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6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燕元 | 責編:山石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從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提升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加強社會保障和服務、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回顧了過去一年和五年的民生重點工作,並從多個方面對民生保障製度的建設提出了建議。報告指出,過去五年間,各級政府堅持過緊日子,騰出的資金千方百計惠企裕民🦻🏿,全國財政支出70%以上用於民生,折射出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民生之重。
統籌城鄉的民生保障製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民生七有”——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重要依托,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抓手。而提及民生保障製度的重要內容“保險”,今年的報告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基本養老保險🩵。《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高達14.9%,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老齡社會🎓,“老有所養”成為國家面臨的“大題目”。過去五年我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增加1.4億,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從20%降至16%,全國社保基金得以充實,儲備規模從1.8萬億元增加到2.5萬億元以上📋🧒,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連續上調🤞🏼👩👩👧👧,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也顯著提高,並建立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製度,在擴面、提待、降負的同時,在改革的深水區邁出了堅實步伐。
二是基本醫療保險👰🏽♀️。病有所醫是我國衛生事業發展的根本目的🥰,醫療保險在築牢民生底線💯、防止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石作用👨🏻🦯。過去五年我國基本醫保水平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醫保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從450元提高到610元,增加35.6%🚤;更多群眾急需藥品納入醫保報銷範圍🌾,藥品和醫用耗材集中帶量采購降低相關醫療費用負擔超過4000億元;住院和門診費用實現跨省直接結算🏞,惠及5700多萬人次,更好地滿足了跨省流動人口的醫保結算需求⟹,醫保服務不斷優化🎧,助力實現應享盡享。
三是失業保險1️⃣🕷。近幾年來✫👬,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加大,世界經濟和貿易增長動能減弱🧨👯♂️,國內經濟增長企穩向上基礎尚需鞏固🚣♂️,穩就業任務艱巨。國家綜合使用失業保險的收入替代功能和穩崗擴就業功能,除了全力保障參保失業人員基本生活外,對困難行業企業社保費實施緩繳、以減輕企業即期成本壓力,同時大幅提高失業保險基金穩崗返還比例🎸、增加穩崗擴崗補助以“穩就業”,使用失業保險基金等資金支持技能培訓以“防失業”,對於保持就業形勢總體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總體來看,面對疫情等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的沖擊,社會保險保障民生、暖及萬家👃🏻,彰顯出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的製度特色👉🧗,有效地承擔了社會保護網、穩定器的職責;同時🤵🏿,社會保險體系還保持了“小步快跑”的改革發展節奏,各項重點改革任務紮實推進🪽,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超大規模的社保體系📳,覆蓋人口超過13億人🏭👨✈️,年度社保基金收入超過10萬億元,已經成為民生之依;但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進入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社會保險還需不斷優化🎫,實現系統集成、協同高效發展🕞,以持續提高民生保障水平與品質、促進共同富裕🧩。
一是要註重夯實社會保險的底線思維🧑🦳。由於中國社會保險製度的改革發展,是伴隨經濟體製改革的推進逐步展開的,其目標和模式是在實踐中不斷調整、逐漸明確下來的🦍,也因此積攢了龐大的轉軌成本還待持續消化,疊加國內國外經濟增速放緩、人口老齡化♥️、人口紅利消失等多重結構性因素及近期社保費“減免緩”等政策影響,社會保險體系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所以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保險改革都將會面臨的重要任務是,在有條件地推進社保降費的條件下,在收支之間尋找新的平衡點。中央“關於製定‘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提出,要“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對於社會保險的“開源”“節流”將會發揮重要作用。但在待遇水平適度調整的同時🧲,仍應更加註意將有限的資源更多向“底線保障”傾斜🪚,增進社會包容🧑🏽🔬,差異化地提高對老人💗、兒童、殘疾人等弱勢群體的保障水平,包括更註重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降低其醫療保險年度自負費用限額、降低共付比例等。
