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 信息來源: 意昂3体育第三醫院
編輯:燕元 | 責編:知遠編者按:不停奔波、一遍遍掛號、各個科室之間跑,這可能是患者到醫院看病經常會有的感受,要忍受病痛,耗費很多時間,流程讓人身心俱疲。
近年來,意昂3体育官网第三醫院(簡稱北醫三院)積極探索多學科診療模式,堅持統籌布局,共打造37個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團隊,在門診、檢查、住院、不同科室間貫序治療、出院隨訪等過程中提供“一站式”服務,為開展先進醫療技術、高難度手術和疑難復雜疾病診療提供有力支撐,使就醫流程更精簡、診治效果更優化。
疑難疾病治療過程存在著很大不確定性,醫生要接住患者伸出的手,“伸手”是信任。MDT團隊與患者的“醫”面之緣,正是源自患者的信任,醫患並肩,攜手前行。
“腿在我在,腿不在我也不想活了……”
“我從來沒想過車禍能降臨在我的身上,而且是這麽嚴重的車禍。”每當回想起這次經歷,林女士都難掩傷心之情。“當地醫生建議我截肢保命,我拒絕了,腿在我在,腿不在我也不想活了。”
2021年10月,北醫三院四肢骨髓炎與骨腫瘤性骨缺損MDT團隊成功為林女士實施3D打印手術,不僅保住了腿,在團隊製定的個性化連續診療方案下,經過積極康復,目前已能扶拐行走。
一場車禍,傷勢嚴重面臨截肢
2021年的正月,春寒料峭。家住浙江的林女士遭遇了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造成全身多處骨折和皮膚軟組織的大面積缺損,被緊急送往附近醫院救治。
“當晚醫生告訴我,情況非常嚴重,95%是要截肢的。”回想起那天晚上的情景,林女士至今仍感到觸目驚心。除了嚴重的骨盆骨折及左小腿脛腓骨開放性骨折,林女士還伴有脫套損傷,也就是腿部出現像脫手套一樣向遠側撕脫,給救治帶來極大難度。
“如果沒有腿的話,我以後要怎麽生活,怎麽照顧我的孩子?”在林女士堅決保腿的要求下,當地醫院為其進行了生命支持治療,以及骨盆骨折復位、左脛腓骨骨折清創固定手術和多次的左小腿皮膚缺損植皮修復手術。
經過先後7次手術,雖然小腿表面看上去保住了,但她的左腿仍遺留長達20.6cm的大範圍骨缺損。林女士輾轉多家醫院,得到的答案多為截肢,最終還是到了不得不面臨截肢手術的選擇,這對於年僅34歲的她來說無疑是沉重的打擊......
“未來技術”,最後一搏帶來轉機
在崩潰和絕望之時,林女士打聽到有一種獨特的“未來技術”,通過3D打印可以有效修復四肢骨缺損,北醫三院骨科副主任田耘教授正是這方面的權威。
2021年6月,抱著最後一絲希望,通過高鐵和120接力,她“躺著”來到田耘教授的門診。經過詳細查體,終於得到了一個令她期盼已久的好消息:可以利用3D打印技術試一試!
