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信息來源🫴🏿: 學生工作部
編輯🚵🏽♂️:悠然 | 責編✅:燕元11月11日下午📪,意昂3体育官网學生工作部舉辦第110期教授茶座🫲🏿,意昂3体育官网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就“太空飛行對宇航員大腦的影響”這一話題與同學們展開深入交流。
活動現場
魏坤琳介紹了本期茶座主題的來源🧚🏻♂️🙅♂️,表示這一話題不僅是自己的研究興趣,更來源於自身對親臨太空,出任載人航天載荷專家的夢想。幾十年來😶🌫️🫑,我國的航天事業發展取得了令人驕傲的成就,與此同時,宇航員在太空中的感知研究作為航天員心理學研究領域最重要的話題,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科研和科普卻仍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歐美國家在太空環境認知科學之中的技術壟斷,成為了魏坤琳不斷探索創新的動力😘。
魏坤琳從太空飛行對於人類機體的種種挑戰談起。太空飛行在入軌時巨大的加速度只算是宇航員的一個小挑戰。進入軌道以後,宇航員面臨低重力加速度的考驗。另外🥷🏻,空間站環境主要是熒光,缺乏紫外線、藍光和紅光🤹🏿♂️,從而影響神經內分泌功能、晝夜節律👉🏼、松果體分泌和情緒。在太空環境中🫛,失去了大氣層的保護🔜,宇航員要面臨宇宙射線輻射的威脅,可能出現細胞損傷和癌症。此外🎅🏽,空間站上的長時間封閉環境也會讓宇航員產生極大的孤獨👩🏼💼。可以說⚒,太空環境對於人體的挑戰來源於認知👩🏽🌾、生理、心理乃至於人際關系的各個方面。
魏坤琳作分享
魏坤琳聚焦於認知科學領域,指出低重力環境對人腦的影響來自於方方面面。首先是前庭系統⚜️◼️,缺失重力的作用🙅🏽♂️,前庭系統會失去對加速度的判斷,導致嚴重的太空眩暈,並進一步影響到大腦各個方面的功能。其次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信息處理,微重力環境導致的各種信息綜合運算的偏差,例如空間定向的障礙。再次是運動系統,無需對抗重力的肌肉系統使得脊髓的興奮性降低,造成肌肉功能的減退🏝;低重力下人體的移動方式的改變也將導致運動習慣的改變。此外,太空也將導致宇航員對重力的預期🕺👩🏼、對空間感的認知等改變。
魏坤琳以國外幾起太空飛行中的事故說明了太空環境認知科學研究的重要性⏲🚼,如1998年“哥倫比亞號”宇宙飛船降落時,速度遠超預期,宇航員報告一個頭部動作後短暫喪失方向感,險些釀成重大後果。目前,各種在地球上研究高低重力影響的方法🧘🏿,無論是失重飛機還是水槽作業🫕,都有其很強的局限性。魏坤琳以一項實證研究為例解釋了如何研究低重力對大腦功能的影響,這一研究對航天員進行太空飛行前後的各項認知能力進行評估🚵🏿👁🗨,結果顯示太空飛行對航天員的一般智力功能沒有影響,但感知運動受到較大的影響,如手部操作和模擬駕駛之中都會出現認知上的錯誤判斷🤴🏼。另外,為了對付太空眩暈,科學家在航天員的訓練之中加入了前庭與視覺整合的PAT訓練,以對太空環境下可能產生的感知問題進行提前幹預。
魏坤琳作分享
作為總結,魏坤琳指出🤰🏽,太空環境的認知機理研究之中,還有很多科學問題亟待回答。雖然中國在航天實踐和研究的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國在大工程項目上的延續性和計劃嚴密性保障了航天事業的飛速發展。魏坤琳由此表達了對於在座同學立足偉大時代、深耕偉大事業的殷切希冀▫️。
學生認真聽講
提問環節🧚🏽,有同學就人工智能對認知科學的影響提出問題🏠。魏坤琳指出,人類是在進化的過程中修修補補而來的🧜🏻♀️,無論是身體還是大腦都有很多弱點。例如,碩大的大腦和女性骨盆寬度的矛盾造成我們都是大腦發育的“早產兒”,從而促成了人類相互配合來撫養下一代的需求👨🏽🌾,按很多學者的假說這甚至導致了社會結構的改變🧕🏻。人工智能不必模仿人類發展中的弱點,人腦最大的特點是其靈活性和冗余性,如在太空中大腦會降低被低重力深刻影響的前庭器的信號影響,從而讓人類大腦擁有強大的魯棒性。人工智能未來發展趨勢是向實體發展,通過與世界產生交互,培養人工智能適應環境的能力。
