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4/02 信息來源: 經濟學院
編輯:安寧 | 責編:山石在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被列為今年十大工作任務之首。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他所在的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對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出明確指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那麽,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到底有什麽區別?高質量發展與新質生產力之間是否存在內在的邏輯關系?為了推動高質量發展,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是什麽?
一、新質生產力的內涵
新質生產力屬於經濟範疇,具有豐富的內涵和深厚的意蘊,作為生產力的一種躍遷形式,科技創新在其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尤其是當關鍵性顛覆性技術實現突破時,它便成為一種具備高效能,體現高質量的生產力。要準確理解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就必須從“新”和“質”兩個方面加以把握。
(一)何謂“新質生產力”
所謂“新”,指新質生產力是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的生產力,是實現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而產生的生產力。首先,新質生產力的“新”錨定在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的突破。通過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生產者、生產資料和生產對象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實現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的大幅提升,從而產生新的更為強勁的創新驅動力。其次,新質生產力的“新”以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為主要內涵,強調關鍵性顛覆性技術突破,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基礎上,“新技術”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技術進步,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技術維度;“新經濟”實現了技術到經濟的銜接,強調通過科技創新與製度創新形成新的經濟結構和經濟形態,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經濟維度;“新業態”完成了先進技術向高端產業的轉化,強調以數字科技推動傳統產業的數字化升級和數字技術的產業化發展,代表著新質生產力的產業維度。要正確理解新質生產力,就必須從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所構成的三重維度入手。因此,在這個層面上,新質生產力體現了技術新突破、經濟新發展、產業新升級的有機統一。
所謂“質”,指通過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物質、質量、本質、品質等得到顯著提升,在堅持創新驅動本質的基礎上,為生產力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創新驅動力。實質上,新質生產力重在創新驅動,而這種創新驅動的關鍵在於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新質生產力的提出,其背後的本質都是堅持將科技進步引發的創新動能作為生產力發展的驅動力,即把經濟增長的動力由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移到創新驅動,將科技進步作為實現創新驅動的動力源,推動生產力發展水平的躍升。然而,這種生產力的躍升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當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實現突破並發生質變時,生產力的核心因素必然會發生變革,新質生產力便形成了。
(二)新質生產力與傳統生產力的差異
首先,傳統生產力是一種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而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是數字時代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其次,傳統生產力條件下的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資源利用率低下,同時對環境造成了較大破壞。新質生產力包括新技術、新模式、新產業、新領域、新動能等元素,對推動社會進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生物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更為重要的是,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指數量的增加,而且是質量的提高和結構的優化。
再其次,傳統生產力的發展依靠漸進型的增量式創新,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源自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對原有技術路線的根本性顛覆,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批顛覆性技術群。隨著這些顛覆性技術的逐步成熟,就會形成相對於傳統產業而言全新的產品、生產資料、零部件和原材料,使人類可以利用的生產要素的範圍極大擴展,使產業結構、增長動力、發展質量發生重大變革。
二、高質量發展與新質生產力的內在邏輯
(一)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相輔相成
新質生產力和高質量發展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相互支撐的關系。一方面,新質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它的發展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關鍵路徑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是通過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積極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性布局未來產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另一方面,高質量發展為新質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政策支持。科技的不斷發展,特別是新興技術的不斷應用和新興業態的不斷出現,為生產力增添了新的要素與內容,並提供強大的發展動力。例如,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技術的突破和創新,提高了生產效率、優化了產品和服務質量,並創造了全新的商業模式,從而形成新質生產力。
(二)新質生產力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
新質生產力是高效能、高效率的生產力,有別於傳統生產力依靠大量資源投入、高度消耗資源能源的生產力發展方式,是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生產力,是數字時代更顯創新性、更具融合性、更體現新內涵的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以新促質”,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所需要的發展模式是新的生產方式、新的科學技術和新的產業形態,而新質生產力正是與這種發展模式相對應的。因為新質生產力不僅告別了傳統技術體系,擺脫了傳統增長路徑,而且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新質生產力具有領域新、技術含量高的特點,科技創新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根本驅動力。
