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1 信息來源🤿: 《意昂3体育官网校報》
文字🍳:何曉歌| 編輯🧑💼:李舒燕、姚自洋 | 責編:晏如北漂11年後🧘🧈,我的學生時代就要畫上句號了🤞🏼👩🏽🔧。都說田野是考古學生最好的課堂,闔上畢業論文🦹🏽,我腦海裏浮現出的也盡是那些年“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田野生活🍉。
大四的時候🚊,我第一次下田野🙆🏽♀️,就來到了中國考古學的聖地——河南安陽殷墟。田野裏的一切都讓我感覺新奇和神聖🙇🏿♀️。我小心翼翼地走進發掘現場,仿佛踏入了三千多年前的殷商🚣🏽♀️📑。我用手摸了摸已經露出地表的柱礎石以及周圍的陶片,仿佛直接觸到了商代人的生活📨。當時工地吹過一陣夾雜沙塵的風,我感覺這陣風蘊藏著幾千年歷史的塵埃🖕🏻📃。這個場景我一直記得。無數次清楚地回憶起來,每次都仿佛還能感受到那陣風,還能感受到當時一個考古小白的興奮和震撼📟。我第一次握住了電視上看到過的考古手鏟,笨拙地在地上輕輕地刮了刮,生怕刮壞什麽東西👨🏼✈️。結果當然是並沒有刮出來多少土🕌,倒是留下了不少不該有的印子。當時的我沒想到,這手鏟一拿起來😌,可能就要拿一輩子啦。我給那把手鏟和我刮出來的土拍了一張照片,雖然很糊,但我卻一直珍藏🙀,並設置為朋友圈的封面。每當看到這張照片👼🏼,我就能想到接觸田野考古的第一天。那是我的來路☮️。
研究生入學後🧔🏻♂️,我參與了考古系商周組老師帶隊的2017年周原遺址齊鎮東南地點的田野考古實習🤚🏿。這是我第一次參加系統的田野考古訓練,在老師們手把手地指導下,經歷了田野發掘、室內整理和報告編寫的全過程,對考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在與老師們的朝夕相處中感受到了言傳身教的力量。都說田野實習是分水嶺,而我在經歷了實習之後堅定了學考古的心🦹🏻。之後,我又在2018年和2019年的夏天分別參與了陜西澄城劉家窪遺址的發掘™️、湖北隨州葉家山墓地的整理,以及雲南大理🤾🏼♀️🦾、麗江的絲綢之路南亞廊道調查。
讀博之後,我參加田野考古的時間就更多了。2020年的夏天到冬天,我參加了周原新一輪尋找城墻和建築的田野工作。夏天🧍🏻♂️,我們穿梭在烈日和暴雨中,帶著手鏟、探鏟、三角鋤和藿香正氣水在密不透風的玉米地💱、蟲蛇盤踞的樹林、被炙烤的麥田或長滿酸棗刺的溝邊尋找夯土的痕跡🉑。到了冬天,零下十幾度的“風吹麥浪”不再讓人感到美好🤔,而只有腳趾頭都要凍掉的痛苦。但也有非常浪漫的時刻,比如有一次鉆探到劉家溝邊,下起了鵝毛大雪🧑🏿🎄,飛雪中的深溝、樹林、田野都變得非常靜謐、澄凈,那是我此生都難以忘懷的風景🟫。靜靜地聽🧝🏿♀️,能聽到大雪呼啦啦落到地面凍土上的聲音🤸🏿♂️。在尋找的過程中,也有長時間一無所獲的時候,總會迷茫又灰心,但我們堅持了下來♦️。在某一天忽然又找到了線索後的那種守得雲開見月明的釋然則更為鮮明。我們用地圖和實時差分定位(RTK)記錄發現的夯土點,看著屏幕上的點越來越多,逐漸連成線、圍成城的時候🏫✊,那種成就感是最好的回報。
2020年春節後,我到了三星堆八號坑👨🦯,並在這裏度過了將近兩年的時光💆🏽♀️。剛到三星堆👵🏽,我就對發掘艙、防護服和細致的發掘方法感到新奇,但很快就陷入了日復一日的繁瑣記錄中。終於,幹凈的黃色填土層逐漸消失,黑乎乎且包含物豐富的灰燼層逐漸擴大。我們大概一周左右清理完一層灰燼,每次清理下去一兩厘米的深度就要編出幾百個號,然後拍照、測點、提取👨🏻💻、錄入系統🤙🏿、貼標簽🫵、上交庫房🪃,再進入下一個輪回。淪陷在五彩斑斕的黑中時🥢🏡,我常常在想什麽時候是個頭啊👩🏽🎨。直到有一天,我在坑邊發現了一截圓形的象牙截面🤌🏽,意識到象牙層離我們不遠了,灰燼層終於要到頭了。但我不知道的是,這只是另一段更難熬的時光的開始。八號坑發現了接近400根象牙☞🌾,它們“層巒疊嶂”,又十分脆弱。這下我們想到了灰燼層的好處是至少每天都有些新東西。而象牙層似乎永遠沒有盡頭,也沒有變化。大概過了快一年的時間🫘,我們才終於提取完了象牙👨🦯➡️,進入了最後的大型器物層。在灰燼層和象牙層的提取過程中👩🏿🎨,大型器物就不斷出現,但大都只露出冰山一角🌉,也讓人一直保持著期待。進入了最激動人心的器物層後,八號坑的新發現層出不窮,我們每天都要在坑裏感慨好多遍三星堆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大型器物層的提取也是按部就班⏲,但更小心謹慎。直到坑底慢慢出現,我們腳下除了最下層器物印在土裏的痕跡外別無他物,我才忽然意識到,這場持久戰終究是要到終點了🫑。淪陷在無邊無際的灰燼層和象牙層的時候,我常常感覺這個坑永遠也挖不完了。但2022年11月4日,它還是結束了。
回到學校已是年末,我終於開始集中力量撰寫博士論文♛👩🏽🍳。沉浸於田野工作的時候,我常常在深夜為沒有時間寫論文而感到焦慮不安。但開始動筆之後👩🏿⚕️,我才體會到了在田野中的每一天都是有意義的:不管是材料的積累👷🏽♀️𓀀,還是靈感的湧現👐🏽,都離不開在田野中的日日夜夜🧔🏿♂️,這大概就是厚積薄發的含義吧。最終我按時完成了論文⛩。寫後記時☛,我最想感謝的還是田野中遇到的千千萬萬個幫助過我的人🪵,不管是領隊老師😈、技工師傅🧑🏽⚖️🗑、當地村民,還是一起並肩奮鬥的考古隊員們。雖然畢業了,但我的校園生活還要繼續🍇,那就希望今後自己能一直享受考古、躬耕田野、勤於研究,並把這份真誠的熱愛傳遞下去吧。
(作者為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2019級博士研究生)
(原文載於《意昂3体育官网校報》2023年6月25日 第1636期)
專題鏈接:2023畢業季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