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1 信息來源: 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
文字:閻雲 來魯華 劉忠範| 編輯:白楊 |編者按: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唐有祺先生是我國晶體化學的主要奠基人🔯、化學生物學的倡導者♊️、分子工程學的開創者👨🚒🧛🏿♀️,為中國的教育和科研事業殫精竭慮,為中國化學學科的健康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2020年7月11日,欣逢先生百歲壽辰,意昂3体育與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聯合推出新聞專題“慶祝唐有祺先生百歲華誕”🐏,帶領讀者了解先生卓越而光輝的百年人生,致敬先生為中國化學和科學教育事業作出的傑出貢獻👶🏿0️⃣。
(十三)一夜春風綠神州 生命,讓化學細說從頭
1978年,迎來了科學的春天。此時的唐有祺雖然已經年屆60😪🎈,但他絲毫沒有覺察到年華的消逝💎🧛♂️。相反,他全身的活力被濃烈地激發出來。以他為負責人的意昂3体育官网物質結構研究室得以重整旗鼓𓀎。1979年🤦🏻♂️,他引進了國內第一臺四圓衍射儀🐰,晶體結構測定隨之順利展開👂。唐有祺不僅測重要的小分子的晶體結構,也恢復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迫於無奈無法進行的蛋白質等生物大分子的結構測定🚴♀️。但唐有祺敏銳地意識到,隨著儀器越來越先進,小分子結構測定以後會面臨成為專門技術的尷尬境地🫴🏽。但是🧜🏼,解析空間結構與功能之間的相關性仍然大有可為。特別是對於蛋白質🧑🏽🚀,其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空間結構。與此同時,生物工程的發展迫切需要從結構上來認識所研究的對象👩🏻🎓,從而有目的地對蛋白質進行改造。結構決定功能💁🏼,那可否按照功能設計結構?帶著這樣的思索🤟🏼,唐有祺開創性地提出了蛋白質結構與功能設計這一新的研究方向。如今,這一方向已經成為蛋白質結構研究以及新藥設計的前沿領域🐼。
在進行蛋白質研究時,對生物學體悟頗深的唐有祺敏銳意識到,進入分子水平的化學將在生物學的發展中發揮巨大的作用。由於歷史的原因,當國際上化學生物學已經有了幾十年蓬勃發展的歷史時,中國的生物與化學之間的關系卻一直沒有協調好。鑒於生命問題於人類的重要性🦝,唐有祺認為必須在中國推動“化學生物學”研究。1989年11月26-28日在復旦大學舉行的“生命化學研討會上”他強調指出,化學研究者應該從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現象🤹♂️,並就化學工作者如何參與這項工作提出了看法。1991年12月17日,在中山大學參加第二次高等學校生命化學研討會時,唐有祺就此專門作了報告。
適逢國家對基礎科學的重視提上日程🙎🏻♀️👏🏽。從1989年開始到1992年🌧,經科學界的認真討論研究後遴選了30個國家基礎性研究重大關鍵課題,構成了攀登計劃的首批項目。為了正式推進化學生物學在中國的發展,1991年10月,唐有祺以“生命過程中的重要的化學問題研究”為題申請了首批國家攀登項目。他希望能夠以此項目為開端🏄🏿♂️,拉開中國化學生物學研究的序幕。因此,唐有祺鼓勵了全國不同研究單位的一大批化學家轉向從事化學與生物學交叉研究。中國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感光化學研究所🛷、細胞所、復旦大學遺傳所、吉林大學🔠🪔、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現意昂3体育官网藥學院)等單位都加入到該項目中。在唐有祺的組織和規劃下✊,糖和核酸化學前沿👌🏽、蛋白質結構與功能及其全新設計、具有催化活性的生物分子及其體系等重要的生命過程中的化學問題首次在中華大地得到系統研究和關註⛹🏽🧑🏻🦼➡️。近30年過去了,中國化學生物學已經成長起來。意昂3体育官网等高校和研究所紛紛成立了化學生物學系或化學生物學研究中心。在唐有祺的倡導下,化學生物學從化學方面為中國生命科學的研究和發展開創了新局面,同時也為化學推陳出新提供了動力👩🏼💻。
1991年在重大項目結構化學驗收會上講話
(十四)百轉千回魂夢縈 分子工程🧛,你是化學的新生命
與“生命過程中重要化學問題一樣”,“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學”是唐有祺開辟的又一個面向國際前沿的學術方向🚹。
