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科技考古——用自然科學方法解讀古代社會歷史

考古學是主要根據實物遺存來研究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問。面對相對有限甚至是支離破碎的人類活動留下來的實物遺存🧑🏿‍🎓,如何盡可能多地獲取信息♡,盡可能完整地復原古代社會的歷史圖景?隨著考古學的不斷發展,自然科學技術和方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2020年12月3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考古文博學院吳小紅教授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出發,以自然科學方法在考古研究中的應用為例,帶領聽眾走近考古研究,感受考古學的多彩魅力🤸🏻‍♀️。

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

吳小紅基於考古學的定義指出,考古學研究是一個從人到物👯‍♂️🦵🏽、由物及人的過程,在從實物遺存中提取信息這一環節👨🏻‍🍳,自然科學技術扮演了重要角色。歷史上,考古學的建立和發展始終和自然科學技術的發展相關聯。地層學和類型學作為考古學科的基本方法和看家本領,和自然科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遙感考古、物探方法和年代測定方法等考古研究方法也都基於自然科學技術;隨著技術的細化🧬🏉,數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都可以在考古學研究當中找到適用之處。

吳小紅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詳細介紹了碳十四測年方法的出現對於考古學的革命性意義🧑‍🧑‍🧒‍🧒。吳小紅深入淺出地解釋了碳十四測年方法的原理——生命體死亡後遵循碳十四的原子核的衰變規律,這一規律與埋藏環境和存在狀態無關而呈現出較強的穩定性。此外,在研究中可以運用樹輪校正曲線、加速器質譜技術和貝葉斯統計模型使得測量結果更加精確。

講座現場

吳小紅結合中國早期陶器研究等具體的考古研究案例🤷🏻,說明了在實踐中如何使用碳十四測年方法👋🏼,如何綜合運用多學科的方法,來還原古代社會歷史中有關衣食住行的生活圖景,揭示當時的時代背景和人地關系🚍。在討論環節,吳小紅從同學們提出的問題出發,進一步舉例說明了碳十四方法應用的難點所在👩🏽‍⚕️,指出需要將自然科學方法與考古背景相結合,將考古事實與歷史文獻相結合,使得自然科學的方法最終能夠回答人文學科領域的問題。

專題鏈接:才齋講堂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