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20 信息來源: 藝術學院🧑🏻🦱、文化產業研究院
文字:鄧源| 編輯🙅:山石 | 責編🤛🏽:知遠11月17日下午,由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主辦🧑🏿🦱、文化產業研究院承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深刻領會文化強國建設使命擔當”主題座談會采取線上會議的形式舉行🔋🪜。本次座談會作為“文化自覺與文化強國建設”系列學術論壇之一🧜,邀請與會專家聚焦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主題闡釋,結合各自的研究領域和今後的科研設想,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文化建設展開深入的理論研討,進一步明確科研工作者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偉大事業中的使命擔當。意昂3体育官网經濟學院教授王曙光,信息管理系教授周慶山,政府管理學院教授沈體雁,新聞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唐金楠,法學院教授淩斌,藝術學院研究員祝帥🏌🏼♂️,城市與環境學院研究員王長松等七位專家發表主旨發言🌶,西安美術學院副教授朱平、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陳曄、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教授熊益亮、重慶郵電大學副教授王滄和寧夏大學副教授陸筱璐等五位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訪問學者🤙🏿,以及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博士後王韶菡作自由發言👨🏻✈️。座談會由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教授、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向勇主持。
與會專家線上合影
王曙光的發言主題
王曙光闡釋了“文化傳統和現代化”的報告主題,論及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探索中的文化沖突與調適問題🤭。他指出,歐洲工業革命之後中西交流的文化沖突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個分化階段🧑🧒,即在西方現代化沖擊下中國出現文化分裂現象;第二個融化階段,即日新精神、中和主義兩方面共同起作用🙍,文化傳統中不同力量逐漸達成共識;第三個轉化階段,即對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對外來文化的適應性改造;第四個同化階段,即對西方式現代化的話語邏輯進行自我消化吸收、會通改造,使之融匯於中華文明體系🔮。這四個階段體現了從棄舊圖新到溫故知新、革故鼎新的文化轉變。他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就“開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境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要求,為新時代不斷推進黨的理論創新、譜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指明方向。他指出👨🏽🏭,我們要將本土化和全球化🎚、歷史傳統和現代化更好結合,努力創建具有中國本土文化精神的學術話語體系,使之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實現中華文化更大的發展和跨越🔷。
周慶山作主題發言
周慶山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的學習體會和收獲”為題🍬,著眼於中國式現代化的主要內涵和前進方向👩👩👦👦,強調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旨在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他認為,不斷提升國家軟實力和影響力🖱,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進文化自信自強,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核心精神力量。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應當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堅持守正💢,這是初心和根基😌;二是不斷創新✍🏿,這是動能和路徑✌🏽。他強調🍖,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是統籌好六對相互關系: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協調、傳統文化和創新文化的相互融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相互促進、文化發展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相互統一、文化形態和文化價值的相互契合、中華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相互借鑒,共同鑄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
