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1 信息來源: 信息來源:文化部3月10日
彭富春代表:把文化發展放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
文化作為我國軟實力的一個重要部分,與國際文化戰略的競爭相比,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武漢大學哲學系教授彭富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增強。彭富春說,但是,中國製造的文化產品卻遠沒有中國製造的物質產品那樣在全球具有影響。即使說到中國的文化,人們主要認可中國傳統的文化,而不是中國現代的文化。即使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它們往往也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主流的,而是非主流的,有的甚至是消極、落後的。
在國內,可喜的是從國學的復興到傳統節日的合法化都表明了傳統文化在當代獲得了新生。同時人們對於國際文化也具有一種更加包容的接納態度。但值得我們反思的是,無論是歐美文化,還是日韓文化,都能在中國尋找到市場,並產生廣泛影響。相比之下,當代中國文化卻沒有創造出具有時代性的作品。
因此彭富春建議:第一要高度重視文化創新在發展國家軟實力中的作用。當代世界的競爭已進入了文化競爭的時代,同時,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也有賴於文化實力的壯大。更重要的是,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是培育公民意識的重要環節。我國必須把文化發展放到國家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和把握。
第二要進一步加強文化領域中的立法。國家要把立法重點從經濟、社會轉到文化方面來。現行的文化領域的立法相當不完備、不健全。因此,國家應盡快製訂文化領域方面的各項法律、法規,以促進文化的發展和文化事業的建設。
第三要鼓勵創造具有當代特色的文化。發揚傳統文化和吸收西方文化在我國當代文化發展戰略中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但傳統文化的復興和外來文化的移植絕對不能代替當代文化自身的建設。當代中國文化應該是保持了民族特色的,但也是借鑒了世界的,而具有創造性的文化。
第四要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文化不僅是事業,而且也是產業。因此,必須積極開拓、擴展中外市場,讓中國當代文化產業成為當代世界文化產業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同時,文化產業要和高新技術結合,特別是要和現在的信息技術結合,以適應信息社會的廣泛需要。
李修松代表:欠發達地區應實行“文化低保”
“文化是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在相當長的時段,我國文化投入嚴重不足,文化建設長期滯後,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發展的欠賬越來越多,負面影響令人警省。”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文化廳副廳長李修松說,“我國應建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事業基本保障製度,對文化事業實行‘低保’!”
李修松認為,文化基礎薄弱帶來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例如傳統文化資源破壞流失嚴重,國民文化底氣和文化自信力下降,傳統道德滑落,外來文化侵襲,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難度加大等等。文化製約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向,會從根本上影響政治、經濟和社會建設。
李修松說,近年來黨和國家日益重視文化建設,可是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投入不足,欠賬很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難以建立。在一些地區,國家確定指標且大力推動的幾項文化建設也因經費不能配套等原因難以保障。“對於落後地區而言,目前最為緊迫的是實行‘文化低保’。”
李修松建議,國家應通過製定政策,建立製度,確保各級黨委、政府真正把文化建設提高到應有的地位;結合各地實際,在實現文化事業基本保障的各個方面,諸如機構、隊伍(人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以及藝術品生產、文化市場管理、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等,進一步建立科學合理的硬性指標體系,合理分解中央及地方各級政府所應承擔的責任,製訂各級文化事業發展規劃;製訂實施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事業基本保障製度的財政投入製度,提高國家投入中西部欠發達地區文化事業發展的經費比例;加大文化體製改革力度,抓緊理順文化行政體系和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管理體製;以全國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免費開放為契機,逐步實施包括圖書館、文化館等在內的公益性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
田青委員: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課堂
“在義務教育階段怎樣告訴孩子們一個可以觸摸的中國?在高等教育階段怎樣理性地認識我們的傳統?我想提請教育部門會同文化部門的學者專家進行研討,製定出一個可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課堂的方案。”日前,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田青對本報記者說。
田青目前已經將這一想法形成了提案。他在提案中說,對中華傳統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感情,是需要培養的。讓不同年齡段的學生在課堂上接觸到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自己家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但可以使中小學生從小就對“家鄉”和“祖國”的概念有更直觀的了解,培養出深厚的感情,而且可以使我們的民族精神一代一代傳下去,使中華文化在不斷的傳承中發揚光大。
田青還按小學、中學和大學這3個不同的年齡段,提出了“非遺”進課堂的具體建議,還十分細致地開出了一張課程表。
以小學階段為例,田青建議,在6年小學階段,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和鄉土教材作為必修課。如音樂課上教唱3首當地民歌、了解當地特色樂器;美術課上了解當地的民間美術代表性作品、形式和常用工具,學會繪製3種有地方特色的吉祥圖案,帶領學生就近參觀當地的寺廟、民居等古建築,了解本地區本民族傳統服裝的特色和美感;體育課上了解並基本掌握當地民間舞蹈的基本要領,對流傳在當地的武術或其他競技體育項目有一定的了解並倡導學生參與等。對語文和社會等科目,田青也建議增加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
趙麗宏委員:提議書法“申遺” 保護名人故居
中國的書法以毛筆寫漢字,是最具中國風格和特色的筆墨藝術,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藝術極為重要的一部分,至今也是中國最有群眾基礎的藝術形式之一。書法藝術歷史悠久、傳承有序、變化無窮、大家迭出、博大豐富,其藝術魅力舉世公認,在海內外影響巨大。為保護弘揚中國書法藝術,讓世界認識其偉大價值,全國政協委員、作家趙麗宏建議,由政府將中國書法藝術向聯合國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
趙麗宏還有一個與文化遺產保護有關的提案,即搶修北京譚嗣同故居,並升格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譚嗣同是中國近代啟蒙思想家、政治改革家,其故居在北京宣武門外北半截胡同41號,是譚嗣同日常生活和從事政治活動的重要場所,現在已瀕臨毀壞。譚嗣同故居周圍有林則徐、康有為、梁啟超、魯迅等一大批歷史名人故居,毛澤東早年也曾在附近的湖南會館居住。這一批名人故居,形成了北京“宣南文化”的深厚底蘊。令人遺憾的是,有些重要故居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沒有得到保護,甚至已被拆除。對這些名人故居的保護和維修,刻不容緩。趙麗宏認為,保護文化遺產和城市建設有矛盾,但名人故居作為文物,拆毀了就不能再復原,在建設中要保護下來。因此他建議,有關部門應盡快對譚嗣同故居做好保護,並將這一具有重大歷史和文化價值的名人故居升格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保護好這一地區的其他歷史名人故居,使北京“宣南名人故居群”成為首都一個歷史文化的亮點。
編輯:致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