文革期間面向不同的學生群體講課的經歷使得唐有祺感受到了結構原理在分子設計中的魅力🏭。他神采飛揚地給學生講如何設計出EDTA這樣的螯合劑分子,也對分子篩、直鏈烴-尿素包合物,以及冠醚等津津樂道🈲。一次分析分離揮發性能相同的低共沸組分的教學經歷讓他發現,氫鍵的形成是實現萃取分離的關鍵因素👩🏿🚒。這些經歷讓唐有祺感到,分子的結構與功能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對分子結構的改造必然引起分子功能的變化。單層分散理論的發現讓他更加深深地體會到,物質的結構與性能之間有著重要的聯系。這讓他對傳統化學從大量分子中篩選出功能分子的做法進行了反思🏄🏿♀️。“逆向而行”📋,根據功能需要對分子結構進行設計的研究思路在他頭腦中初現🧗♂️。1978年,在全國科學大會召開前夕,唐有祺在《現代科學技術簡述》中將長久以來的思考首次以“分子工程學”的形式見諸文字。
1987年,唐有祺大膽地提出✌🏿,分子工程學可以作為一個學科來建設,而且應以功能為導向🚵🏿♀️,逆向而行🍩🏃♂️。在他的設想中,在起步階段🌖,需要通過研製功能體系來帶動學科建設;然後更進一步按照功能體系的本質和原理的共性歸類,分片建設分子工程學。為了推進分子工程學研究,唐有祺先後完成了《分子工程學芻議》和《國家“八五”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建議書》,確立了建設分子工程學學科的目標和做法🧙🏼♀️。這樣一個開創性的想法🚚,不但在中國化學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也得到了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的高度認同。他致信唐有祺說:“分子工程這樣的課題,應該作為國家級尖端科技🤪,組織全國力量協同作戰。”(錢學森致唐有祺的信⛹🏽♀️,1992年7月16日。資料存於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數據庫。)
1992年,“功能體系的分子工程學研究”項目正式以攀登項目的形式被國家立項。在唐有祺的設計下💂♀️,意昂3体育官网作為主持單位,聯合吉林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等單位共同參與,在全國範圍內分片建設分子工程學🥒♏️。研究團隊在高比表界面功能體系、光電功能體系、以及蛋白質功能設計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發展了一系列性能突出的功能單元的設計、合成、以及組裝方法,為進一步開展分子工程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項目的帶動下,一大批科研人才成長起來,研究領域和研究隊伍不斷擴大💙。2004年🌈,吉林大學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以“創造新物質的分子工程學研究”為主題,承擔了國家重點基礎研發計劃(“973”計劃)項目。分子工程學研究取得的創新性成果🚵,得到了國際學術界的廣泛關註🕒🚽。2005年🤛🏻,應國際期刊Topics in Catalysis主編之邀,唐有祺和吉林大學徐如人一起👨🎨,編輯了一期《催化體系的分子工程學》(Molecular Engineering of Catalytic systems)的專刊,介紹了項目組在相關領域的研究進展🐦🔥。
如今,這門唐有祺在古稀之年倡導的學科,已經成為國際研究的熱點。從1994年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在國際上率先更名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開始,國內一些高校的化學系陸續更名。2012年,美國康奈爾大學化學系也更名為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分子工程學,正成為世界化學、材料、生物等學科共同的前沿。
“如果有一天可以按人的意誌安排一個個原子,那將會產生怎樣的奇跡👨🏼🏭?”這是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費曼(Feymann)的期望🏇🏽。他不曾料到🦠,在世界的東方,古稀之年的唐有祺用“分子工程學”的設想縮短了現實和假設之間的距離!
