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25 信息來源: 圖書館
文字:邱博然、康玉、金鑫| 攝影:汪錦天| 編輯:青苗 | 責編:燕元12月12日下午,“美術與書法講壇”第十三講“貌離神合與聖地再造——從佛教建築的寫仿意蘊走進乾隆皇帝的思想世界”在圖書館南配樓藝術鑒賞廳舉行。本次講座特邀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魏文主講,由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劉晨主持,全校60余名師生校友參加現場講座。
講座現場
魏文以“乾隆皇帝與建築景觀寫仿”引入主題,結合隆興寺、闡福寺、普寧寺等建築案例,講述了乾隆皇帝將來源於中原內地和西藏具有“皇權/王權”意蘊的聖跡母題和建築符號加以寫仿,並在這一基礎上進行重構、融合,形成與所仿對象在外觀與結構上差異極大的嶄新景觀。在這一過程中,皇家佛教建築的創造在帝王意誌的刻意經營下巧妙地融入了中原與邊疆文化傳統中的政教觀念,以及多重來源的佛教聖跡意蘊。乾隆皇帝營造這樣充滿政治隱喻的神聖空間,意在將北京、承德創造出可以比肩拉薩的佛教聖地,以彰顯他的文化理想與政治抱負。
魏文從西方學界對佛教建築寫仿的誤讀和曲解、人文學科研究的局限性以及中西文藝本質性差異展開探討。他指出,西方學界對寫仿的研究通常停留於外部現象的觀察和解讀,大體上只是一種置身事外的、脫離歷史語境的感性認識,缺乏回歸到文化傳統之中的內在解構,甚至將西方文化傳統衍生出的學術範式生硬地嵌套到東方,不免給人削足適履之感。而現代人文學科的過度細分與碎片化則導致我們無法從創作者整體的思想去考量其各種門類藝術實踐共通的觀念背景。因此,以創作者為核心的跨學科研究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魏文作講座
在講座的核心部分,魏文以“建築與繪畫之間”為切入點,探討乾隆皇帝寫仿行為背後的文藝觀及其淵源。魏文強調,晚明以來,董其昌文人書畫理念中將“臨仿”改造為徹底唯心主義式的再創作,這種晚明以來形成的文藝創作觀念對乾隆皇帝的藝術實踐影響至深,其“不似之仿”的寫仿當源於此。聚焦於乾隆皇帝寫仿的思想底蘊的討論,魏文嘗試通過分析乾隆皇帝心契的名作《是一是二圖》上的4句偈語來闡釋乾隆皇帝思想的多維性,一方面繼承了晚明以來在文人、釋家階層文化中流行的莊佛交涉與格義,另一方面又深植於康雍以來帝王崇尚的佛教信仰,尤其是禪宗的旨趣。以此為基礎,魏文又進一步借用分析乾隆皇帝寢宮養心殿大量使用鏡子和貼落創造幻境的做法,引出乾隆皇帝關於“相”的哲學思考,即其文藝思想中核心的觀念——以“幻”觀物和以“幻”觀我。他指出,這種關於“幻”的思想實來源於雍乾二帝奉為圭臬的《圓覺經》。事實上,《圓覺經》主要的內容就是闡說現象世界實為“幻”相之理,尤其是在修行實踐中要“變化諸幻,而開幻眾”,使人知空無自性、毋執於相。乾隆皇帝的這種思想底蘊,決定了他在建築寫仿的過程中所追求的不是形貌的相似,而是超越時空的文化意象。總之,作為乾隆皇帝文藝實踐的出發點,以“幻”觀物和以“幻”觀我已經形成了一種超越宗教的文化觀,從這點看,對乾隆皇帝建築寫仿的剖析,同樣適用於分析他的其他物質文化創造,而且從中國思想史的角度看也具有一定的學術意義。
現場觀眾提問
交流環節,現場師生就中國繪畫創作、歷史建築設計等方面內容與魏文進行討論。講座內容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學術啟發,並加深了聽眾對歷史建築、文化史及其背後思想體系的認識。
主講人簡介
魏文,中國藏學研究中心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2006—2009年於首都師範大學漢藏佛教藝術研究中心攻讀西藏藝術史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9—2013年於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西域歷史語言研究所攻讀西藏歷史和文獻專業,獲歷史學博士學位。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11世紀以來的漢藏佛教史和物質文化交流史,參與承擔北京市教育委員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計劃重點項目“元明清北京藏傳佛教美術研究”。在《文藝研究》《世界宗教文化》《敦煌研究》《中華文史論叢》等刊物上發表多篇論文。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