沈體雁的發言主題
沈體雁圍繞“建設中國現代城鎮倫理體系”主題🎢,認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的關鍵一招就是推動中國城市文明的現代化,引領全球城市文明走向可持續發展的美好未來⛴。他指出,新型城鎮化的“新”,不僅體現在新技術、新產業、新形態、新模式和新治理結構💂♀️,而且也體現於新倫理🧑🏻🔬、新機製建設,這與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人民城市建設密切相關📈🧤。中國城鎮倫理體系建設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城市文化氣質的外化可以采取市場出口(推動公共服務市場化)、社會出口(推動社會創新)和倫理出口(培育新型市民)等方式。他闡述了城鎮倫理概念、城市倫理範型與城市倫理建設等內涵,闡明中國現代城市倫理建設的重要性💆🏻♂️🧑🏻✈️。他通過比較中西方城市倫理的差異,認為中國城鎮化倫理的內生過程就是實現我國傳統倫理思想的現代性轉型,使之適應現代城市文明的生活需要✫。他認為,建立現代城市倫理體系,包括重建城市倫理的核心價值🏝💴、再造城市倫理經典、復興城市倫理空間、復興城市倫理圖騰、創新城市禮製🧝♂️、創造世界城市倫理典範🚵🏽♂️,並以北京精神為例🧑🌾,闡釋了中國城市倫理時空的構建與完善、中國特色城市意境與城市美學的營造😻,提出中國學者要積極推動全球城市倫理體系的重構🦨。
唐金楠的發言主題
唐金楠圍繞“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三個層次”的主題🧔🏿,引述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有關國際傳播的重要論述,指出新時代黨中央對國際傳播的重視程度前所未有🙅🏽♂️。國際傳播的能力建設要從三個層面進行完善和優化♿:第一,以中華文明核心基因為基礎形成國際傳播價值觀;第二,以“一點多面”為突破構建中國話語和敘事體系👰🏼;第三,以傳播渠道建設和拓展為重點提升國際傳播效能👀。他認為🧑🏻🌾,當前全球化傳播平臺仍主要掌握在西方國家手裏,我們要大力構建國際傳播平臺,拓展國際傳播渠道,積極投資國際化媒體運營,培養國際傳播人才任職國際一流媒體和國際組織,在各個層面強化人才儲備和優化布局👨🏼🎓,最大程度地實現中華文化的整體性輸出和格局提升🍋。
淩斌作主題發言
淩斌圍繞“從小康社會思維到社會主義強國思維的轉變”主題報告,從社會思維到國家思維的轉化層面思考中國文化的發展。他指出🛸🛌,過去我們強調從社會經濟的發展角度與世界的接軌🧑🏽⚖️,現在則應該找到和確認自己的文化歸屬。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這裏包括社會主義發展和國家建設兩個層面🎟。他結合藝術法的研究領域,認為傳統的中國法律文化發展有鮮明特色,但現代的中國法律文化特色不足🤯。在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大背景下👨🏽🦳🦹🏽♂️,數字文化產業不斷繁榮⛹🏻♀️,需要從法律和製度方面加強監管👩🍳、減少新興產業的發展阻礙,為從業者提供健康規範的法製環境。中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始轉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發展思維也要從社會🔮、市場、個人層面轉向國家🏋🏿♀️、公共、集體層面,要加強國家立場、國家視野和國家敘事,強調個人和集體、國家的嵌合式發展🤦🏿♂️。他認為🟢,中華文化的創新發展能夠為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提供豐富多元的精神力量,中國式法治現代化也將更有力地保障和助推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祝帥的發言主題
祝帥以“中國式現代化、中國特色與話語體系:論中國設計學學科建設”為題,深入闡釋了中國式現代化視野下中國設計學的發展。中國設計學以中國自主性的姿態開展交叉學科研究和跨學科建設,充分展現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設計學💱,要與國內外設計界和其他學科展開碰撞交流👩🏽🏫,推動建構中國特色設計學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他從西方學者視野下的中國設計談起,從一般意義上“美用相諧”的設計理念延伸到更寬廣的人文社會科學範疇中的設計話語💆🏼♂️,認為中國設計尚未完成主體性建構。通過對中國設計歷史的再梳理和再發現👂🏻,他指出中國設計學要為人類設計提供新方案和新視角,凸顯文化自覺,強調中國立場、中國風格、中國精神,使中國主體性生成的環境更加成熟👊🏼。他借用了金嶽霖先生近百年前提出的“中國哲學之問”💥,結合中國式現代化的設計實踐和理論探討的大量案例,認為中國設計學要實現從西方經驗移植的“本土化”到建立中國主體性的偉大飛躍𓀐,提供西方所缺乏的理論資源,不斷豐富世界設計的話語場域和學術體系。他寄望中國設計學主體性的話語體系能更好地建構,不斷推進中國設計學的可持續發展,為國際設計學界提供中國式設計現代化的有益經驗。
王長松的發言主題