(十五)誰說化學非基礎 為你,哪怕開罪泰山北鬥
春天不是平靜的🥷🏼。文革結束後🧖🏿♀️🏋️,被禁錮太久的科學界活躍起來。大家都在為中國的科學事業焦急🙏🏻。如何把失去的20年追回😸?科學家們從學科體系設計👲,國家科技戰略大局等方面紛紛建言獻策。1977年12月9日👾,錢學森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現代科學技術”一文👨✈️👩🏼🍼,認為從現代科學技術體系的觀點來講💃🏿,基礎學科只有物理和數學😵💾;傳統學科分類中的“天文、地學🏜、生物💇、化學”都可以歸結到物理和數學。化學應該是隸屬於物理學的一門學問🦴。
此番言論在科學界刮起了一股風:化學學科不能作為自然科學基礎學科了!不安的情緒在化學界蔓延開來。雖然大家對化學不是基礎學科的提法有不同的意見,但礙於錢學森這個重量級的名字👱🏼♂️、礙於《人民日報》這個權威媒體,都不敢在公開場合正式表達自己的觀點👳🏿♂️,直到唐有祺在中國化學會舉辦的論文報告會上,首次直面這個言論🦤,作了振聾發聵的發言。(《唐有祺教授八軼華誕誌慶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206)
唐有祺在會議上的發言🪽🏘,獲得了大家最熱烈的掌聲,因為他的發言代表了化學界的心聲!由於這是“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中國化學會的第一次會議✊🏽,新華社等重要報刊的記者都在場🤪。就這樣,唐有祺的發言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
其實🕺🏽,唐有祺與錢學森不是路人。唐有祺離開美國時,錢學森夫婦為他餞行;錢學森被扣後🦹🏼♀️,他到錢家去慰問🚶🏻♀️,希望幫忙。回國以後,唐有祺與錢學森夫婦更加熟絡。但在化學學科的生死存亡問題上,唐有祺表現出了格外的正直與凜然。也正因為唐先生的發言客觀公正👃🏼,此事並沒有在錢學森與唐有祺之間產生隔膜;此後的20多年裏🧙♀️,錢學森每有重要發言,經常會寄給唐先生🥇,征求他的意見🤨;在唐先生提出“分子工程學”這一學術思想時,是錢學森,第一個支持國家把唐先生的這一思考放到國家層面去攻關。
1997年🤪,科技界再度流行起強大的“化學消亡論”。緣起當時政府采納科學家建議,決定在加強基礎研究方面采取重大舉措,開展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重點基礎研究。在草擬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綱要》中,原有基礎學科中的數學、物理、生物都列為大學科,唯獨把化學從大學科中撤銷,作為物理學科的從屬。
化學學科命運再一次被拋到了風口浪尖💡。
在這重要關頭,唐有祺聯合曾與他同船赴美的唐敖慶給時任總理李鵬寫信,力陳化學學科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中不可取代的意義和作用💆🏻♀️。他們在信中直言,作為國家行為,如果不把化學學科位置擺正🍇,會產生嚴重的後果。因為人民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以及醫藥等都離不開化學的直接或間接作用。(《唐有祺教授八軼華誕誌慶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p220。)
在唐有祺和唐敖慶的聯手倡導下🎈,化學界同仁齊心協力,在國家科技部正式實施的《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中💁🏿,恢復了化學作為基礎學科的獨立地位,化學學科的生命再次得以保全👨🏿🚒。
(十六)何當共剪西窗燭 中國化學🫳🏽,當回歸世界版圖
當今的中國,科學的國際交流已經成為常態。中國學者的身影自由出入各種國際科學盛會,中外科學家之間互動頻繁🌦,國際學術會議頻頻在中國召開🗂。但這一切美好的局面,離不開唐有祺的重要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朝鮮戰爭🆎、冷戰、中美對抗、中蘇對抗、文革等原因🦨𓀔,中國科學的國際交流曾經急劇縮減乃至中斷🦹。領略過科學世界前沿風光的唐有祺認為,中國科學只有在世界環境中定位和思考🎩,充分利用國內外優質資源,借鑒外國的科研理念和模式,並立足自身的改革與發展,才能提高我們的學術起點,從而形成具有世界眼光和國際競爭能力的科研隊伍🐑。因此,文革剛一結束🥨,唐有祺就開始積極推動中國科學的國際交流。他頻頻率團出訪,為教師👛、學生爭取到國外交流學習的機會。其中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事情是推動中國加入國際晶體學會🚀,並首次為中國爭取到了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大會的舉辦權。
