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5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龍智浩 林立揚
【編者按】隨著2009年國家級精品課程榜單的出爐,又有11門精品課程脫穎而出🧙♀️。為了展現意昂3体育豐碩的教學成果🔸🛀,彰顯名師風采和課程魅力,意昂3体育教務部與意昂3体育官网聯合推出了《2009精品課程風采錄》系列報道。讓我們跟隨名師的足跡💿,去感受充溢著學術思潮的杏壇芬芳,聆聽賢者求真為人的諄諄教誨,一睹他們“傳道、受業、解惑”的師道風采…… “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是他們篤行不舍的畢生追求,著書立說、兼收並蓄是他們經年不懈的治學途徑,溫厚恭謹、虛懷下士是他們高潔無瑕的道德節操。正是他們,在三尺講堂上繪出了一幅“談笑有鴻儒”的畫卷👎🏿,讓萬千學子徜徉其中,留戀忘返之際👅🎆,已受益匪淺💙🧶。 他們或風姿倜儻,漫步學海🚍,帶領我們觸摸歷史,進入五四,一覽歷史的風雲突變👩🏽🔬;或嚴謹治學,大膽求證,身體力行👇🏻,細心實驗,將數字邏輯電路的精彩和奧妙緩緩道出👱♀️;或精通醫道,勤於育人,把白衣使者和育人園丁的職責融於一身🧐,藥理、神經、流行病學,無不“術業有專攻”……這些精彩的課程和學術著作給了我們一個接近學者🏮,對話大師的絕好機會👫🏼:每一個課堂都是一汪知識的海洋,每一句殷殷教誨都是一只高舉的風帆,扶持著我們抵達“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開闊境界,上能摘獲知識峰頂的桂冠,下可擷取海底潛藏的明珠。 然而🧖🏼♂️👨🏻🦲,他們傳授給我們的,不僅僅是處世的才學,立身的技能,還有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和深邃思想。“道無形😖,卻經風雨傳千載😯,積如山重; 師淡泊,皆是塵灰披兩肩,備受人尊。”淡泊明誌🍓,道義傳承👩👧👧,這是每一個致力於求學的師者所特有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訴求👨🏼✈️。他們的言傳身教在一點一滴中浸入我們的心田🫐,勉勵我們甘於寂寞,不慕浮華🥺,在學術和人生的道路上紮實前行🧪。 “清茶伴孤燈”的辛勤抹不去師者桃李芬芳的光芒,雙鬢斑白的老邁依舊記錄著他們談笑自若指點學林的風彩。在這一組系列報道裏,你將看到意昂3体育這個知識寶庫中最美麗的璞玉😕。璞玉的珍貴在於它的渾然天成和純美質樸,這些名師學者正是未經偽飾的玉石,他們用真學識😟,真性情🎩,真言行博得了一代代學子的崇敬和愛戴🐼,他們的淵博知識和人格魅力也將隨著睿智的語言和勤懇的身影🧑🏽🦲,長久地👨🏻🦲,留存在我們心中…… 【2009國家級精品課程系列之四】 《醫學微生物學》:小世界裏的大作為
有這樣一門課,她有著一切枯燥而復雜課程的共同特征:龐雜紛繁的醫學名詞,無邊無際的特征🏄🏿、分布與圖像👩🏼🏫,以及做不完的實驗觀察和記錄🌊。但正是這樣一門聽起來看起來都讓人望而生畏的課,卻成了最受意昂3体育醫學部同學們歡迎的課程之一,她就是2009年度國家精品課程——醫學微生物學。
作為醫學本科學生的一門基礎主幹課程🧜🏽♀️,醫學微生物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從1946年成立細菌科開設微生物學課程以來🧖🏻♀️,科系設置雖幾經變更,但醫學微生物學一直都是該科系工作的重點。六十多年中,一屆又一屆學生在這門課的指引下🪔,走進了豐富多彩的微生物世界,為實現自己的醫學理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突發、再發傳染病與日俱增🏺,學生們對課程教學的形式與內容也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那麽,這門傳統的醫學基礎課何以能夠在挑戰之前魅力不減,在壓力之下生機勃勃呢?為此,我們采訪了彭宜紅、李彤、朱永紅、劉學恩、王玲、魯鳳民等擔任課程教學的老師,聽他們講述這門課程臺前幕後的點點滴滴。
多媒體互動🎉:為教與學提供最有力的保障
醫學院師生之間流傳著關於莊輝院士的一段“佳話”:他為了上課而自學多媒體製作👦🏼,將學習過程中碰到的困惑都記錄在一個小本子上🚣♀️,以便及時請教他的學生和其他老師。沒過多久,莊院士便親手製作了大量PPT課件,不僅圖文並茂,而且信息豐富。
