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8 信息來源💆🏿: 創新創業學院
編輯:青苗 | 責編:安寧一、賽事背景
本賽道鼓勵參賽者自由發揮想象力👍🏿,能夠從AI帶來的新技術、新能力出發🫔🔽,與科學研究的實際場景結合🦑🧛♀️,並為其構建出創新且具有應用價值的 AI for Science 軟件應用👩🏽⚖️。主辦方為參賽團隊提供穩健的開發環境與基礎設施、全流程開發培訓與技術指導、組隊交流平臺等支持。同時✪,優秀的項目將有機會獲得專業投資人的孵化機會,幫助參賽項目進一步推向市場,實現規模化與商業化轉型。
二、賽題內容
本賽道為自由開發,不限製專業方向。參賽者可以自由選擇科學領域💂🏻♀️,提出自己的創新想法和解決方案。該賽道旨在激發創意👊🏽🔛,拓展賽事的多樣性和創新性。參賽者可以發揮想象力,探索各種領域的前沿科技問題🚵🏽,並為其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並最終將方案落地成為一款可供大家使用的 AI4S App。
例如👷🏼,利用大型語言模型進行文獻搜索🙅🏿♂️、提取和分析(如 Uni-Finder)🧑🏿🦱;基於預訓練模型搭建原子間勢函數生成評估平臺(如 DP Combo);利用機器學習預測材料性質,加速電池設計與應用(如 Piloteye 電池設計自動化平臺);綜合應用AI😌🧑🏻🏭、傳統方法和數據庫,構建分子逆合成分析工具(如 Retro Synthesis);利用深度學習開發冷凍電鏡結構模型搭建工具(如 FFF | automated cryo-EM structure building);結合機器學習和圖像識別技術💗👩👩👦👦,研發二維材料缺陷檢測工具(如 Defect Detection)等🤐。同樣,在人文社科領域💯👨🏽🚒,AI for Science 也展現了其巨大的價值和潛力。例如,通過人工智能技術分析古籍,解讀歷史文獻中的未解之謎;利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探索經濟學中的市場規律和趨勢;結合實驗數據和機器學習探索心理學問題➿,推動理論研究與臨床應用的進步等等。
我們期待參賽者能夠從科學問題出發,根據以下三個角度設計參賽方案:
1. 市場需求與科研結合:團隊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結合科研領域的前沿研究成果🧁🏄🏿♂️,探索人工智能技術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應用潛力🧑🏻🎨。
2. 技術創新與工程化:鼓勵團隊面向亟待解決的科學問題👏🏽,提出創新的解決方案,並構建可靠穩健的技術服務以供使用。
3. 創新產品設計與商業化思維:鼓勵團隊註重產品的創新設計和商業化思維,考慮產品的市場定位🤽🏼👷🏿、商業模式以及商業化路徑,亦可以考慮一些有趣的流量型工具,著重展示產品的商業可行性。
三◻️、參賽資格
1. 參賽人員須為高校全日製在校本科生👩🏻🦽➡️、碩士生或博士生,或畢業(結業或肄業)3年內(2021年1月1日之後)的全日製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在校生身份以大賽通知正式發布之日為準🏋🏼。
2. 每個參賽項目團隊人數不得超過10人⛹🏼♂️,其中來自同一所高校的人數不得超過5人♧。
3. 每個參賽項目可聘請1-2名指導老師🫃🏼👩🏽🌾,指導老師須為聯盟成員單位正式在職教師。如參賽隊伍成員均來自非聯盟成員單位,須自行聯絡並聘請聯盟成員單位的指導老師。
4. 報名完成後,參賽團隊負責人👩🏽🔬、成員及指導老師均不得變更。
5. 比賽過程中,一旦發現提交的材料存在虛假、抄襲或者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將被取消參賽資格。