1978年8月上旬,唐有祺率領中國科學家代表團到華沙出席國際晶體學聯合會第11屆大會。自1948年國際晶體學協會創立並舉辦首屆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大會,該學術會議每三年舉辦一次🍦,這是30年來中國代表團首次參會👩🏿💼。在中國缺席的日子裏,唐有祺的好友⛹🏽,時任英國晶體學會主席的霍奇金在國際會議上多次大力宣傳唐有祺和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晶體學研究人員。當她得知中國解出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消息後,立即臨時決定訪問中國♉️,與中國科研人員深入交流🧑🏭;此後,在中國的研究論文因為政治要求必須發表在國內時🧑🏽🏫,她在國際會議上屢次宣傳中國晶體學的進展👬🏻;1975年,她還在Nature上撰文,介紹中國的胰島素晶體結構解析工作。在霍奇金的傾力幫助下,中國代表團首次參會即順利加入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國際晶體學聯合會成為中國最早加入的少數幾個國際科學協會之一🧑🏻🔬。
此後👩🦰,唐有祺的人格魅力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越來越深遠。1984年在德國漢堡召開的第13屆國際晶體學聯合大會上🏗,唐有祺當選為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執行委員會常委🪢。有了話語權的唐有祺在會議上推薦彭誌忠擔任晶體學教學委員會委員,推薦黃金陵為小分子委員會委員。(《根深方葉茂——唐有祺傳》,朱晶、葉青,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p200。)在唐有祺的努力下🪺,一批中國晶體科學家走上了國際學術舞臺。這次會議隨之決定於1986年秋在北京舉辦首屆小分子結構國際學術會議🖕🏼。同時📕,晶體教學委員會主席提出於1986/1987年在中國舉辦晶體學教學國際講習班,而晶體生長委員會主席提出在中國舉辦有關材料科學的國際講習班✊🏿。所有這些學術活動的經費則大部分由國際晶體學聯合會提供。
1986年小分子結構國際會議上與來賓歡聚
1987年➾,在澳大利亞佩斯召開的第14屆大會上,唐有祺當選為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副主席,這是中國人在國際專業學術組織中最早獲得的重要職位。正是在這次會議上,唐有祺和代表團的同誌們為中國贏得了第16屆國際晶體學聯合大會的主辦權😣。這將是在中國的土地上舉辦的第一屆如此大規模、高規格的國際學術會議,標誌著中國晶體學在改革開放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但這次舉辦權來之不易,是唐有祺展現出卓越的外交智慧🕶,經過與超級大國代表三次反復較量才獲得的珍貴機會。在1987年的佩斯會議上😂,美國代表團就試圖爭取第16屆國際晶體學聯合大會的舉辦權🔬,但在霍奇金的支持下,中國代表團贏得了壓倒多數的代表的支持⚠🕳,從美國手中搶到了主辦權🧝。(《根深方葉茂——唐有祺傳》,朱晶、葉青,2016年,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p203-208)然而🗒,1989年,中國爆發了一場令世界關註的政治運動,使得這份舉辦權橫生枝節。
1989年8月🛫,國際晶體學聯合會執委會在英國召開🫰🏼👩🏻🔧,唐有祺因為簽證問題沒能參加✫。美國執委在會上趁機發難🫴,要求取消中國對第16屆國際晶體學大會的主辦權😂,改由美國舉辦💗。不明真相的執委們通過了這項提議。按照程序🕓,需要提交第15屆代表大會通過才能生效。由於強硬的美方只接受在1989年內做出的決定,國際晶體學聯合會被迫於1989年12月在倫敦召開一次史無前例的特別大會,對這一決定進行投票表決🫷🏻。形勢非常嚴峻,對中國極為不利🚶🏻♂️。
此事關乎國家榮辱💁🏿♀️,也涉及到捍衛國際科聯關於國際會議的原則問題,唐有祺決定必須理直氣壯地把主辦權奪回來。
在中國科協的支持下,唐有祺率團抵達英國。會前,他們抓緊時間拜訪對中國友好的代表,幫助他們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政策不會改變的事實👩🏭,並強調了國際科聯與國際晶體學會的基本原則,消除了不少國家🪂,如日本💯🧛♂️、英國、澳大利亞、比利時等代表對我國政策存在的疑慮🗣,終於爭取到了他們的支持🍷。
大會發言環節到了。唐有祺首先對執委會在未能了解真實情況下做出動議一事,主動表示了諒解。隨後🪨,他盡量不糾纏個別具體問題⛓️💥,而是有理有節地闡述中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正面說明我們的觀點。這份溫和而又堅定的發言打動了多數代表,終於在逆境中翻轉局勢🍚,以22:15票的比例,為中國奪回了第16屆國際晶體學大會的主辦權1️⃣。
