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1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山石 | 責編:燕元李克強總理在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今年對留抵稅額實行大規模退稅,預計全年留抵退稅約1.5萬億元。這是在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下,國家助企紓困、穩市場主體保就業、提振市場信心的有力舉措。
增值稅留抵的產生與增值稅的計算方法有關。我國增值稅采用稅款抵扣的方法計算,先分別計算銷項稅額和進項稅額,然後用銷項稅額抵減進項稅額後的凈額為企業當期應繳納的增值稅額。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四條的規定,如果企業當期銷項稅額小於當期進項稅額,不足抵扣的部分可以結轉至下期繼續抵扣,就成為通常所稱的“增值稅留抵”或“留抵稅額”。留抵導致企業資金占用、成本增加,影響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不利於創新創業的激勵和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2018年以前,我國主要采用期末留抵結轉下期抵扣的做法,僅對個別行業和領域符合條件的納稅人由於特定事項產生的留抵稅額按一定公式計算退還。2018年以來,我國逐步建立了增值稅期末留抵退稅製度。2018年4月,對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電網企業退還增值稅留抵,但規模小、範圍窄。2019年,我國初步建立製度性期末留抵退稅製度,對全部行業符合條件的一般納稅人退還增量留抵,並對部分先進製造業納稅人設置了更為優惠的退稅條件。2021年,進一步放寬了先進製造業的範圍,加入了醫藥、化學纖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電氣機械和器材、儀器儀表等行業。
此次政府工作報告進一步明確並完善當前留抵退稅的相關政策,退稅力度顯著加大,充分體現了階段性措施和製度性安排的結合。具體來說,此次留抵退稅政策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政策力度大,深入解決存量留抵問題。從規模上看,約1.5萬億元的留抵退稅規模史無前例。2018年對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電網企業一次性退還期末留抵的退稅總額為1148億元,其後的增量留抵退稅政策雖然覆蓋全部行業,但均僅針對與2019年3月31日相比的增量部分,這一時點之前的存量留抵不在退稅範圍內,因而規模也相對有限。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改進增值稅留抵退稅製度、對小微企業的存量留抵稅額於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還、全面解決製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深入到解決存量留抵,對於緩解企業資金壓力、幫助企業渡過難關,盤活企業資金、激發企業活力,進一步提升中國製造業競爭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政策針對性強。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優先安排小微企業,重點支持製造業,全面解決製造業、科研和技術服務、生態環保、電力燃氣、交通運輸等行業留抵退稅問題,是在充分考慮增值稅留抵對不同規模、不同領域企業不同影響的基礎上做出的具有針對性的政策決策,有利於小微企業持續穩定經營,有助於重點領域企業擴大投資、改進工藝、升級技術裝備,推進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並通過加快製造業發展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
第三,資金保障有力。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退稅資金全部直達企業,並要求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建立健全工作機製,加強資金調度,確保退稅減稅這項關鍵性舉措落實到位。這是企業真正享受政策紅利的有力保障。
上述政策的落實還需要對當前的留抵退稅負擔機製做進一步完善。我國地方分成部分的增值稅按照生產地原則確定收入歸屬,舉例來說,A地企業由B地購入機器設備,則B地取得銷售該機器設備的增值稅收入(地方分成部分),同時該比稅款成為A地該企業的增值稅進項。如果A地該企業符合申請增值稅留抵退稅的條件並就該筆稅款申請退稅,會出現B地實際分得稅款,而A地需要負擔退稅的情況。對於一些財力較弱的市縣,短期內負擔大量留抵退稅使其面臨巨大的財政壓力。考慮到這一問題,國發〔2019〕21號文件提出,增值稅留抵退稅地方分擔的部分,由企業所在地先負擔15%,其余35%暫由企業所在地一並墊付,再由各地按上年增值稅分享額占比均衡分擔,按月調庫。
由於此次留抵退稅政策可能涉及國發〔2016〕26號文件以前,中央和地方按75∶25比例進行分成時累積的留抵(不是現行的50∶50),需進一步完善留抵退稅負擔機製,確保退稅政策落實到位,真正實現企業的減負紓困、增添活力。
作者簡介:
劉怡,國務院參事,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財政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與管理學部委員,中國財稅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央統戰部建言獻策專家組成員,教育部財政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財政部政府債務咨詢專家,中國財政學會常務理事。先後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促進高質量發展的中國稅製結構優化與改革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增值稅分享原則重構與消費促進創新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累進設計:個人所得稅改革模擬研究”及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等機構委托課題30余項。多次參加中央財辦、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稅務總局、國研室等部委組織的專題研究和決策咨詢。2017年9月27日,作為學術界代表參加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的營改增座談會並發言。2021年7月28日,作為無黨派人士代表參加習近平總書記主持的黨外人士座談會並發言。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