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5 信息來源: 圖書館
文字:陳浩然| 攝影:祁園珺、桑磊| 編輯:山石 | 責編:燕元11月28日下午,“美術與書法講壇”第十一講“書法的性質——以王冬齡實驗作品為例”在圖書館南配樓藝術鑒賞廳舉行。本次講座特邀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圖像學實驗室首席專家朱青生主講,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人文學院美學與教育中心副主任白銳主持,全校60余名師生和校友報名參加現場講座。
講座現場
朱青生從中國近代文化的現代化進程出發,結合自身在當代藝術領域的經驗,講述了書法作為獨特文化的本質,以及其繼承和發展的必要性與路徑。朱青生闡述了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脈絡,詳細介紹了西方現代藝術發展中作為後印象派代表的梵高、塞尚、高更等人引發的藝術革命,徐悲鴻、吳作人等人對西方學院派藝術的學習歷程,藝術創作中心從巴黎轉向紐約的過程,以及畢加索、杜尚等人引發的新的藝術革命,表達了當代藝術中舍舊取新的“前衛”的觀念。他強調,中國當代藝術必須發展獨創性,脫離西方傳統,王冬齡等人在中國藝術文化當代化中的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朱青生作講座
朱青生以王冬齡在太廟以水寫《心經》事件為切入點,分析了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對西方當代藝術及對波普藝術為代表的行為藝術的誤解。他強調,當代藝術是創造性的實驗,當代藝術問題其核心在於創造性問題,藝術創造要保持自覺性與獨立性,應當是追求批判而非模仿,超越傳統而非追尋傳統。
王冬齡以水書寫《心經》
結合古代中國思想體系,朱青生對太廟與《心經》的內涵與意義進行了深入的解讀。他提煉出《心經》中“實”和“虛”的性質,以中外思想對其論述,著重指出其“把世界看成虛妄,把天下看成空無,根本上是對存在論的完全否定,對實體的物質和物理的徹底超脫”的內蘊。王冬齡用水在太廟寫《心經》正是這一思想鮮明的藝術體現。其後,朱青生結合古代中國書法(特別是王羲之時期的書法)進行分析,得出了“在王冬齡的書寫中間根本就不在、無有、非是,通過對本體的否定而實現自否”的結論,從而完成了對書法的性質的講解。
聽眾提問
交流環節,現場師生就中國當代藝術和藝術家的國內外發展問題與朱青生進行了熱烈討論。
主講人簡介
朱青生,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圖像學實驗室首席專家,上海外國語大學世界藝術史研究所所長,上海大學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主持中國現代藝術檔案(1986年起),主編《中國當代藝術年鑒》(2005年起每年一卷),策劃“中國當代藝術年鑒展”(2015年起每年一屆)。長期領導《漢畫總錄》編輯計劃。著有《藝術學理論》《沒有人是藝術家也沒有人不是藝術家》《十九劄》等。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