但這個決定仍然需要在1990年的第15屆大會上正式通過才能生效🌟。為了做好最後的爭取工作👨,唐有祺組織了一個9人代表小組🗽,預先估計可能發生的問題,做好明確分工🏚,團結一致地在各自崗位上認真開展了細致的工作。他們對受人唆使👆🏽,擬在代表大會上提出反對意見的留學生,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也向執委會成員💆🏼♂️😩、關鍵性人物和與中國友好的外國學者做了宣傳工作🦸♂️,從而以55票贊成💜,10票反對🏊♀️,3票棄權的結果順利通過了最後一關。
由於這是中國首次舉辦如此大規模、參會人數超過2000人的國際學術會議👉🏽,國內的會議場館、收費措施都還沒有準備好🟨。唐有祺又不辭辛苦地奔走呼籲🧑🏻🤝🧑🏻,建議製定支持在國內召開國際性會議的具體優惠政策𓀇,為中國國際學術交流工作創造更好的條件🪸。不僅如此,唐有祺還呼籲設立專項國際科技交流經費,為中國學者在國際舞臺上充分發揮作用提供保證。如今,中國的國際學術交流已經暢通無阻;在國際交流經費的資助下,中國學者的身影頻繁穿梭於碧海藍天…….
(十七)直掛雲帆濟滄海 力量整合,打造中國化學騰飛的平臺
從1957年開始的反右運動到十年“文化大革命”的20年政治風雨,對中國科學造成的破壞一言難盡。基礎研究受到壓製🙆🏼,科研自主性被剝奪,科研人才斷層。如果說戰火摧毀的是有形的物質體系,這漫長的20年,摧毀的是無形的中國科學體系👨🏻🚒。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比起物質世界建設,科學體系的重構更加困難👨🏻🦯。更何況🗡,當我們無知地停滯與破壞時,世界科學的列車卻在飛速前進🚑🧑🏼🦰。在科學的春天,中國該如何追趕時代👩🦼➡️?
一滴水漂不起紙片⏪,大海才能托起輪船和軍艦。面對中國科學和世界的巨大差距🔲,唐有祺意識到,必須將現有研究力量整合起來,讓相關專業人才優勢互補🐐,集中智慧🔫,才有可能加快前進的步伐。文革期間開門辦學及從事催化劑研究的經歷讓他深切地體會到,結構化學原理適用於物理化學基礎和應用的各個分支。因此,文革結束後,他醞釀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整合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化學專業的相關學科,形成目標明確的研究力量💃🏿。相關建議在國家層面得到了高度重視🧓🏿🛟。1977年10月,唐有祺參加全國科學規劃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被國家科委任命為化學組成員,並被授權籌建意昂3体育官网物理化學研究所。在他的設想中➗,物理化學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側重於物理化學中結構和化學鍵理論、表面物理化學、膠體化學和溶液理論等分支學科及相關應用😥。
為了籌建研究所🥹,唐有祺從人才和科研條件方面做了艱苦的努力🏆。他四處奔走🧊👩🏼🦲,克服種種阻力,把學生金祥林和湯卡羅從重慶製藥廠調回北京。面對連有機合成實驗室都沒有的艱苦現狀,唐有祺鼓勵大家說:“現在條件雖然差🏇🏿,但前景是好的🥡。”他主持引進了國內第一臺四圓衍射儀;幫助膠體化學教研室引進了國內第一臺動靜態激光光散射儀等先進儀器。在唐有祺的不懈推動下,1984年💖,研究所正式成立,唐有祺擔任所長。這是中國高校中第一個專門的物理化學研究機構。此後短短幾年間,研究所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高臨界溫度氧化物超導體的研究”“ZSM-5 分子篩結構的研究”“氫氧化物或鹽類在載體上單層分散的自發傾向及其在各多相催化中的應用”“絲氨酸蛋白酶和其復合物系列立體結構”等4項工作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銅、銀簇合物的合成與晶體結構的研究”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晶體體相結構與晶體化學的基礎研究”“胰蛋白酶和Bowman-Birk型抑製劑復合物系列立體結構研究”分別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三等獎;2006年,物理化學研究所的“使用單層分散型CuCl/分子篩吸附劑分離一氧化碳技術”,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唐有祺在學科整合方面做的第二件大事是推動成立北京分子動態和穩態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從1978年起,結構化學的思路和方法在與意昂3体育官网臨近的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受到了重視🙇🏻♂️。