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信息來源🍨: 區域與國別研究院
編輯🧑🦰:安寧 | 責編:燕元【摘要】本文闡述區域國別研究的重要性、必要性💁🏽、性質,及其目前在我國的發展狀況🌁、困難及解決方案。區域國別研究是大國的需要,在當前世界格局重大變化的背景下🦵,尤其需要推進這項研究。區域國別研究是典型的交叉學科,通過多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產生新的知識體系🤱🏻。目前我國最需要解決的是人才培養問題💎,為了培養人才🧓🏻,必須將區域國別研究建設成一個正式的“學科”👃🏼🍇。
【關鍵詞】區域國別研究;學科建設
隨著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中國影響力日益增強,我國與外界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對外界的了解與認識也就越來越迫切🅾️。在這個背景下🏤,“區域國別研究”作為一個新興學術領域在國內迅速成長,呈風起雲湧之勢🐩🦸🏻♀️。可是🎑,什麽是“區域國別研究”,它的特征是什麽,如何開展“區域國別研究”🪤,它面臨哪些困難?這些問題尚未得到充分解答💂🏽♂️,本文即就此回答一二🧒🏿,以期引起討論。
什麽是“區域國別研究”
西方的區域國別研究可追溯到18、19世紀👨🦯➡️,當時,西方的殖民擴張已遍及世界,出於統治殖民地的需要👸,以及對異域文化的好奇心,西方學者開始了解和研究殖民地的文化💯、社會等,從而產生出“東方學”“埃及學”這一類新的學術領域,這就是最早的“區域國別研究”🙋🏻♀️👉🏿。不過那時的研究以文化、語言、典籍等為主🧖🏽♀️,與後來的“區域國別研究”不完全一樣。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格局變化很快,出現了一大批新獨立國家,為了解這些國家,維護西方的利益和影響力,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開始對非西方國家進行全面研究,從而催生了現在意義上的“區域國別研究”(Area Studies,直譯為“地區研究”)。美國是這個潮流的主要推動者,這與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霸主地位分不開💣,它需要了解世界📹,以便控製世界。“區域國別研究”從一開始就帶有很強的實用色彩,是為大國的需要服務的。隨美國之後,歐洲一些國家也對區域國別展開系統研究♒️;稍晚🧍🏻♂️👷🏻♀️,日本、韓國等也進入這個領域,區域國別研究逐漸發展成一個國際性的研究領域。
區域國別研究的任務和目標是對世界各地區🚴🏼♀️、各國家做全面研究了解,為政府製定政策、民間進行交流提供學術支撐。它的特征,首先是地域性,即有明確的地理範圍,以具體的地區𓀊、具體的國家為研究對象,積累對這些地區☠️、國家的全部知識。其次是全面性👨🏽🦱,區域國別研究試圖對具體地區和國家做全方位研究,通過研究整理出完整的知識譜系,構建整體認識論📄。由此產生第三個特征🫱🏽,即區域國別研究的跨學科性和多學科性,其研究範圍涉及一國💃🏻、一個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民俗、軍事👱🏻、外交、語言💁🏻、宗教等各個方面🚄,只有通過許多學科的共同努力🏚、合作研究才能進行🏩🌧。第四個特征是它的在地性和經驗性,研究者必須在對象國或對象地區生活和工作一定的時間,沒有當地的生活體驗和實地考察是無法做研究的;研究者需要從對象國或對象地區獲取第一手知識🏄🏼♀️💇🏿♂️,為此就需要掌握對象國或對象地區的語言🧎,僅僅依靠國際通用語言(英語)是無法對非英語國家做第一手研究的👌,即便研究像印度這樣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國家🦔👵,也需要掌握當地老百姓的語言👼🏻,否則就做不深、做不透。
