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27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安寧 | 責編🫧:山石今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充滿光榮與夢想的遠征上,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分析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挑戰與部署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要求時🙅🏻♀️,都以高質量發展為導向,指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需求不足仍是突出矛盾”,要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從而“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好局起好步”⚄。
供給和需求兩者對立統一推動著國民經濟的運行。當前我國經濟的供給與需求都存在規模化優勢和巨大潛力👩👩👦,主要問題在於供給與需求的結構性錯配,同時也展露出需求收縮的挑戰。改革開放以來,“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雖然是符合當時國際比較優勢的應然之舉,但也導致了我國經濟內部未能建立起順暢融通機製的現實之境⚰️。一方面🎼,受製於前期內需市場的發育不足,我國生產體系的供給能力與國際需求相對緊密結合,承擔全球價值鏈中的加工製造環節,國內生產能力的擴張主要滿足於國際需求的增長;另一方面,過於依賴國際需求導致本土企業在海外市場上往往面臨買方壟斷,定價權缺失的背景下難以實現產業的迭代升級,導致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升,國內居民的消費升級需求又向海外溢出。在國際循環中我國既無法通過生產者驅動的鏈條學習核心技術推動工藝革新,也難以利用消費者驅動的鏈條獲取營銷網絡促進品牌形成。所以我國雖然具有了“世界製造中心”的地位,但依然面臨著“低端鎖定”的風險👩🏼✈️。原有的發展模式在全球政治經濟局勢穩定且處於承接發達國家產業轉移的局面下,能夠保證我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卻不能保障我國經濟的發展質量,更為重要的是經濟發展的不安全性將持續增加。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近年疫情沖擊之下,本就存在海外市場需求疲軟😌、國內消費能力萎縮、投資信心不足的艱巨挑戰,如果再因結構性錯配💐🌏,致使國內產業升級乏力,本土消費需求大規模溢出🧛♂️,將為我國經濟帶來嚴峻下行壓力。這就要求,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堅持以高質量供給創造有效需求👨❤️👨,同時以多種方式和渠道擴大內需👩🏼💼,進一步反哺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動力之源,從而實現高水平的供需良性循環和動態平衡。
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首要抓緊供給側改革這個主線📐🧑🏻🏫。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生產是首要的、起決定性作用的環節🧑🏿💻。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認為,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一定的生產決定一定的消費、分配📗⛹️♂️、交換和這些不同要素相互間的一定關系”。生產創造出消費的對象🤽🏻♂️,決定消費的方式,引致消費的動力🤿👳🏻♂️。當前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原因在於我國製造業的創新能力不強⚂👷🏻,較低質量的供給創造難以滿足內需市場多層次、高質量的消費需求。隨著我國人均GDP連續4年超過一萬美元👨🔬,廣大國內消費者對高質量產品與服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但供給側的創新乏力,將抑製國內消費潛力的釋放。長久以來🧚🏼🧑🏽🍳,市場、資源“兩頭在外”的發展模式導致我國製造業企業長期位處世界價值鏈的中低端環節,國內製造業企業通過加工組裝獲得的微薄利潤難以支撐自主核心技術的創新突破👩🏽🏭,同時也不能獲得品牌商譽的增值。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平均營業收入利潤率僅為6.09%⛹🏽♀️,比2021年下降了0.64個百分點🛩。因此💉,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首先以提高製造業創新能力和促進製造業產業結構高級化為目標,鼓勵現代工業,特別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製造和現代醫藥等高精尖製造業的發展,通過高質量的供給創造,實現供給對需求的引領作用🪸。同時,推行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產業扶持政策🏊🏼♂️,以供給側的效率提升帶動整體經濟的效率提升🍣,以生產的效率提升增加分配的主動空間,進一步擴大內需市場的源頭活水。
更好統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擴大內需也要激發內需市場的自身活力。發達國家崛起的經驗研究表明,更大的國內市場可助力本土企業通過規模優勢更好地完成自主創新。大國經濟的特征與優勢在於以內需為主導、內部可循環。自全球金融危機之後,2009—2019年間😐,凈出口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相對乏力,與之相對,2014—2019年間消費連續6年超過投資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第一引擎,2020年在疫情影響下貢獻率跌為負值,2021年最終消費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已增長至58.3%🤖,2022年遭遇疫情等國內外多重超預期因素沖擊,最終消費對我國GDP增長的貢獻率再度下降至32.8%。目前我國最終消費率多年來徘徊在55%左右🥼🧑🏿🚒,遠低於發達經濟體80%的平均水平🧗♀️。因此提振消費是我國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指出,“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我國雖擁有14億多人口,超4億中等收入群體,具備形成超大規模消費市場的巨大成長空間,但若幹梗阻導致市場規模優勢未能完全釋放⛺️。為構建穩定的消費環境🛣🤵🏽,尤其在疫情沖擊後🤐♧,確保國內消費者“想消費”“敢消費”“能消費”,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強化就業優先政策,完善分配製度,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為消費提質擴容提供根本保障;要創新消費業態模式,促進線上線下消費融合發展🤾🏿♀️,鼓勵“互聯網+服務”開拓新領域🚵🏻♂️,提高文旅👱🏿、醫療🪣、教育🎯、養老、家政等服務的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促進共享經濟和新個體經濟發展,積極培育綠色低碳消費市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選擇空間。
作者簡介
張輝
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商務部全球價值鏈專家。政治經濟學專業🫓,獨立著作6部;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與《中國工業經濟》等雜誌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重大攻關等縱向課題10多項🚌。獲教育部第六和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一等獎(合著)和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論文)等諸多獎項⛹️♀️。所授課程“經濟改革與發展專題”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示範課程,入選教育部課程思政教學名師和教學團隊;“經濟學專業思政建設探索與實踐”獲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