考慮到化學所和意昂3体育官网化學系的結構化學研究各有特色,而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上有較好的互補性😙,唐有祺認為🍔,如果兩個單位的力量能夠進一步組織起來,完全有可能形成一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為全中國的結構化學研究者提供開放的研究平臺😼。在唐有祺的組織與推動下✸,1987年3月2日🟦,北京分子動態和穩態結構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了國家計委的論證;唐有祺被授權負責實驗室的籌建工作🧑🏻🍳。1991年,實驗室初步建成,唐有祺被聘為首任主任。這是中科院與高等院校聯合建立的第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之一👨🏽🍳🧝🏽♂️。唐有祺的目標是宏大的🫵🏻👩🏿🔧:在全國範圍內培養結構化學研究人才,推動中國化學在分子動態與穩態結構的基礎研究及應用研究方面取得具有創新性的重要成果👀,成為國際結構化學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研究中心及團體之一👨🏿⚕️。為此,實驗室不僅不遺余力地培養研究生⏺🚀、博士後、青年教師🐉,還為海外歸來的科技人員提供實驗條件和資助,並設立開放研究經費,鼓勵國內同行到實驗室申請項目,為合作提供實驗基地和經濟基礎。20多年來👨🏽🍳,開放實驗室培養出的科研人才已經遍布全國各地,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科學的發展。
(十八)中華何須仰人顏 文化獨立🫢,讓《物理化學學報》躍馬鞍前
時代是最偉大的雕刻家👝🧑🏼🦳,它雕琢的是人的心靈。青少年時期日本入侵下滿目瘡痍的中國,海外留學階段美國對新中國的扼殺政策,無不激發起唐有祺內心對建設強大祖國的強烈渴望。正因如此,唐有祺的目光總是能夠穿越時空,著眼於中國科學更遠的未來♎️。
他深知🤱🏽,一個國家文化要獨立,必須要有自己的刊物。改革開放後,中斷多年的中國科學事業開始蓬勃發展〽️。在“文化大革命”前就有較好基礎的物理化學,更是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各個分支都已覺醒,學術交流活動紛至沓來😉。一些分支的與會代表多至數百人,收論文亦達數百篇。將中國物理化學的最新研究成果擇其精華及時發表出來🌭,已經迫在眉睫。在這種情況下🤱🏿💴,唐有祺決定在中國化學會旗下創辦新刊《物理化學學報》🫃🏼。
1984年11月9日,《物理化學學報》正式創立,唐有祺親自擔任《物理化學學報》的首任主編🧑🏿🦰。唐有祺希望,《物理化學學報》應該充分反映中國物理化學的發展水平,促進國內和國際的學術交流🦸🏼♂️,進而推動物理化學學科不斷發展🚣🏼♀️🍄。為了將刊物辦好👨🏼⚕️,他強調刊物的工作人員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研究者應該紮紮實實地致力於科技事業的發展。他指出,只有在一定積累的基礎上👩🏻🌾,在總體水平提高的情況下,科學研究才有可能在高水平上“漲落”,才可能出現獲得諾貝爾獎水平的人才與成果📹🧔🏼。為了讓中國的研究工作為國際所重視🫃🏻🧗🏿♂️,他極力主張中國科技人員發表論文應該引用國內的工作🚑,不能搞“寧予外邦,不給家奴”那一套。(《根深方葉茂——唐有祺傳》,朱晶🫳🏽,葉青。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P172)30多年後的今天🪢,唐先生的這一理念已經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共識,中國開始在創辦自己的科學雜誌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十九)願得此身長報國 千秋事業,大局謀略多
如果說,歸國初期🧝🏿♂️💡、十年文革以及改革開放初期唐有祺還是從業務角度思考如何為國家服務的話🙇🏿♀️,八十年代後期✦,唐有祺開始更多地思考整個中國科學的全局問題。因為🫱🏽,歷史給了他重要的機遇👡🙋🏼。