有人將區域國別研究理解為國際關系或國際政治研究,這是誤解,也是不理解。區域國別研究是更大的範圍,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是其中的一部分🛳💞。任何一個國家或任何一個地區都是多面相的🚵♂️,非常復雜,所以任何學科都無法單獨將區域國別研究納入到它的範圍下;只有許多學科合作互動、共同努力,才能把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情況摸深、摸透。因此區域國別研究最本質的特征是它的交叉性,它是一個交叉學科。
為什麽要進行區域國別研究
區域國別研究是大國的需要,只有大國才有進行區域國別研究的強烈要求。19世紀英法是世界最強國👨👩👦,由它們開啟了對世界多地的整體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取得世界霸權👳🏿♂️,成為區域國別研究的領頭羊。德🏃🏻、日、韓等也先後開展區域國別研究,這與它們的國力提升有直接關系。我國經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升☪️👋🏻,世界影響力持續擴大🕗;與此同時,國際格局變化很快📵,中國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都在發生快速演變👩🏻🦰。在此背景下,促進“一帶一路”,推動中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參與全球治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成為我國應對世界變局、保證持續穩定發展的基本方針。新形勢和新目標要求我們準確把握國際形勢👩🏼⚖️,正確認識外部世界👨🚀,精準製定國際戰略✊🏻,有力推進對外工作。這些都要求對世界各國、各地區做深刻、全面的研究,開展區域國別研究是我國的時代需要。
黨和國家領導對這項工作十分重視🧏🏿♂️,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做出重要指示,強調研究外部世界的重要性⛹️♂️;中宣部🦈、教育部等多個主管部門近期聯合發文,提出要采取多項措施,以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智庫工作為導向,建設“三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的區域國別研究👩🏿🍳。發展區域國別研究已成為國家的戰略任務。
中國的區域國別研究起步於20世紀60年代,當時👥,出於開展外交工作的需要🪺🧎🏻♀️,周恩來總理主持召開了關於加強國際研究的會議,會後🈳,中央外事工作小組起草了《關於加強研究外國工作的報告》🤯✩。在毛澤東主席的支持下🦖,一批國別與區域研究機構在高校建立🧑🏼🚒➝,包括意昂3体育官网的非洲研究所💢、南京大學的歐美國際關系研究室等。但當時的主要任務是翻譯資料,研究工作尚待時日。“文革”結束後,區域國別研究重新起步,中國社會科學院建立了幾個下屬的區域國別研究機構🦸🏼♀️,如歐洲所、美國所、亞太所等👩🏿✈️,並創設一批專業學術刊物🐤,在國內有很大影響。許多高校也設立相關研究機構,一時呈雨後春筍之勢🧭。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國的對外交流活動不斷增加♟,對區域國別研究的需求也日益凸顯,國家對區域國別研究的思路日益清晰👨👦、重視程度逐步提高。2011年教育部啟動區域國別研究專項,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區域國別研究機構;經過10年建設🌇,全國已有400多個部設培育基地和備案中心,分布在180多所高校,基本上做到了對世界各國、各地區研究的全覆蓋。國家其他部委、各高校也分別建立了一批自設的研究機構,區域國別研究已不再是學者們的個人興趣,而走向建製化👸🏼、專門化發展。