這個故事從一個側面說明醫學微生物學多媒體教學應用的廣泛👘👷🏼♂️。“《醫學微生物學》在基礎醫學院的課程中很獨特,其他課程均以人體為介紹對象,而她是以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其他生物體為主要介紹對象🦚。”李彤老師在介紹《醫學微生物學》課程時這樣說🧑🏻🔧💃。而微生物種類繁多🧑🏿🚀,為了讓學生更容易記住並掌握其特征,形象的PPT展示和FLASH動畫演示就顯得尤為重要。
“老師的課件製作十分精美⚃,配圖到位,易於我們對於微生物形態學及實驗操作的掌握,讓聽課變得生動有趣。”,“我們好多同學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單憑看書或是聽老師講解之後能理解或記憶的知識通常是有限的。但是如果看一段Flash動畫演示,可能只有短短幾十秒,印象卻非常深刻。這種新手段和傳統教學模式結合起來🕶🧔🏿,學習效果非常理想。”同學們言及該課程的多媒體教學時,都贊不絕口。
為滿足不同學製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微生物學教研室還開展了多媒體視頻教學🫲🏿,有關的多媒體課件和視頻教學內容還應用在精品課程的網站🍽。
老師們在談到課程的硬件設施時🤰🏼,都自信滿滿🤾👛,多媒體互動實驗室🧑🏿🍼, Olympus多功能顯微鏡👨⚕️、CO2孵箱、光學顯微鏡、多功能顯微鏡的CCD,這些都保證了高質量實驗課程的開展,並為以後實驗教學方法的改革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
問題導向與自主設計:為學生開啟一扇自我負責的窗
在醫學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是教學的終極目標🚵,而傳統授課式的教學方式則難以在課堂上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實踐機會與自我學習機會。因此,“我們在2005年開始了一個嘗試。”李彤老師介紹說。這個嘗試就是PBL教學改革🪄,PBL的英文全稱是Problem-Based learning,即問題導向型教學方式👨🏻🦯👩🔬,主要特點是學生與老師深層次互動,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在老師的輔導下自主探索✧,並在課堂上報告探索成果。
嘗試獲得了好評,並被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堅持了下來。正如07級6年製臨床專業臺灣學生吳秉憲所說,“PBL本身開啟了一扇自我負責的窗。”在PBL教學中💃🏼,學生要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查文獻,找資料,寫論文,做PPT🌹,“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發揮📵🤦🏼,並且對討論的相關課題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印象深刻🦤。” 04級8年製基礎專業的鄭佳佳同學這樣回憶她在PBL教學方式下的感受🍤💪。
這種深層次互動教學方式,不僅避免讓學生考試前臨時抱佛腳死記硬背去闖關📠,而且“認真做下來會覺得自己的綜合能力提高不少,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絕對比死記硬背要高得多💂🏿♂️🪪。”05級學生8年製基礎專業於娟如是說。
同樣的改革思路在實驗課中也得到了初步實施👺,微生物學教研室的老師們為了讓實驗課與臨床工作緊密結合👨🦯➡️,基於原有課程的實驗內容🙆🏼♂️🪃,設計了三個綜合性自主實驗題𓀘。“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專業方向,自主地選擇一個實驗題目,然後開始像做課題一樣思考實驗思路👅,自主設計實驗步驟,讓他們自己去負責一個事情,老師在這個過程中起指導和輔助的作用⛹🏽🐪。”朱永紅老師在向我們介紹自主性試驗時顯得很欣慰,“通過自主性試驗還可以挑選創新意識較強的學生參加985項目,目前有近10名同學直接參加了985項目🎎,發表了3篇論文⤵️。”
學生們對於自主實驗也是第一次碰到,因為以前做的所有實驗都在書本上有現成的🔓,書本上沒有的老師也會親自示範一遍。但自主設計實驗基本上依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驗證想法🦹,這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們的自我創造能力🆎,有助於學生科研素養的提高。同時🙀,這也讓課堂更生動更有活力4️⃣,鄭佳佳同學談起自主綜合實驗,頗有一番心得🧙🏻♀️:“自己查閱資料、設計實驗,解決實際生活問題,非常有趣,能夠學以致用!”
