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2016年11月5日下午,第十三屆北京論壇分論壇“生態安全與生態城市:國際經驗與中國實踐”最後一場在博雅國際酒店中華廳順利舉行。
本場分論壇邀請了來自哈佛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的教授,以及多位實操經驗豐富、擁有獨立設計所的建築設計師。
首先發表看法的是來自哥斯達黎加的Alvaro Rojas教授,他參與過聖馬力機場建設、聖何塞中心建設等著名工程的建造。Alvaro Rojas關註建築與當地環境的適應性,他表示,哥斯達黎加是一個多山的國家,處於熱帶,生物多樣性豐富,因此在這個國家進行建築設計的時候,會更加關註人工環境與生態建設,要因地製宜地設計房屋,建築應該和時間、地點以及當地氣候與景觀密切聯系在一起,要充分運用回收材料。比如,設計農村的一個建築時,可以盡量減少對土地的改動,提高天花板,改變窗戶的設計,讓這個房子更適用於戶外活動。而為貧困人口建造房屋的時候,則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保證自然采光,盡量不影響當地生態。他反對個人主義和後現代建築的裝飾傾向,認為建築方法的提出是為了面對解決現在無地性和缺乏國際方案的問題。
此外,他還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小技巧,可以用來降低建造費用、嚴格限製面積和成本,包括回收廢棄的牛奶盒子去做房子的屋頂,使用透風磚和透氣性比較好的混凝土等等。
第二位發言人是來自瑞士的設計師Philippe Rahm,他專攻心理學氣候變化。溫室效應使得建築師在設計的時候要更多地去考慮城市構成、能源問題以及氣候問題。控製氣候變暖不僅僅是設計的一個目標,而且還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途徑。Philippe Rahm向聽眾們介紹了他的幾個項目,包括如何充分利用街道兩旁的氣象因素、建築材料去調節氣候降低噪音,也包括在城市內部建設綠色公園時,他的團隊為了能夠為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提供一個綠色的生態環境,研究風向對人體舒適度的影響,設置人工噴泉降溫,采用了太陽能過濾裝置,並且用種樹的辦法去降低噪音、吸附汙染物,從而營造更加舒適的區域。
接下來,兼具建築師、規劃人員、官員等身份的Stephen Cairns主要向大家展示了如何使用數據去分析環境。
城市建造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有很多利益相關方,而學會如何挖掘使用數據是關鍵。城市化在亞洲和非洲蓬勃發展,但是在美國和歐洲早已進入後期階段,因此處於不同的國度也要有不同的思考方式。從聯合國的城市化表格、各大洲城市化發展、城市密度圖三個表格中可以看出,城市化不僅僅只關註城市,而是要進行全面的科技研究,根據數據去進行建築設計。比如如果要對一個地區進行規劃設計,建築師可以參考土壤的質量,如果土壤質量不太理想,那麽這裏便可以成為開發區。如果這裏的土地價值可能比較低,也沒有成形的聚集區,那麽該區域就可以規劃出相應的用途。一系列的開發模式,預先經過預算密度成本、環境成本,資金成本,這些細節讓設計師可以自主設計一個符合當地情況的土地用途。
此外,土人學社學術總監、賓夕法尼亞大學訪問學者Tom Verebes也分享了自己關於城市適應性與發展方面的見解。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信息技術系副主任Stephen Ervin以樹作比喻,向聽眾介紹了關於城市結構方面的問題。
Stephen Ervin表示,城市的結構像樹,但是其實並不是樹。樹是簡單化的一種建築方式,它並不會實現各種功能的融合,而是實現一種分離。城市相較於樹而言更加的復雜,它有重復有變異,是網狀結構的。但是城市跟樹同樣需要陽光與水,因此這就要求建築師要考慮生態系統方面的問題。雖然城市並不是樹,但是城市可以成為森林,這就是生態景觀城市主義,它既可以支持人類真正的需求,也可以同時具備一個城市的形態。樹也具有政治意義,比如習近平主席和奧巴馬總統就種過樹。“樹”是一個關於重新產生、成長、變革的理念,城市隨著變革而更新,就像一片古老的森林,有新的樹苗在長出。這正是他心目中城市的形態——有生命力而堅韌。
之後是研討環節,專業人士打破自己原有的主題局限,從城市定義、城鄉問題、實踐以及願景四個方面進行探討,Stephen Ervin表示自己主要進行抽象分析和研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又不斷會出現新的問題,而這就是設計者要去做的事情。Alvaro Rojas則認為建築師要有一個全局的觀念,因為很多因素並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的。Alvaro Rojas興趣在於找到現實的解決方案,而不是在設想一些不可持續的解決方案。Stephen Caims補充道,設計師會抓住問題的本質,去做出真正的引喻分析問題,他承認“樹”這個比喻非常優雅而不足夠切合實際。建築師設計的時候要考慮方方面面,比如政治、經濟、社會等各個因素,這實際上就推動他們去思考生態的一個極限。對他而言城市是有功能的,具有一些實際的作用,也有一些抽象的作用,是一個歷史的結果,也有文化。“樹”的比喻有一些局限,但是這樣一個生態學的引喻,可以讓大家了解生態學究竟在做一些什麽。最後Stephen Caims說道,把生態和城市進行聯系,那麽就需要想到平等的因素。這可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尤其是在經濟方面,因為當今世界貧富分化嚴重。
在最後的現場提問環節中,面對聽眾“生態設計如果不能抵消生產過程中產生的負效益,是否還可以稱之為生態效益”以及“如何建設‘海綿城市’”“如何協調水與生態城市建設之間的關系”等問題,專家們均從自己的專業領域角度進行了回答。
Philippe Rahm指出環境在變化,觀念也在變化,很有可能幾年之前認為環保的建築現在不一定綠色環保了,因此建築師需要改變思考方式,想想究竟什麽是生態,而不是說僅僅關註這個建築本身是否環保。之後Alvaro Rojas也根據自己工作室的一些經驗,提出會嘗試盡量使用當地一些材料,減少進口等具體解決措施。至於生態建設與水的問題,Stephen Ervin認為還是要從大處著眼,不僅僅是考慮水,還需要考慮交通以及其他生態系統。需要考慮到維護成本,而不只是建設項目的成本,要開展跨學科設計。
最後主持人、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作論壇總結,他感謝了各位嘉賓的到來以及關於各自設計理念的分享。他說道,關於如何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的諸如內澇等具體問題,還是要依靠監管,依靠政治人士,依靠公眾以及全社會的參與。論壇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結束。(文/新聞網學生記者 於子悅)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6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