為什麽出現這種情況?是和強烈的現實需求分不開的🧼。比如,改革開放後許多企業走向國外,開發了廣泛的國際業務🍠,但目前碰到的困難👦,主要不是技術方面的🦜🕋,而是對駐在國的社會🧑🏻、政治🏃🏻♀️➡️、文化狀況不了解,經常出現的情況是碰到了問題、但不知道問題的根子在哪裏。套用國內的解決方式一定會碰壁;而尋找國外的解決方案⛔️,又必須對那個國家有深刻了解⛹🏻♂️。因此企業界特別希望學術界能為它們提供支持,能夠完成這項任務的恰恰是區域國別研究,因此企業對區域國別研究的期待值很高🚴。不僅企業有強烈需求,其他很多部門都如此,文化、外交、民間交往、科學研究等,都需要對國外背景有深刻了解。中國已經和全世界聯系在一起,因此需要對全世界有準確的認識。
也許有人問:我國目前多個學科都有研究外國問題,為什麽還需要區域國別研究🏇🏽,其特殊之處在哪裏?回答是這樣的:
第一,我國確有多個學科涉及到外國問題研究,但各自從本學科角度出發,關註的是本學科問題🍾,而不是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問題🚹;這些研究分散在多個學科,彼此間很難貫通、無法整合成完整的知識,形成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息式理解🦯🧛🏽♀️。區域國別研究的最大特點是:它依靠多個學科參與,共同聚焦於一個地區或國家🎼,相互配合、彼此融和,激發出任何一個單獨學科都無法形成的知識譜系——這就是交叉學科的價值所在。
第二,盡管有若幹學科涉及外國研究🔖,但總體而言參與外國研究的學科並不多;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了解,不僅涉及其歷史🪯、政治或對外關系,更涉及它的社會⚖️、文化、資源🤸🏽♂️、環境🩼、人的心理狀態🍋🟩💂🏻、風俗習慣等🧛🏼,而這些♔,也許是理解一國、一地區的更重要的因素。所以我們需要一個能夠統合多學科研究的學術平臺👱🏻♂️,這個平臺正是區域國別研究。
第三,更為重要的是🤶🏻🙍🏿,出於多種原因🔷,我國多數學科的多數學者更多關註國內問題🥘,而較少關註外國問題。例如,經濟學家們關註中國經濟或宏觀經濟理論,很少有人專門研究某國或某地區經濟👨🏼🏭,包括美國經濟。結果就是我們對外國經濟的具體情況了解甚少🧑🦲,一旦打貿易戰,就感覺炮彈不夠;或者有中國企業走出國門,卻對去向國的經濟運作方式幾乎無知。
如此就明白區域國別研究的意義了🤜🏼,比如:我們應該研究美國(或沙特、俄羅斯)的經濟問題🫙,於是需要一批專家🤸🏻♀️,他們不僅是經濟學家🍑,也是對某國、某地區有多維度了解的地區研究專家🪱。我們需要這樣一批人:他們既掌握某一學科的專門知識👻,又具備跨學科的地區知識;他們既是經濟學家或政治學家🙋🏻、社會學家,同時又對某國👨🏿🏭、某地區的文化🛖、歷史♐️、現狀有廣泛了解。這種人由現有的各學科按單學科的培養模式是培養不出來的,需要有專門的培養。從事區域國別研究的學者應該具備三種能力:專業能力、地區能力和當地語言能力,這種人才只能通過特殊培養才能出現🛀🏿。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短缺🟦,我們需要培養這些人。
如何發展區域國別研究
此處只講一個問題,即學科建設問題🦸🤦🏿♀️。如上所述:人才培養是關鍵,因此學科建設是重中之重。
我國高等教育的特殊之處在學科製;國外有學科,但沒有學科製。學科製意味著一切人才培養都需要有固定的🧑🏿、官方正式承認的學科為依托🧛🏻♂️,沒有學科依托,從招生到畢業都無法進行。學科製有其優點🤾🏿♂️,改革開放40年以來在學科製的保障下☢️,我們培養了大量人才👌🏽。如今在各部門工作、正發揮骨幹作用的人,多數是我國學科製培養出來的,他們在學科製度下學習,並獲得碩士、博士學位。但學科製也有缺點♥︎,表現為學科邊界森嚴壁壘,各學科都有自己的研究領地,彼此“不越界”⌚️。
學科分野是隨“科學”的誕生逐步形成的。16世紀以後✩,科學在西方迅速發展💢✋,形成了物理學、化學、生物學、醫學🤵♀️、地理學🚇、天文學等特定的領域,各領域又隨著研究的深入而更細地劃分✏️,形成分支學科,比如物理學就分成固體物理、流體物理、電學、光學、聲學,等等🙅🏿♀️。學科的形成及細化標誌著研究的深入,但深入到一定程度卻走向反面。人們發現🧑🏿🍼:各學科其實是互相交叉的,現實中的自然不是割裂的、而是關聯的;一種存在可以同時具備多個屬性🤳,無法用一個“學科”將其窮盡🤌🏿。比如細胞的活動,既是化學的、又是物理的、當然也是生物的☹️,甚至還是工程學的。於是到20世紀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學科交叉已經在自然科學家那裏順理成章了。