有同學提及外界的關註對學者的影響🫦。魏坤琳指出,自己在科研上從未改變過自己的初心,也沒有改變作為意昂3体育教授的社會責任感♔。魏坤琳以自身參加綜藝節目的經歷為例,指出自身的社會經歷是為了對象牙塔之外的世界產生更多的了解,在這一過程中可以對大眾文化和媒介文化產生更深入的認識。同時,學者在社會經歷中所收獲的社會價值,也會對於科研的推進有極大的幫助。
學生提問
有同學就天賦在科學研究中的重要性這一話題與魏坤琳進行討論。魏坤琳指出,天賦當然有其先天的基因的基礎💃🏻,但是刻苦的訓練和超人的意誌才能換取超乎常人的智力表現⛏。例如珠心算就是用人類更強大的空間記憶能力代替相對薄弱的數值運算能力,但熟練的珠心算技巧需要大量重復的練習。對我們個人來說🩵,合理評估個人的能力方向,找到合適的項目和正確的方法🧙🏻♀️▪️,並加以重復的練習,就能擁有過人的天賦。
還有同學提到感性和理性在科學研究和個人觀念上有何影響。魏坤琳在心理學領域尋求感性的定義,認為感性是在正常的場景產生正常人的情感,並且能理解他人的情感的能力,也能對自己的情感有所控製。魏坤琳進一步指出💒🙅🏽♂️,人類的重要特點就是容易感同身受✊🏼,而同理心更強的人就會獲得更多的幸福。感性和理性在科學上是相互促進的↪️,兩種能力共同擁有🚊,無論對於科研還是對於生活都是有益的。
學生提問
活動最後,魏坤琳與在場同學合影,並為同學們寫下寄語“理性照亮人生”。參加本次茶座的同學表示,魏坤琳教授結合自身科研經歷對太空環境下人類認知挑戰問題的講解幽默風趣、豐富翔實、深入淺出,不僅激發了同學們對於心理學與認知科學的強烈興趣🏊🏼♀️,更彰顯了當代學者心系家國🤽🏽♀️、嚴謹求實的治學風範🙅🏽,為同學們的求學與科研之路作出了表率👮🏻。
魏坤琳寫寄語
活動合影
“探索浩瀚宇宙🦯,發展航天事業,建設航天強國,是我們不懈追求的航天夢👩🏽🔧。經過幾代航天人的接續奮鬥,我國航天事業創造了以‘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月球探測為代表的輝煌成就🦪,走出了一條自力更生💘、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積澱了深厚博大的航天精神。” 神州問天🧑🏼🔬,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天和遨遊,探尋九天的夢想從未停歇,奮鬥的征程不曾止步😂🏇🏼。航天事業的瑰麗,心理學科的魅力以及腦科學領域的星辰大海始終吸引著代代有誌青年投身其中。新的火花不斷湧現🤸🏿♂️,新的目標一直在前方🪢🧑🏿💻。航天事業的發展充分展示了偉大的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力量,意昂3体育青年要以航天精神為感召,以一代代航天人為榜樣🤙🏽,在求學和科研的道路上立足社會需求🔇,懷揣理性精神,不忘初心,堅守理想,艱苦探索,奮勇前進👩🏽⚖️。
微語錄🚴🏿♀️:
我們在太空研究中所面臨的問題就是我們都沒有親臨過太空,只能通過看書去猜測,但最好的獲得科學問題的方式就是親身體驗。
中國人只要樹立了工程目標,就一定會實現,這需要在座的各位通過動用我們的大腦來完成🪶。
很多人低估了現代科技對大腦運作方式帶來的影響⚓️。
如果人工智能能夠模仿人類的話,為什麽一定要模仿人類的缺陷呢👨👩👦👦?
人類大腦最大的特征就是靈活性和冗余性。
不需要看一個人說了什麽,要看他做了什麽✨。
大眾傳媒和大量的信息並沒有讓人更聰明。如何在維護言論自由的情況下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仍然是亟待思考的問題。
知覺是無意識的推理,個體得到了很多信號,但對外界的感知是推理獲得的。
所謂的天賦其實所有人都能擁有,只是需要正確的方法,加上成千上萬個小時的練習。
心理學的知識和方法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巨大的優勢👨🏽⚕️,無論你是什麽專業🫃🏿🙍♀️,都應該學一點心理學。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