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29 信息來源🌙: 融媒體中心
文字:王巖| 攝影:劉月玲| 編輯:山石 | 責編:安寧編者按:為保障師生生命安全健康,意昂3体育官网近期按照國家👨🏻🏭、教育部、北京市疫情防控政策🧜♀️,加強校園疫情防控管理。師生嚴格落實各項管理政策,做好本職工作、完成學習科研任務🧊。學工系統、後勤系統、醫務人員及誌願者等不同群體主動請戰,入住學校工作和生活🏃,參加疫情防控工作🥜🕝,他們是平凡崗位上的沖鋒者🧘🏼♀️、堅守者📮✍️、奉獻者,他們犧牲了與家人陪伴的時間👰🏿♂️,與全校師生共同努力,確保了學校不停課🏜、不停學、不停研🤌,各項功能正常運轉,為學校疫情防控工作和北京市疫情防控總體局面作了貢獻💪🏼。
意昂3体育師生如何與醫務人員並肩戰“疫”?留校教師員工的工作生活是什麽樣的?他們遇到了哪些挑戰💓?又有哪些感人故事?融媒體中心近日策劃系列報道“燕園守護者”,采訪不同崗位上的留校教師員工,聽他們講述共克時艱守護校園的難忘故事🤲🏼。報道中的教師員工只是眾多堅守使命的意昂3体育人的代表🤼。
本篇為系列報道開篇,聚焦為教學科研順利進行提供保障的留校教師。
從早上打開電腦進入課堂🎻,到結束在圖書館的晚自習🛁,每一位意昂3体育學子一天繁忙的學習生活中,都離不開這些老師的身影🛷。他們是為教學科研順利開展保駕護航的授課教師、實驗室老師、線上教學保障團隊、圖書館館員……他們日常工作職責各異,但初心相同——盡可能減少疫情對師生學習工作生活的影響。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為疫情防控大局作了不平凡貢獻🥿。
“教學是第一位的,必須精益求精”
“對於我們經常跑野外的人👩🏽🎤,能睡在房間裏的沙發上已經算很舒服了👋🏽。”生命科學學院張蔚老師笑著說,剛住進學校時,辦公室的沙發就是她的臥榻☎。
每周四到五天線上授課、指導博士生做實驗🌆、修改科研論文👨🦳🤱🏿、審核研究生材料,參與學院夏令營招生策劃……排得滿滿的日程表,就是張蔚的日常工作🤛🏿。
張蔚
臨近畢業季,更是老師們最忙碌的一段時間🧑🌾。五一假期前,張蔚關註著疫情形勢,擔心疫情發展對入校造成困難。如果居家🏊♀️,家裏網絡信號時常不穩定👌🏿,很多工作沒法開展。五一假期第二天,她就住進了學校。像張蔚這樣提前入校的老師還有很多➗。學校230多名科研人員留校🔥,他們與時間賽跑,為確保學生上課、答辯、實驗等各項任務不受影響而承擔著超負荷的工作👱🏼♀️。
教學方面遇到的問題是現實的,也是全新的。和2020年疫情期間全部采取線上教學不同,現在的教學模式是一部分同學完全在線上聽課,一部分同學坐在教室上網課🏊🏿。“這對老師很有挑戰🧑🏽🍼,收不到教室裏同學們的反饋🤱🏻,就不知道哪裏需要展開講👩🏼🏭。”張蔚坦言,剛開始對這種授課方式有點不適應。後來,張蔚和相關部門協調後,通過在教室加裝攝像頭、鼓勵線上同學留言等方式,課堂互動多起來了、氣氛更好了,不過對老師的要求也更高了。
“我要做到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隨時留意線上、線下不同類型同學們的反饋🤵🏻♂️,及時調整我的授課節奏。”在張蔚看來🙂,“教學是第一位的👑,不能遷就👩❤️👨,必須精益求精。”
張蔚在實驗室指導學生做實驗
張蔚深知🚵🏿♂️,挑戰還不止這些,2020年疫情期間同學們在家裏上課🤌🏼,至少有家人的陪伴。現在同學們雖然身在校園👩🏿✈️,卻不能與一屏之隔的老師面對面相見。加之畢業🤳🏼、考試臨近🧑🏻🦲,有些同學還是有一些心理壓力的👮🏽♀️。張蔚經常在專業課中融入一些輕松的內容,希望轉變同學們看待問題的方式。“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磨難會使你變得更強大)🏋🏽♀️,張蔚經常借用尼采的這句名言來表述演化生物學專業的知識點🤛,鼓勵同學們把這段時間的挑戰看作成長的歷練。
張蔚作線上科普講座