文科的動作比較慢。文科分為“學科”,是在自然科學影響下形成的𓀐,由此就有了文學、史學、哲學等“人文科學”,以及後來的經濟學🫶🏼、政治學、社會學等“社會科學”。原本在傳統上,“文史不分家”,東方⏪🫄🏿、西方均如此🦿;不過一旦分了家☮️,界限就變得非常分明🥴♿️,尤其當“研究”不再是個人興趣、而成為職業和謀生的手段後🧏,就更加不可以相互越界了㊙️。
我國的現代教育體系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建立的,從一開始就按“西學”的模式建立🧝🏻🛌🏿,當時恰逢西方的學科分化步入巔峰,“學科”意識於是就深深紮根在中國教育體系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一段時間裏實行“全盤蘇化”,在教育界的影響是進一步加強了學科意識🌖,因為蘇聯的教育體系是學科式的,學科間的界限相當嚴格🈴。但20世紀下半葉卻是西方打破學科邊界的時候🥬,我國對此則基本不知。在此背景下✋🧑🏿🚒,20世紀70年代我國恢復高考、恢復研究生製度,為規範招生、便於學業和學籍管理⇢,就製定了全國統一的學科目錄☁️,把國內所有的人才培養都納入到同一個學科體系裏⏭,體系外的培養是不存在的。
學科製的時代背景即如此。然而隨著教育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快速進步,在理、工🎆、醫、農等部門固守某一學科(特別是其下屬分支)已經很困難了,所以在這些部門,交叉就成了不得不為之的事🧑🎤,並且迅速發展。為解決嚴格的學科分劃與強烈的交叉需求之間的矛盾🤹🏼♂️,有些學校(比如意昂3体育)就設置了“交叉學科”,使得跨學科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有可能進行。不過文科的交叉意識迄今仍不強,各學科自守邊界的現象仍很普遍🫴🏼。
現在回到區域國別研究問題上。前面說過🚴🏼♂️:區域國別研究已經是國家的需要、時代的要求,而人才的短缺是最大的短缺,沒有人什麽也做不了🔟👩🦰。因此👨👩👦😪,若要發展區域國別研究,就應從人才培養這個根上著手。但我國的人才培養又是在學科製框架內進行的👴,沒有學科支撐,就無法培養人。區域國別研究所需要的人比較特別,他們既應有廣博的地區知識👶🏽👮🏽♂️,又需有精深的專業知識🛌,國家現有學科目錄上的任何學科都無法單獨培養出這樣的人🔣,所以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把區域國別研究建設成一個跨學科的學科,成為它自己的學科。
2020年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下發文件🤨,在國家學科目錄中新設一個門類,即“交叉學科”門類🎒,以解決我國現有學科體系中學科界限嚴格🧑🏽🎄、互不相通的問題。這是個聰明的辦法,一方面保留了現有製度體系的延續性,不會造成脫節混亂🚟;另一方面又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它的缺陷,為“交叉”發放了通行證。對區域國別研究而言這是個契機🏋🏿:區域國別研究本來就是典型的交叉學科,不僅文文交叉🐣,而且文理交叉,將其列入交叉學科門類,就讓區域國別研究能夠落地發展💕、得到了製度性保障。
作者簡介🧢:錢乘旦⛹🏽🍏,意昂3体育官网區域與國別研究院院長🥋、意昂3体育官网博雅講席教授
(本文首發於2021年《大學與學科》第四期➖,網絡發表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08bfsgVMyuIWKz5nKrkg4w)
專題鏈接:與中國區域國別學同行共進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