“患者情況很復雜,她的左小腿通過支架維持在一個固定狀態,能看到有大面積植皮性瘢痕、軟組織攣縮、足內翻畸形等,可能存在感染,大範圍骨缺損的重建、骨骼愈合、解決皮下組織和少數肌肉缺失、術後功能恢復等需要多學科分階段介入。”田耘介紹。
根據林女士的病情,田耘教授立即啟動了由他牽頭的北醫三院四肢骨髓炎與骨腫瘤性骨缺損MDT團隊,來自不同專業背景的10余名成員積極發表建議,針對患者感染的預防及治療、病竈範圍及截骨範圍的確定、皮膚軟組織的完整、肢體功能的恢復等方面,製定了個性化的連續性治療方案。
圖1 北醫三院四肢骨髓炎與骨腫瘤性骨缺損MDT團隊討論中
MDT團隊介紹
北醫三院四肢骨髓炎與骨腫瘤性骨缺損MDT團隊,於2021年通過醫院準入。主要診治疾病為感染、腫瘤、創傷等原因造成的四肢骨缺損。
團隊由骨科田耘教授牽頭,由骨科、成形科、康復醫學科、感染管理處、感染疾病科、病理科、放射科、核醫學科、檢驗科、藥劑科、腫瘤放療科、腫瘤化療與放射病科等12個科室組成。
目前,該MDT團隊已成功為60余名骨缺損患者提供了精準診療服務,最大骨缺損範圍達22.9cm,重建患者的骨骼解剖完整性及適宜的力學傳導,幫助患者重獲肢體活動功能,重返正常的工作生活。
團隊還先後承擔市級科研課題、科技部重點項目和國自然基金面上項目,在國內外雜誌發表論文8篇。其中,利用3D打印技術治療同側股骨與脛骨的大段骨缺損的研究成果在JBJS case connector發表,為全球首先報道病例。
多科協作,三次手術保住小腿
第一階段:清創、控製感染
2021年6月,林女士入住北醫三院骨科病房後,先後進行了兩次清創和外支架固定聯合負壓封閉引流治療。
成形科楊欣醫師對合理選擇切口提供了建議,確保減少後期對功能恢復的幹擾。
病理科王華副主任醫師結合術後病理和免疫組化結果,診斷左脛骨存在慢性骨髓炎。
檢驗科鄭佳佳副研究員在感染病竈中發現了復雜的混合細菌感染,在確定致病原的同時,與藥劑科應穎秋副主任藥師一起,製定了圍術期抗生素合理應用策略,確保用藥安全性和適宜性。
放射科主治醫師高麗香、核醫學科主任醫師張衛方和主治醫師侯小艷聯合明確了慢性骨髓炎感染程度及病竈範圍,協助指導手術清創與截骨範圍。
第二階段:設計3D打印假體、實施手術
控製感染的同時,3D打印假體也在同步設計當中。“除了維持原有長度、不規則的形態,假體還要與患者剩余的骨之間形成完好的生物力學固定模式,也就是假體替代缺損的骨結構後,與患者實際步態完美匹配。”田耘介紹,經過幾輪設計,最終形成了完善的3D打印假體固定方案。
2021年10月,3D打印手術正式實施。在田耘教授主刀下,嚴格按照既定方案,將壞死骨骼切除、清理隱藏積膿後,定製化的3D打印鈦合金假體修復了患者的大範圍脛骨缺損,手術用時7個多小時。
圖2 田耘教授團隊實施3D打印骨缺損置換術
第三階段:康復訓練
術後,患者小腿上的皮膚軟組織愈合良好。康復醫學科副主任楊延硯在第一時間介入,針對患者踝關節粘連、跟腱攣縮、瘢痕粘連、肌肉萎縮等製定了個體化的康復方案,讓患者逐漸學會重新認識、控製自己的患肢。
圖3 患者接受康復治療
在專業的功能鍛煉下,目前,林女士已經能夠通過輔助進行負重行走。復查X線顯示,3D打印假體穩定,整體恢復順利。
圖4 患者手術前後影像學檢查對比
“遇到田教授花光了我一輩子的運氣,就像一束光一樣照進我的整個生命裏”林女士由衷地說,通過治療,不僅解決了她身體上的病痛,更使她重拾活下去的勇氣與信心。
圖5 2022年5月患者復查
“復雜大範圍骨缺損的診療往往不是單獨一個科室能夠徹底解決的,各個學科不斷交叉融合,形成強大的綜合救治體系,實現了從患者就診到術後康復的一站式系統管理,患者臉上自信的笑容是我們團隊每個人繼續努力的不竭動力。”田耘說。
3D打印技術已在北醫三院應用多年。2014年,北醫三院骨科劉忠軍教授團隊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樞椎椎體置換手術,該項技術逐步應用到骨科各亞專科,治療脊柱缺損、四肢骨缺損和關節置換等。2017年,骨科完成國內首例四肢骨髓炎骨缺損3d打印置換術,目前已經完成60余例的骨缺損3D打印重建。隨著醫工交叉的深入,科技手段輔助解決臨床問題,將為更多患者帶來福音。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