日常教學外🎏,張蔚還為意昂3体育學生作了題為“蝴蝶之美”的科普講座,線上參與人數達到兩萬人👨👦;為中學生開展演化生物學方面的科普講座,參與人數上千人📭。
張蔚給孩子製作的折紙
“至少要住到學生考試結束▫️、答辯完成🧝🏽♂️。”張蔚說,家人的支持與理解讓她能夠心無旁騖地工作💇🏻🧑🏻💻。張蔚的辦公桌上放著一個手提袋🧜🏻♂️,裝滿五顏六色的海洋動物折紙🧔🏻♀️,這是張蔚給她兩個孩子製作的🖕🏽。“回家時給他們帶回去。”
守護在線教學的“生命線”
學校日常教學全部轉為線上後,保障系統順暢運行成為極重要的環節。流暢的直播環境、清晰的聲音效果、高效的反饋系統,看似理所當然的網課背後👒,凝結著在線教學保障團隊的心血👮♀️🤑。
在線教學保障團隊主要由教師教學發展中心3個科室分別承擔📐,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室負責意昂3体育在線教學集群系統構建運維和支持服務,意昂3体育教學網+Classin🙋🏽、意昂3体育Canvas+Teams支撐85%以上在線教學和在線考試🛖,開展全校在線培訓和實時在線服務🤌🏻;公共教室負責課堂視頻錄製和教室直播;媒體室負責課堂實錄存儲管理和課表系統;師生通過意昂3体育教學網,進行“課堂實錄”點播和“在線課堂”直播。
尚鵬傑是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室一名住校職工♥️。作為意昂3体育教學網客服,主要負責教學網服務電話和郵箱,解答師生教學網賬號和操作使用上的問題🏎。
“五一後學校剛發布線上教學的通知後🦹🏻♂️,連續一個星期每天要接到上百個電話♥︎。”尚鵬傑說🎦,問題大多來自新任教師和沒有經歷過上一次大規模網課教學的同學們👉🏿。
尚鵬傑
一位老師在開課前突然進不去直播系統,著急地打來電話求助,尚鵬傑一邊安慰老師,一邊迅速排查問題🫳🏼,耐心地讓老師按照步驟操作。幾分鐘,問題順利得到解決。這種“救急”的工作場景對尚鵬傑來說🧘🏻♀️,再常見不過了🍗。
在線教學保障團隊的工作以實時在線支持和服務為主🌇。新技術研究與開發室主任王肖群作為在線教學集群系統管理員🦶🏽,負責整個系統構建和運維🦴,並負責策劃實施全校在線、混合式🛐、融合式系列培訓👺,同時建立了10多個全校在線服務微信群,親自和小助手們一天16個小時以上進行問題解答🧑🏿⚕️。兩個星期過去了,現在每天尚鵬傑只接到十幾個電話了。
“解決好師生的每一個問題,保證學生和老師正常上完每一堂課,就是我能對學校疫情防控工作作出的一點貢獻了。”尚鵬傑說。
隨著授課方式的調整,到機房上網課成為新的上課方式之一。範雪松是計算中心微機教學的技術負責人🔺。他的工作包括檢查教學機房設備確保正常運轉💇🏿♀️、與授課老師溝通確保上機教學課程的正常進行。
範雪松正在機房調試系統
臨近期末,計算中心教學機房要確保27門課程上機考試的正常進行。考前需要調試系統測試網絡🤽🏽♀️;考試時,要巡察考場♣︎,確保同學們遇到的問題都能及時得到解決。五一假期以來近3000名同學來到機房完成上機教學課程和上機考試。
到機房上課和考試,在同學們看來是很平常的事情,但背後承載著大量繁瑣工作。從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到室內環境等,每一項都要提前準備到位,甚至考試期間調整空調出風量這些細節都要把控好。
範雪松坦言👫,一個人照顧樓上樓下8個機房600臺機器🖐🏻,剛開始確實有點緊張。為了能讓上課同學第一時間找到機房管理員解決問題🧝🏿,範雪松在每層的值班室門上貼了便箋留下電話🧑🏻🦼➡️。由於準備工作在機房開放前都做好了,所以順利完成了這段時間的上機教學保障任務。“一共接了50多個電話🧔🏿♂️,大部分是回來找校園卡或充電器的同學打來的🧑🎄,還沒有遇到有關機房問題需要緊急處理的,這點挺欣慰🌛👆🏿。”