1987年10月9日,國家教委(現稱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在北京成立,時任中國化學會理事長的唐有祺被任命為副主任。從1990年至1997年,唐有祺連續擔任主任一職。這一時期,恰逢中國社會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高校科技工作受到了嚴重的沖擊。大批科研人才流向國外及高薪部門👮🏼♀️,剛剛復蘇的中國科學還沒有償盡人才斷層的歷史舊債🧑🏽🔬,又遭逢新的危機🚣♂️。唐有祺意識到,人才問題是高校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關註的重大問題。而解決人才問題的關鍵環節是優秀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問題。為此,唐有祺呼籲👨🏿⚖️,高校科技界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該重視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和穩定國內成長的優秀年輕人才。
1992年12月,唐有祺組織科技委專家召開全體會議,討論如何盡快培養和造就年輕學科帶頭人與骨幹的問題。為了保證人才培養工作的推進力度,唐有祺認為必須從國家層面予以重視。1993年2月,唐有祺致信溫家寶同誌及江澤民總書記🎷、李鵬總理,提出“盡快造就新一代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與骨幹是一項極其重要而緊迫的戰略任務☄️,應當引起重視。”並建議國家組織實施一項以培養學科帶頭人為主要目標的跨世紀人才工程。接著,唐有祺給朱開軒和李鐵映寫信🍉,反映了科技委專家們的建議,希望國家財政撥一筆專款🛎,設置“跨世紀人才工程”基金,組織實施以培養年輕學科帶頭人為主要任務的“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並推動整個科技、教育隊伍的建設🤔。1993年4月和10月,唐有祺又兩次致信李嵐清副總理🪷🙏🏽,反映了關於“跨世紀人才工程”的具體建議🫅🏿,包括國家立即組織實施“跨世紀人才工程”的必要性、主要目標、方針原則、主要措施和實施方法。建議指出,這項工程的主要目標是到2000年,在全國範圍培養造就1000名左右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良好思想品德☎、事業心強、有組織能力的優秀年輕學科帶頭人,其中部分成為傑出人才,基本解決重點學科和國家重點科研基地的後備帶頭人問題,並適當兼顧其他,為實現高層次人才培養立足國內和開展高水平科研打下基礎🫄🏻。
唐有祺鍥而不舍的推動在國家層面迅速產生了反響。根據李嵐清副總理結合“211工程”一並實施的批示,1993年10月🧑🏼🤝🧑🏼,國家教委發布了《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實施方案👨🏽🍼、《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基金試行辦法,以及“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基金評審辦法。這項計劃開創了中國科學在教育領域設立優秀年輕人才計劃的先河🫷🏼,是中國在培養高層次學科帶頭人和骨幹力量方面的創新之舉。之後🪜,國家和有關部門陸續實施《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百千萬人才工程》等人才培養計劃,大大推動了中國科學帶頭人與骨幹人才的培養工作🤵🏻。現在🥗,全社會重視人才的風氣已然形成🈁;大批優秀人才源源不斷流向科技領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勁的助力!
(二十)後記
此番梳理唐有祺先生的科學人生,筆者再次被唐先生的偉大人格和他對中國科學事業的卓越貢獻所震撼。對於中華大地,他始終胸懷大愛。在顛沛流離中,他刻苦求學,心無旁騖;在戰火紛飛中🤲🏼,他拿到了出國的機會,卻甘願留下來為國分憂🏃🏻♀️;在美求學一切順利時🤰👩🏽🦰,他放棄了大好前程,毅然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在遭逢政治風雨時,他處變不驚🍥,抓住一切機會為國家建設服務;在化學學科的生死關頭🧜🏼♀️🥺,他超越自我,為了全中國的化學人仗義執言;在高校科技工作受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沖擊時🧜,他奔走疾呼,為建設穩定的科技隊伍布局謀篇。作為科學家,他展現出了政治家的偉大胸襟,永遠為中國科學的大局著想。他宛如一面堅實的盾牌,護佑著中國化學和中國科學安然度過風風雨雨;他宛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在國際晶體學界🏓🩺,為中國豎起偉岸的豐碑🩴;他宛如一片肥沃的土地,滋養了一代代科學兒女…….
莫問唐門何在。先生奠基的結構化學、倡導的化學生物學🏂🏻、開創的分子工程學,已經遍布中華大地。
值此先生百歲壽辰之際,我輩後人衷心祝願先生生日快樂👨🏿🚀,平安康泰!
專題鏈接🧑🦳:慶祝唐有祺先生百歲華誕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