“每個同學在設計實驗的思路或者細節上都各有特色🧑🏼🪪,這是一個很好的相互交流和學習的平臺⛹🏼♂️。”無論是PBL,還是自主性綜合實驗,實際上給老師和學生都提供了一個深入交流的平臺,老師和同學的交流從知識傳授走向科研細節的探討,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從日常生活走向了真理求索之路🌩。
教學相長🤹🏼,“作為教師的一員,在教學的過程中也得到了知識的更新及拓展。”王玲老師在談到這些教學改革時做了這樣的回答。PBL和自主性綜合實驗對老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劉學恩老師說🏌🏽♂️:“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要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學習的問題,還要考慮到學生廣泛查閱資料涉及範圍的廣度和深度👩🍳,才能從容應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並駕馭討論的方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得到了提高👲。”
追蹤科學前沿👆🏿:讓學生“睜眼看世界”
SARS,禽流感病毒,H1N1🌬,這些讓大眾望而生畏的名詞🦹🏻♀️,在《醫學微生物學》的課堂裏🤚🏻,卻往往是熱烈探討與研究的課題。
“SARS🪖、禽流感和H1N1流感的流行🏄🏼♂️,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魯鳳民老師談及傳染病此起彼伏的現象時憂心忡忡,“要讓我們的學生了解它們,並最終戰勝他們👩🏽🎤🚣🏼♂️。”
“我們對每年的諾貝爾獎中與本學科相關的內容都會進行介紹。”魯鳳民老師說☦️,讓學生及時了解醫學微生物學領域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發現,是這門課程的老師們定下的使命之一。為的是擴展學生的視野🤸♀️,使其對學科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並培養學生的醫學使命感。
課程負責人莊輝院士是國內肝炎病毒研究的權威,對肝炎病毒以及病毒性肝炎領域的研究現狀及進展了如指掌。每學期莊院士都會給同學及時的介紹肝病研究的最新進展🙎🏼♂️,“老教授治學嚴謹的態度至今記憶猶新👨❤️💋👨。在莊老師的講座上我們了解到了我國肝病的現狀,以及一些診療措施的優劣比較,以及我國肝炎防治中的仍然存在的問題✣。我們在短短時間內獲取大量前沿的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07級學生霍曉寧談起莊輝院士和他的肝病研究的講座👮🏻🧜🏿♂️,至今依然回味無窮🌵。
追蹤科學前沿還讓學生們開始認真思考現實的醫學問題🧖🏿♂️👨🦱,吳秉憲同學在談到一次前沿課題探討時說𓀕,“這些東西都不是書本上有的👨🏻🦯🍘,是老師在研究的過程中⚀,結合民情並結合自己的專業提出的高水平意見🥬,使我對專業醫學研究多了一番認識,並且開始嘗試理論結合實踐,激勵我去讀最先進的醫學論文,以及關心公共衛生議題✉️。”
走出去與請進來♣️:打造一支高水平的青年教師隊伍
雙語教學的逐步擴展,PBL問題導向型教學,自主設計綜合實驗等等一系列教學改革都涉及到一個核心的問題🫵🏽:一支有數量🏫👩🏽🚒、有質量的高水平教師隊伍🕴🏼。
在目前醫學微生物學的教師隊伍中👨🌾👎🏿,共有教師14人💼,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3人,11人有過國外工作、學習經歷,另外還有4位外籍客座教授。“教師隊伍的學緣結構也比較好,14人中只有2人的學歷教育是在本校完成的。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老、中🪑、青結合的梯度教師隊伍,應該說,目前的教師隊伍能夠較好的滿足雙語教學、PBL等教學工作的要求。”彭宜紅老師談到教師隊伍時自信的說👨🦲🌒。
同學們的反饋也印證了彭宜紅老師的自信👨🏻🚀,根據我們從醫學部教務處網上評價系統了解到的情況➞, 2006年以來,醫學微生物學授課老師的評教分數基本上都在90分以上。學生的評價彰顯老師的功力,高評價的背後是微生物學教研室針對教師隊伍而實施的“走出去”與“請進來”戰略。
“走出去”即教研室提供各種條件鼓勵青年教師到國外知名醫學院進修、培訓或訪問,讓青年教師走到醫學研究的最前沿,從而不僅提升了青年教師個人的專業修養🥩,也使得同學們從起步階段就有了醫學研究與醫學實踐的全球視野🤾。“這讓我們具有了全球視野🪧,知道美國同仁在在做什麽。”於娟同學這樣表述🧑🏼✈️。
走出去的同時,教研室還努力邀請國內外著名學者和專家來進行科研和教學交流👩🏽💻,並給醫學微生物學課程的學生們授課。廣受學生歡迎與愛戴的Malcolm McCrae教授就是 “請進來”的一位英國教授🏊🏼♂️,“Malcolm McCrae關於AIDS的講座💆🏽,通過課堂上的教學互動以及課後的交流,不僅使我們很好地掌握了HIV的病原學知識,而且著實地感受了國外基礎醫學教學模式、方法。”跟從外教學習受益匪淺的霍曉寧同學這樣告訴記者🔙。
“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采訪的最後,彭宜紅老師說:“最近H1N1的爆發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坦然中透著一股堅定的語氣,讓走在滿是口罩與流感藥水味的人群中的我們,多了一份淡定與信任👬🏼,我們期待著那一批批走過身旁的醫科學子們,在醫學微生物學課堂的熏陶之下,走向更廣闊更深遠的醫學世界🧑🏻✈️,在不遙遠的未來實踐他們醫者仁心的承諾與理想。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