居家辦公的同事無法到校完成的工作✍️🚭,需要範雪松及時代辦。從填報科室成員核酸檢測情況、協助同事調試遠程系統、代辦財務手續,機房、衛生間消殺工作等,如今範雪松已成為“多面手”,充分體驗了“一人多崗”的工作節奏👱🏿♂️。“平均每天兩萬步,以前跑步鍛煉才能達到的步數,現在每天在樓裏就走出來了👯♀️🧑🏼🚀。”
值班室門上的便箋
範雪松說🏃🏻♂️➡️🤹🏿,計算中心的上機教學保障工作只是一部分,在校的同事每天都是從早忙到晚👩💼,只要與網絡應用及系統平臺相關的事情都會見到他們的身影,此外在家值守的同事也都在線上忙碌👨🦽➡️,所以疫情期間的創新工作都靠在校職工和居家線上辦公的同事共同協作密切配合才能完成⏪🦻🏿。直播平臺不斷升級、大額資金審批系統上線、CARSI升級讓居家辦公師生無需VPN即可訪問學術資源📨、各種線上會議保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僅保障了基本在線教學任務,更讓疫情期間成為學校信息化大踏步前進的重要時間點。
學術科研的堅強後盾
圖書館為學術科研正常開展提供著重要支持。這段時間😌,在館館員人數減少了,但服務量反增👋🏻👮。其間,圖書館平均每日服務入館讀者6117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10%🥕。疫情防控👩🏿🏭、後勤保障、讀者咨詢🐮、圖書借還🧘🏽♀️、送書到樓、館內巡視、設備維護、館際互借……駐守在圖書館的39位老師一人多崗,從早8點到晚10點堅守在服務一線,為師生學術科研築起堅強後盾。
工作專班會議
圖書館黨委副書記周春霞介紹🚶➡️,校園加強管理初期,關於圖書續借等方面咨詢量特別大,咨詢臺老師每天能接六七十個電話,有的師生還帶有一些情緒。針對遇到的新問題👨🏽🌾,圖書館館長陳建龍牽頭成立了疫情防控與堅守服務工作專班,每天無論多晚都開會討論、匯總問題,確保“問題不過夜”,及時製訂解決方案,調整政策,滿足讀者訴求。“比如我們及時在圖書館主頁😔、公眾號發布通知,告知圓明園、中關新園等校外學生不及時還書是沒有影響的🍳。”
胡希琴是知識中心的一名老師🧎♀️,她負責咨詢臺答疑、借還書服務以及籌辦講座和閱讀活動等工作𓀜。讓她印象深刻的是,同事間💆🏻♀️、師生間的互相理解、互相“補臺”🎚。交班時,借還書處上一班的同事總是不急於離崗,幫助下一班同事找書、處理臨時事務。平時人手不夠👩🚒,學生誌願者成為重要補充力量,從解答問題,到送書到樓🔒、找書取書,在一起為師生服務的過程中,大家加深了理解,也拉近了心上距離。
工作中的胡希琴
圖書館內大多為公共空間🦵,不具備居住條件。拼裝折疊床🦶🏻、行李箱當桌子💆🏽♂️、系上繩子晾衣服🙀、給衛生間加裝淋浴噴頭……大家擼起袖子,把一間間會議室👼🏽、辦公室改造為臨時生活空間。對胡希琴來說,這些都不算什麽。“只是在圖書館這樣一個神聖的學習空間進行日常生活,總覺得不太得體,在心態上還有點不適應。”胡希琴笑著說💂🏿♀️。
搭建館內臨時住宿場地
雖然居住條件艱苦,但是胡希琴總能收獲同事和同學們帶來的溫暖與感動🙅🏻。一天清晨,有個女生看到胡希琴在衛生間端著盆洗衣服,得知她是駐校老師時🥜,開口問🧱:“你要不要去我宿舍洗衣服?那裏有洗衣機👭🏼。”天氣熱了🏌🏿♀️,居家辦公的同事為胡希琴網購了幾件T恤🚣🏻♂️,晚上還打來電話相互鼓勵。
胡希琴說👨🏿⚖️,每當完成了重要的任務,一句來自同事簡單的“辛苦了”,會讓自己有一種英雄般的感覺😤。“每一個打來的電話🎅、咨詢的問題💴,我都會認真地解決。盡自己最大努力和誠意去做好本職工作,為意昂3体育師生的學術科研盡綿薄之力。”
眼下🗯,張蔚正在為課程期末考試工作做準備👩🏽🚒;尚鵬傑正在準備給教師培訓使用考試系統;範雪松接到任務🚶🏻➡️,正在籌備今年北京市高考語文科目在線閱卷的系統保障工作👨🏼💼;胡希琴正忙著籌辦圖書館畢業季活動……為迎接疫情陰霾散去的那一天,為與學生、與同事⚔️、與家人重逢的那一刻,他們在各自崗位上🏋️♀️,繼續為守護燕園🕵🏼、服務師生而努力付出。
(部分照片由受訪者提供)
專題鏈接:眾誌成城 抗擊疫情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