(三)高質量發展需要加快新質生產力發展
產業發展、經濟增長和社會進步離不開新的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將會促進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建立,從而會全方位地提升社會經濟發展的質量。具體來說,一是新質生產力能夠提高生產效率。顛覆性技術中有很多是通用目的技術,具有強大的賦能作用,一方面會使生產資料的功能顯著提升;另一方面還會優化生產資料、生產對象的組合,從而提高生產效率。例如,機器人、人工智能技術替代許多原本由人工完成的工作,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使生產的效率、精度、良品率都顯著提高。二是新質生產力可以增加附加價值。一方面,通過技術創新和生產效率提升,在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能夠實現更高的附加值,從而提高整體產業的附加值水平,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另一方面,新質生產力創造迎合了用戶(包括消費者與企業)以前未能滿足的潛在需求,開辟了新的市場,帶來新的產業增長空間。三是新質生產力有助於減少環境影響。由於新質生產力發揮科技創新推動經濟增長的作用,用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替代自然資源、能源等傳統生產要素,並能夠使生產活動中產生的副產品循環利用,減少產品生產和使用對生態環境的損害,促進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改善的協調發展。
三、新質生產力助力高質量發展的實現路徑
(一)加快構建新質生產力理論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勞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們在勞動過程中要結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社會生產力就是具有相當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它表明人類在生產過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並獲得適合自己需要的物質資料的能力。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標誌著人類社會發展水平以及人類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廣度和深度。要使科學技術轉化為物質生產力,就必須與勞動者、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這三要素相結合:一方面,通過與勞動資料、勞動對象相結合,改善其性狀和功能;另一方面與勞動者相結合,增強勞動者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這種結合的程度、質量、水平的不同也就造成了生產力在結合前後的不同,即傳統生產力與新質生產力的不同。
由於創新的主導作用,新質生產力擺脫了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催生了新質生產力,因此其基本內涵體現在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其核心標誌就是全要素生產率的大幅提升。高質量發展需要新的生產力理論來指導,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需要學術界從理論上進行總結、歸納和概括,形成新質生產力理論用以指導高質量發展。
(二)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堅
我國在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如:基礎科學研究短板明顯,創新資源配置重復分散,企業創新動力和活力不足,持續投入機製尚未形成,自主創新人才匱乏等,導致核心技術、關鍵技術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而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核心,只有通過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夠實現關鍵性技術和顛覆性技術的突破。
關鍵核心技術是新質生產力的內核,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然而,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是前瞻性、顛覆性關鍵核心技術突破力度不夠,亟需持續開展周期性的關鍵技術識別,聚焦未來科技發展的新動向,組建創新聯合體,加速推進薄弱短板領域的統籌科技攻關。還要註重發揮產業鏈鏈長企業在基礎研究與技術應用創新層面的引領作用,帶動各類經營主體,協同解決行業關鍵核心技術難題,營造優勢互補、開放融合的產業創新生態。
(三)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新質生產力的主要載體和表現形式是數字經濟和新興產業、未來產業。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創新,及時將科技創新成果應用到具體產業和產業鏈上,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完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要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電路、醫藥健康、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人工智能、智能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另一方面,要積極創建國家級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跨領域、跨產業、跨集群深度融合,形成一批產業鏈條完備、產業特色鮮明、領先優勢突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新質生產力驅動的產業發展減少了自然資源和能源投入,使經濟增長擺脫了要素驅動的數量型擴張模式。相較於傳統生產力的發展依靠漸進型的增量式創新,新質生產力的形成源自基礎科學研究的重大突破和對原有技術路線的根本性顛覆,因此要以此為基礎形成一批顛覆性技術群。
(四)深化體製機製改革,建立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的生產關系
為了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一是要深化經濟體製、科技體製等改革,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創新生產要素配置方式,使各類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發展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二是要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突出管戰略、管規劃、管政策、管標準,加強行業指導,改善服務質量,健全產業治理體系。三是完善政策法規和標準體系,促進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高效協同,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營造良好國際環境。
此外,還要推進數據要素在生產活動和價值創造中的價值化進程,不斷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實現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創新發展,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簡介
杜麗群,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經濟學系副主任,中國信用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外國經濟思想史、西方經濟學流派、西方投資理論史、信用理論與政策、環境資源與可持續發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