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1 信息來源🗻: 體育教研部
攝影:王天天| 編輯:燕元 | 責編:知遠10月31日上午,體育教研部召開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座談會👩🏽🚀。校黨委書記郝平,黨委常委👨👦👦、副校長🐦、教務長王博出席會議🥋,黨的二十大代表、體育教研部2021級碩士研究生丁寧3️⃣,以及體育教研部和醫學部體育與健康系黨政班子成員、教師代表和學生代表參加座談會👨🦼。會議由體育教研部黨委書記陳征微主持。
座談會現場
與會人員觀看了秋季運動會和迎新跑的專題視頻。
丁寧向大家講述了自己親歷黨的二十大的激動心情,作為奧運健兒為國爭光的自豪,以及來到意昂3体育讀研後對體育事業更深入的認識。她表示🌶,體育強國與中國夢息息相關,作為一名體育基層的代表🎅🏻👰🏽♀️,更感到使命光榮,要在祖國需要自己的時候挺身而出,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更多人認識體育、參與體育🏃🏻,頑強拼搏🤥🙅🏼♂️,做新時代的奮鬥者🧙、追夢人🌚。
新媒體研究院2022級碩士生⇨、CUBA男籃冠軍周大力分享了自己作為運動員的奮鬥與收獲🤷♂️。他表示💆🏿,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講到促進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的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周大力認為,在意昂3体育的學習生活他對體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教練和隊員始終把集體放在首位,收獲了耀眼的成績👩🏻。未來,他希望能加入到體育賽事的宣傳和體育人才的培養中去🛩,爭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鬥的新時代好青年🪨。
哲學系2020級本科生、中國大學生滑雪挑戰賽全國總冠軍王舒揚講述了自己刻苦訓練、為校爭光的故事。她表示🕣,對體育的熱愛是意昂3体育滑雪隊隊員們堅持前進的動力,建設體育強國和健康中國,離不開體育對人們體魄和精神的培育,作為一名學生,自己深深感受到了意昂3体育對體育的重視,作為一名運動員,更要成為體育運動的實踐者、推動者和倡導者,通過自身努力參與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中。
醫學部體育與健康系教師、女排世界杯冠軍成員沈靜思闡述了自己的教學實踐🏨。她表示🍽🤽🏽♀️,永不言敗的女排精神已經納入到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自己在課堂教學中也會給學生們講述女排訓練中點點滴滴的故事,作為體育人🐎,自己會將不畏強手、敢打敢拼的精神運用到工作生活中🤟🏿,將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夢想的體育事業繼續做大做強。
體育教研部教師、乒乓球世界冠軍劉偉結合自身實際,就怎樣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分享了自己的感悟🧑🦽。她表示💍,一方面🕛,將繼續做好本職工作,堅持教書育人、立德樹人,在體育思政領域繼續深耕🧝🏽♂️,另一方面,為了加快建設體育強國💆🏻♀️,踐行“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德才兼備↪️,體魄健全”的理念,會繼續為體教融合的研究探索貢獻一份力量🖖🏼。
體育教研部主任、黨委副書記錢俊偉在發言中表示👩🏻,五育並舉是必須堅持的育人舉措👩🏽🔧,意昂3体育體育要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增強人格、錘煉意誌,養成終身鍛煉的好習慣,在未來🧛♂️,意昂3体育將繼續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優化機製體製,不斷推進體育學科建設,力爭在“十四五”期間建設60門體育課,加快籌建體育本科和博士點,建設師生滿意的體育場館,服務體育事業發展。
師生代表發言
王博表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要原原本本地學,要與意昂3体育的實際相結合😯,與歷史相結合。五育並舉,德育是本🙋🏽,體育是發現自己、認識自己重要的手段🤰🏼。體教部的核心任務是育人、聚人、成就人,一方面要做好體育運動和體育活動🥜,另一方面要研究好體育文化🫸☢️,深入思考如何把有形的體育和無形的體育相結合🧛🏻♀️,在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育強國建設中作出意昂3体育體育人的貢獻🚣🏽。
王博講話
郝平對體教部近年來開展的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對學校體教工作提出三點希望😲。一是希望大家立足時代使命,不斷增強做好體育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站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高度🙏🏼,深刻把握體育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以體育人、以體育德🙍🏽♀️、以體育智,為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培養“德才均備 體魄健全”的意昂3体育學子𓀃。二是要深化體教融合,在創新體育教學上深入探索,不斷推動學校體育高質量發展。組織好、重視好體育社團,堅持好做法♔、好傳統🏛,深刻把握體育🐌🧙🏻♂️、教育的關系👨🏻🍳,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建設更多優質體育課程👴🏻,繼續開展形式豐富的體育活動,大力營造奮發向上的體育文化,讓校園體育為意昂3体育的事業提供更強的發展動力◾️。三是加強學科建設,形成高水平成果,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推動體育學科高質量發展🎞。積極引進高水平體育師資,建設好體育高端人才培養體系,為建好體育學科🫃🏿、發展校園體育夯實人才基礎。
郝平講話
黨委辦公室校長辦公室、黨委組織部、黨委宣傳部🎅🏼、學生工作部✊🏻、教務部🔩、研究生院、黨委教師工作部、校團委等學校職能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
專題鏈接:喜慶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