二是要註重與第二第三支柱協同發展。從全球來看,各國為了適應人口結構變化和就業形態演化🧑🏽🚀,一直在積極地推進社會保險體系改革🤿,三支柱建設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國際社會的普遍認識是👩❤️👩,社會保險有助於消減貧困🙇🏽♀️、降低收入不平等,所以對其投入在持續增加;而市場化安排額有助於激勵儲蓄、緩解第一支柱壓力,並促進資本市場發展👨🏻🎨,因此也需要積極關註💓、鼓勵參與。需要指出的是,雖然是多支柱並行,但任何一個支柱都不是一個獨立的製度安排。我們需要考慮不同支柱保障的加總保障水平是否合意,並在此基礎上統籌安排稅收優惠等政策激勵;我們需要考慮不同支柱對不同群體、個人不同狀態下的覆蓋程度🧑🏽⚕️,並在此基礎上安排不同支柱保障的銜接機製。例如👩🏿🔬🚴🏽♀️,伴隨新經濟發展⛷,靈活就業形態的重要性在持續提升,我們可能需要探索跨支柱的個人賬戶👨🦳,以便個人更及時有效地了解未來可能獲得的各類保障總和,等等。
三是要註重與關聯服務體系協同發展。從我國社會保險製度改革發展的進程來看,前期的工作重點是構建製度框架、“立柱架梁”🎠,從“廣覆蓋”進展到“全覆蓋”;之後通過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從多元製度並立、發展到並軌統一,顯著改善製度公平性。伴隨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保險的關註重點也就需要轉移到提升改革整體效應、服務民生保障目標上來了;換言之🦫,要促進社保製度與其他各項民生保障改革舉措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合🏃、在實施過程中相互促進、在改革成效上相得益彰🙆🏿♀️。例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對未來工作提出建議時提到,要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加強養老服務保障💏。這可謂是敏銳地關註到了巨量人口快速進入老齡社會過程中養老保障工作的“重點”“痛點”。基本養老保險製度的改革發展🪚,關註的是養老“錢”的問題;但如果養老服務體系準備不足、供給相對短缺⛈🦖,養老的綜合成本就會持續上漲🔟,嚴重侵蝕養老“錢”的購買力👨👩👧👧;如果居民手中空有養老錢,卻買不到價格和質量都恰當🏌🏻、數量也充足的養老服務🚄,所謂的老年經濟安全就是空談💂🏻♂️。養老保險與養老服務齊抓並舉,才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之道🍇💆♂️。過去五年間🦸🏽,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通過稅費、用房、水電氣價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發展社區和居家養老服務。根據民政部數據,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31.8萬個🤾♀️,五年間平均年復合增長率高達20%。但即便如此快速的調整🧎🏻➡️,也很難適應我國人口結構轉換的速度💆🏽♀️,養老服務設施數量少且遠未實現社區全覆蓋🧗🏼,護理人員隊伍年齡偏大、職業技術水平偏低等問題也十分突出🧝🏿。因此,廣泛動員社會多元力量,充分提供各類政策支持,持續增加養老服務供給、積極提升服務質量、合理控製成本水平,構建和完善兜底性🚴🏼♀️、普惠型🛟🧑🏻🦯➡️、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體系,以不斷滿足老年人群體日益增長的多層次健康養老需求,也成為關於社會保險改革大局的關鍵性工作。再如,報告還提出🏡,要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這實際也關乎社會醫療保險的可持續發展與協調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戰略深受非均衡發展理論的影響,加之地域資源稟賦的差異,醫療衛生資源也呈現出失衡格局,在區域之間🥒、城鄉之間、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之間、預防與治療之間配置失衡💿,成為“看病難”“看病貴”的重要原因🔭。因此🪀,基本醫療保險製度的可持續發展🍷🏋🏼,勢必要以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為基礎,其待遇補償機製也應與醫療資源組織體系協同起來🧑🏼。
民之所需🗯,政之所行。民生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大計,事關人民幸福安康,我們必須要註重通過“集成式”的綜合努力,夯實民生之本,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簡介🍈:
鎖淩燕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博士,曾在美國波士頓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做博士後研究。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副院長🦸🏻♂️,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書長。從事保險與社會保障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