6. 大賽主辦和技術支持單位中涉及題目編寫👾、數據接觸的人員及其近親屬禁止參賽🧑🏽🦳🔋。
四、賽程安排
1. 報名
報名開始:2024年6月27日
報名結束:2024年8月31日
2. 初賽
初賽提交開始:2024年7月31日
初賽提交結束:2024年9月10日
3. 復賽
復賽提交開始:2024年9月15日
復賽提交結束:2024年10月15日
4. 決賽
10月下旬🕵🏼♀️,具體時間另行通知
5. 頒獎
2024年11月初進行頒獎
頒獎儀式將在中國北京舉辦,具體時間和形式另行通知
賽程安排所提到的時間均為北京時間。大賽組委會保留必要時更新比賽賽製及時間表的權利🙋🏻♀️。
五、評選標準
1. 初賽
任務說明🩴:參賽團隊需提交參賽項目的 proposal、demo 等,形式不限,充分闡述項目思路與方案即可🧑🏿🍼。請將所有提交文件壓縮為一個“.zip”文件👨🏻🎨🔊,並命名為“submission.zip”💆🏽。選手無需在壓縮文件命名中添加隊伍名🤳、提交版本、提交時間等信息🦹🏽♂️🎞,平臺會自行識別🧝🏼。
評審標準:評審委員會將根據參賽團隊提交的材料進行初步篩選,參賽項目需未獲得過公開融資🏂,評審委員會將優先給予提交 demo 的團隊復賽名額,並最終遴選不超過30支參賽團隊進入復賽開發環節。
2. 復賽
任務說明🪤:復賽進入 App 開發階段🧍♂️。選手將依托深勢科技開發者平臺 (https://bohrium.dp.tech/developer) 進行集中開發👨🏻🎨。賽事組將視情況設置線下一周的“開發者訓練營”,不論參賽團隊是否有開發背景🌜,賽事組將為復賽選手提供全面的算力與技術支持。參賽項目需公開發布至 App Store (https://bohrium.dp.tech/apps)。復賽提交截止日期前支持參賽團隊自主上線、下架 App👩🏼🎨,並進行內測、迭代與版本更新等。最終參賽方案將以復賽提交結束時的版本為準。
評審標準:評審委員會將根據 App 的合規性🧚🏽、可用性等維度進行評審,遴選12支參賽團隊進入決賽答辯環節。如 App 未在 App Store (https://bohrium.dp.tech/apps) 公開發布,則視為放棄參與復賽評審🕺🏽。
3. 決賽
任務說明⛹🏿♀️:決賽將視情況以線下或線上答辯的形式進行,參賽團隊需對 App 的開發背景💒、功能操作等進行充分闡述與演示🕉。
評審標準:大賽組委會將邀請相關領域專家、投資人組成評審團,對參賽作品進行專業、全面的評審。決賽答辯後,本次比賽的各個獲獎團隊將得到組委會及協作單位的正式表彰👩🏿🚀。
決賽評審維度(供參考):
產品實用性🔶:參賽作品需要具備實用性和可操作性🧑🏻🦼➡️,能夠在研究領域或相關產業中得到有效應用,並推動科學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
想法創新性:參賽作品是否具有原創性🦢、獨特性和突破性;
產品流量性:參賽作品是否具有市場潛力,能否收獲用戶關註度和流量🌳。
六、獎項設置
本賽道獎金如下(金額為稅前金額🤵🏻♀️,以人民幣計)🧑🏽🎤:
金獎1—2個,15萬元/個
銀獎1—3個🏅,5萬元/個
銅獎3—5個,1萬元/個
單項獎3—5個,5000元/個,如科技創新獎🕵️♂️、商業先鋒獎、社會貢獻獎、最佳創意獎、最具人氣獎等😩,具體獎項名稱於決賽公布。
七🔘🏌🏼♂️、知識產權
1. 本大賽提供的賽題數據僅限用於比賽本身,不得在比賽範圍外使用或對外傳播🫲🏽。
2. 比賽過程中產生數據歸主辦方所有🗝🚵🏿♀️。
3. 比賽過程中,選手所使用的算法、工作流程等的知識產權都歸屬開發者所有☝🏿。
報名註冊即代表認同主辦方以上聲明。
八❔、報名咨詢
報名網站:https://diidea.pku.edu.cn/competition/
報名咨詢:孔寅飛 01062752509
綜合事務:diidea@163.com
應用開發賽道🦅:diidea_appdevelop@163.com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