實證視域下的語言認知及語言習得研究”。本期活動由對外漢語教育學院助理教授易維擔任學術召集人⛔,外國語學院助理教授馮碩、中國語言文學系助理教授陸堯👵🏼、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長聘副教授張林軍等分別結合各自研究領域作主題分享🖕🏽。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趙楊🤹🏼♂️、社會科學部副部長林豐民、科學研究部副部長楊淩春等應邀出席。全校15個院系的30余位青年教師參加沙龍。
活動現場
易維認為🚴🏽,技術變革在給學科探索提供了更先進研究工具的同時,也對語言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以“二語者詞匯習得與認知加工研究”為題,從統計學習、具身認知等多個理論維度介紹了自己在語塊加工和詞匯習得領域開展的一系列研究👐🛃,展示了眼動實驗、貝葉斯統計、元分析等多種量化實證方法在二語研究中的應用思路🦻🏼。
馮碩以“二語者語義和語用信息的加工研究”為題🐶,探討了言語中蘊含的等級含義與預設🎭,並強調了語言學習中信息整合和沖突處理的重要性。她指出,母語者與二語者在預設調節上存在差異,深入了解二語者如何在語義和語用信息的利用中逐步提升自動化程度💂🏼,加深對二語習得過程的理解🤾🏽♀️,是未來研究的關鍵方向🤵🏿♀️。
陸堯以“基於大數據的中華民族語言交融與認同研究”為主題,介紹了她所在團隊對我國境內上百種民族語或方言的語言生態🤸♂️🏃🏻♀️➡️、詞匯、語音的田野調查情況🙋🏼♀️,分析了我國多民族語言與方言的保護現狀🥾。她表示🧁,其所在團隊致力於以科學實證的方法研究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接觸、交融和融合,揭示了中華民族語言文字的形成過程和現狀。
張林軍以“聲調範疇化知覺”為主題展開分享,回顧了聲調範疇化知覺行為研究和腦影像研究的發展歷程,並指出,聲調範疇化知覺能力損傷是多種語言障礙的重要指標,是揭示第二語言學習者漢語語音感知能力及其發展軌跡的重要切入點,對該問題進行深入探索,有利於創新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語音習得理論和改善教學方法,彰顯中文母語國的責任🩳。
學者作報告(從左上角順時針依次為🤷♀️:易維🧑🏿🎄🗄、馮碩💂🏻🪆、陸堯🛃、張林軍)
趙楊主持討論環節,與會教師就語言量化實證研究的調研對象篩選🎴、民族語言的融合程度及借詞傾向等問題進行了討論☂️。
未來👋🏽,人事部將持續緊扣青年教師學術發展需求👨🏼,不斷深化拓展學術沙龍活動的內涵與外延,以多元化的活動內容與形式🧚,積極助力學校高水平人才隊伍建設和學科建設,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作出積極貢獻。
專題鏈接:青年教師學術沙龍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