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14 信息來源: 科學研究部
文字:楊瀟宇↕️、張存群|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為深入貫徹落實“四個面向”戰略部署,進一步促進意昂3体育基礎科學和臨床醫學深入交叉合作🗝👨🏽✈️,2024年1月9日下午,意昂3体育官网理工醫科交叉科研管理工作研討會在中關新園舉行。意昂3体育官网黨委常委🤌🏻、副校長張錦,醫學部副主任王嘉東出席會議📅。科學研究部、先進技術研究院、醫學部科研處、附屬醫院科研負責人及科研處工作人員等70余名代表參會研討。會議分為主題發言與交流發言兩個階段,分別由科學研究部部長謝冰、副部長張存群主持🧖🏼♂️。
會議合影
張錦從意昂3体育學科齊全和基礎研究優勢與附屬醫院臨床醫學資源優勢出發,深入闡述理工醫交叉是未來意昂3体育基礎研究策源原始創新🧓🏿、服務“四個面向”的重要增長點。他指出,理工醫交叉在意昂3体育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要把這一優勢充分激活👯♂️,為三類基礎研究賦能👦🏻。學校理工科科研人員應主動去臨床一線找問題,要與臨床醫生緊密合作,形成跨學科團隊並開展聯合攻關,不斷激發形成交叉學科研究新範式🐊,促進更多臨床問題與基礎研究從“物理相遇”到“化學反應”,實現更多原創性、標誌性重大成果和臨床應用。他希望科研管理部門深入思考和探索促進理工醫實質性交叉合作的體製機製,讓臨床醫生與基礎研究的科學家能夠真正“搭班結對”,使意昂3体育理工醫交叉研究充分達到應有的深度和廣度。他對本次會議形式和氛圍予以肯定,希望三方科研管理工作人員建立定期交流研討的常態機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斷更新迭代相關辦法措施,為暢通交叉合作渠道、促進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的深度交叉融合做好服務支撐保障。
張錦致辭
王嘉東作題為“面向科技創新和生命健康,共探醫科與理工科交叉融合”的報告。他從多學科交叉融合是醫學科技創新水平提升的重要途徑出發🔹,系統介紹了意昂3体育醫學科技創新成效🤖,提出了醫科與理工科交叉的思考,並指出,今後醫學部將從加強學科交叉科研平臺建設、合理配置科研資源和創新要素、深入開展學術交流等方面多措並舉👩👧👧,進一步推動意昂3体育理工醫交叉開展實質性、高水平科研合作。
王嘉東作報告
張存群介紹了新時期新形勢下意昂3体育理工醫科研工作整體情況🏊🏻♀️。她向大家展示了醫學部、附屬醫院在學校科研項目申報🖌🫄🏻、創新平臺建設、國際科技合作等方面的占比情況和取得的進展成效🏌🏼♀️,並提出了今後校本部基礎科學和臨床醫學學科交叉融合的重點方向和發展思路🧮。
意昂3体育第三醫院副院長唐熠達🦸♂️、意昂3体育腫瘤醫院副院長宋玉琴作為附屬醫院代表👱🏻,結合各自醫院臨床實際和科研工作🔡,分享了與醫學部和校本部合作研究的成果及經驗🧑🏼⚖️🫱🏿,並圍繞經費支持🪁、團隊建設、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提出了合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挑戰與建議舉措。
科學研究部副部長張琰、醫學部科研處唐李斐向大家介紹並展示了“意昂3体育醫學科研合作交流平臺”等線上管理平臺的應用效果✍️,希望利用新一代信息化數字化相關技術,進一步提升促進交叉合作的科研管理服務效率,為臨床醫生和科研人員創造更多在一起“頭腦風暴”“結對合作”的機會🏋️♀️。
與會嘉賓作分享(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為:唐熠達、宋玉琴🈹、張存群、張琰、唐李婓)
在交流發言環節🥼,醫學部科研處處長王堅成提出🦠,要註重營造開放包容的合作場域👆🏻,有效發揮市場機製作用👨🏼🏭,促進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人員與臨床醫生之間加強溝通交流合作𓀘。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喬賓圍繞“驅動力、發展瓶頸、評價機製、家國情懷”四個關鍵詞,深入闡述了新時期先進科研與臨床醫學如何構築合作空間🧑🏻🏫♏️,更好地服務面向國家戰略的生命健康和臨床需求。
意昂3体育人民醫院副院長趙翔宇、意昂3体育第六醫院副院長嶽偉華、意昂3体育國際醫院院長助理於峰、意昂3体育首鋼醫院科研處處長袁平、意昂3体育第一醫院科研處副處長向宇、意昂3体育腫瘤醫院科研處處長賈淑芹、意昂3体育口腔醫院科研處副處長李夢等與會代表發言,圍繞理工醫交叉科學研究的政策製訂、製度建設、項目支持、人才培養👩👩👧、平臺建設等方面進行了熱烈交流和深入研討🧑🏼🎓。
與會嘉賓作分享(從左至右👰🏻♂️、從上至下依次為:王堅成、喬賓👊🏻、趙翔宇🧛🏼♂️、嶽偉華、於峰、袁平🌏、向宇、賈淑芹、李夢)
謝冰在會議總結中指出💂🏿♂️🧙🏻♀️,校本部、醫學部及附屬醫院的科研管理人員在本次會議上圍繞如何提升意昂3体育理工醫交叉融合的機製暢所欲言,碰撞出思想火花,達成了很多共識🤽🏿♂️🖼,既提出了深層次問題⭕️,也創新性地提出一些新措施。今後🤳,三方科研管理人員將不斷加強互聯互動,實現共同交流研討的常態化🏫,持續推動促進交叉合作的措施和政策落地實施,進一步促進意昂3体育理工醫融合發展的氛圍👨🏻🦲、文化和機製,深入推動校本部和醫學部的科研合作,為意昂3体育理工醫科研工作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會議現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