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03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白楊 | 責編:麥洛脫貧攻堅是2020年兩會代表熱議的話題之一。十八大以來🥒,我國扶貧事業進入迅猛推進和攻堅階段,減貧成就舉世矚目🚵。近十年來,每年均有1500萬人左右實現脫貧,2020年中國將基本消除絕對貧困👨👩👦👦👩🌾,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全國各地因地製宜,采取了製度變革、基礎設施改善、生態環境建設、社會文化建設等多方面的舉措➙,多管齊下,多方聯動🧑✈️,創造了很多成功的扶貧模式。而在中國扶貧過程中,金融扶貧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不同規模、不同層次的金融機構都深度參與到金融減貧的行動中,帶動大量金融資源進入鄉村🌡👐🏿,徹底改變了長期以來農村資金凈流出的狀況,極大地提升了農村各類經營主體的信貸可及性🤌,極大地提升了貧困人群通過自己的力量脫貧的能力,極大地推動了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為脫貧攻堅工作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在脫貧攻堅這一關乎中華民族命運的神聖事業中,可以說金融沒有缺席🧹🤾🏻♂️,履行了自己的責任👩🏿。
金融體系要成功參與扶貧事業並成功幫助貧困群體脫貧❕,必然依賴於製度創新和機製創新🏊🏻♂️。從各類金融機構的金融扶貧來說,大概有以下幾種重要模式。
一是大型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的“下沉模式”👩🏽💼,不論是作為政策性金融機構的農發行和國開行🌱,還是作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工農中建,都通過製度創新和機製轉型深入參與普惠金融建設,這些大型銀行大都建立了普惠金融部,根據各地的金融需求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金融產品和金融流程🚒➔,通過加大對貧困地區和貧困人群的資金投放🧮,切實解決貧困地區融資瓶頸🧏🏽♂️。而旨在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和農業產業鏈等方面的大規模融資項目,更是為貧困地區整體脫貧奠定了堅固基礎。在這方面🐻,政策性銀行和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履行社會責任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
二是股份製商業銀行和地方性商業銀行加快向農村和貧困地區布局,通過大量布局物理網點和非物理網點,實現對貧困地區融資的“滴灌效應”,它們在精準識別貧困人群並給以有針對性的金融服務⛷、在與當地農戶和新型農村經營主體建立親密的融資互動關系方面,擁有大型銀行不具備的比較優勢,在金融扶貧中發揮核心🍒🫅🏼、關鍵作用🧑🏭。尤其各地的農村商業銀行,由於其擁有網點多、覆蓋面大🔮、與農村聯系緊密等特點🏃🏻♀️➡️,在兼容減貧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是各種微型金融機構,包括規模較小的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公益性小額信貸組織🤷🏽、內生性的鄉村基層融資主體(如社區發展基金、基於金融合作的內置金融組織等)🦺,通過與村莊基層社會的更近距離的“貼身”的金融服務👩🏿🍳,實現了與村莊的對接和互動🫅🏿,不僅改變了當地的融資狀況,提高了貧困人群的可行能力,而且改善了鄉村之理和村風村貌。
四是新興的基於互聯網的各類銀行(微眾銀行等)、各類線上信貸平臺(如阿裏小貸)🦠、各類基於供應鏈的線上金融服務,在中國金融業譜系中雖然是一些新兵🚶,然而卻以嶄新的互聯網形態的“線上”(雲端)金融服務,為農村客戶提供高質量的服務,推動了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便利了新農民的創新創業👨🏼🍼🌏,對於減貧事業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以上總結的“下沉式服務模式”“滴灌式服務模式”“貼身式服務模式”“雲端服務模式”,是今天各類金融機構服務扶貧攻堅戰略的主要模式,雖然還不全面,但可以大概看出各類金融機構通過製度創新和機製創新服務於減貧事業的一個側面。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脫貧攻堅任務艱巨。但是未來中國將不僅解決絕對貧困問題,還要從長遠發展戰略出發,進一步全面推進農村綜合建設,實現農村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相對貧困問題的解決提供長期的機製保障🏃🏻➡️。未來必須將金融減貧置於一個“大農村”的框架中,要著眼於鄉村全面復興,以深度貧困地區鄉村產業振興為核心⚪️,以全面改善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治理與倫理文化為基礎,以構建貧困人群社會網絡和提升貧困人群可行能力為手段🌮,最終實現脫貧攻堅與自身可持續發展雙重目標的兼顧💆🏿🙋🏽。
第一,金融機構要以深度貧困地區產業振興為核心,著力構建產業鏈。邊疆民族深度貧困地區雖然地處偏遠,經濟發展水平不高,但是蘊含著豐富的產業資源和文化資源,當地的特色農業產業🚣🏻♀️、民族民俗手工藝術產業、民族特色旅遊和文化產業等,都是有待開發的富礦。各類金融機構要在發現和挖掘當地產業資源和文化資源上下功夫,構建有效率的產業鏈👩👩👦👦🚵🏿♂️,為深度貧困地區的持久發展提供有效保障。
第二,金融機構必須與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治理相結合,必須與深度貧困地區農村社區發展相結合🥑,才能獲得健康的發展。沒有好的鄉村治理🚣🏻♀️,沒有好的農村社區管理體系,沒有好的村風和鄉村倫理體系的支撐⏰,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扶貧必然面臨更大的風險。各類金融機構尤其是面向基層的金融機構要有意識地推動深度貧困地區鄉村治理的完善和農村社區管理體系的構建,有意識地推動鄉村風氣和信用環境的改善。
第三,金融機構要進一步支持深度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組織和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金融是一種工具和手段🎬👩🏽🦰,金融要真正達到減貧的目的🌼,就必須與農業的規模化和農民的組織化相結合。未來金融機構必須在推動深度貧困地區的農民組織化和推動集體經濟發展方面下功夫。政府也要支持深度貧困地區集體經濟和農村合作經濟的發展,這才是治本之道。
第四,要著力於提升深度貧困地區農民的可行能力。金融機構要與政府一道,與社會民間組織一道🚣🏽,加強貧困家庭的知識培訓和技能培訓🌺。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內生性的小額貸款機構等,都要把深度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培訓和教育作為重要工作Ⓜ️。
第五🅰️3️⃣,要重視金融機構的機製創新,在有條件的地區開展有效的基於互聯網的金融服務和金融創新🛻,以極大地降低金融機構在貧困地區的運行成本。各類金融機構可以借助互聯網金融的平臺,突破物理網點的限製🫴🔕,通過POS機🚌、手機銀行和村莊內部的電子機具等方式向貧困客戶提供存款、支付、授信等一系列電子化的金融服務,降低農民獲取金融服務的門檻。
作者介紹😂:
王曙光
王曙光🙍🏼♀️,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体育官网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常務副所長🐋。先後獲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留校任教至今🙅。已出版經濟學著作《維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論》《中國論衡》《中國農村》《中國方略》《問道鄉野》《天下農本》《金融倫理學》《農村金融學》等二十余部,並出版《燕園拾塵》《燕園困學》《燕園讀人》《燕園論藝》及《老子心詮》《論語心歸》等著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