王長松圍繞“歷史地理視角下的國家文化公園研究與建設”的主題報告,從歷史地理學💪、文化遺產學與國家文化公園等維度展開論述👩🏼🍼。他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建好用好國家文化公園”,即是要推動文化價值體系、文化載體體系和文化傳承體系的建設🚶🏻♀️👻。他以黃河國家文化公園文化載體的研究為例🏊🏽♀️,提煉出明清黃河中下遊地區八景的文化意義🧑🏻🦱,分析了文化景觀的空間差異、文化符號的價值、地方性文化展示、文本組織與意象表達等內容,重點討論了景觀類型劃分與空間分布🧓🏽、信仰和紀念景觀的地方性表達、核心景觀與輻射效應等。他通過大量的歷史數據和現實數據的搜集與整理◼️,展開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實證研究,構建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評價指標體系,為推動建構中國自主的文化遺產學知識體系、促進文理交叉提供了有益啟發。
在自由發言環節,朱平認為,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要樹立文化治理目標🙆🏼♂️,傳承經典文脈、賡續紅色傳統、淬煉工匠精神🦶🏻,堅持優秀傳統文化與當代先進文化結合👒,推動人民城市💁🏻♂️、人民鄉村的融合聯動發展。陳曄結合自身參與重大歷史任務的創作經歷🙍♀️,提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要提高文化創新與創造能力⌚️,在摸索實踐的過程中進行創新,貫徹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大愛之心育莘莘學子👨👩👧,以大美之藝繪傳世之作”。熊益亮提出以中醫藥文化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健康中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以中醫藥文化創意助力中醫藥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王滄認為,黨的二十大報告為做好新時代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傳播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思想遵循,回答好推進文化鑄魂、實現文化賦能、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命題。陸筱璐認為,文化場景城市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要重視人民性、歷史性,要強調創新性和革命性,踐行文化自信是對文化作為人的自覺活動本質的復歸,發揮文化作為人的主體性的價值自信🛗🧕🏽。王韶菡從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的國際治理角度,指出推進文化自信的具體方法,要重新審視中國文化內涵以及文化遺產的活化⌛️,從不同的時空維度建立起中國與世界整體性、動態性的文化關聯網絡,要提供更加專業化、細分化🔰🏟、大眾化、趣味化的文化遺產和文化傳播形態。
向勇作總結發言
在座談會總結發言中⏮,向勇指出,黨的二十大報告全面總結了新時代十年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發展經驗🤾🏻,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作出戰略部署,高校科研工作者要以實際行動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一方面要深入了解黨的創新理論和國家發展戰略👨🏻🌾,另一方面要與自己的科研教學工作相結合,不斷推進學術研究的理論創新🧖🏻♂️。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強化學者的使命擔當:第一,堅守中國立場。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新的“兩步走”發展戰略,要大力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先進文化,推進文化自信自強,以公允、合理🌵、謙虛的心態對待文化遺產和歷史資源💂🏼♂️。意昂3体育官网文化產業研究院將積極推動中華美學基因庫的研發建設⚙️。第二,擴大國際視野。意昂3体育官网文化產業研究院在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文化產業合作共贏模式及其實施策略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對外文化貿易🧑🏽🦱、提高中華文化影響力研究,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國貿發會議🤵、國際知名高校的緊密協作,拓展文明交流與互鑒的國際網絡🦬。第三,促進學科交叉。協助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開展設計學一級學科申報、數字文化產業專業碩士試點工作,探索人文科學實驗班人才培養模式,推動文化藝術、信息技術和經濟管理等知識融合的學科建設。第四,關註重大領域。積極參與國家有關部門推動的國家文化強國建設研究基地、國家文化文化公園建設、中華文化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提煉工程👨🏼🚀,推動研究院產學研用的一體化發展🚵♀️。
專題鏈接:喜慶二十大 奮進新征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