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9 信息來源: 新聞中心
2016年11月4-6日,在第十三屆北京論壇的“世界文明中的巨型城市與區域協同發展”專場上,來自全球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決策者、規劃師、地理學家、分析師濟濟一堂,圍繞“巨型城市”這一趨勢性話題發表了國內外研究領域內的前沿動態與有力觀點。三天緊鑼密鼓的日程匯聚了29場主題報告,學者們為在場的聽眾介紹了紐約、芝加哥、倫敦、首爾、東京、聖保羅、雅加達等國際巨型城市區,也探討了國內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議題。各方思維的碰撞為世界上尤其是中國巨型城市的規劃、管理與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踐層面的豐富經驗。
巨型城市研究的前沿技術與理念
在城市物質空間快速擴張、城市活動和土地開發活動激增的現實背景下,不少學者從前沿技術角度分析了當前巨型城市研究方法的多樣性。來自香港大學葉嘉安教授介紹了高鐵技術、智能技術等新的因素對巨型城市區發展的影響。作為案例,他介紹了珠江三角洲在區域協同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並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解決方案。
意昂3体育城環學院的傅伯傑院士則以“城鎮化的環境效應及新型城鎮化”為題,報告了城鎮化進程對水資源、氣候和農業的影響,重點分析了中國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應當如何克服傳統城鎮化的弊端,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教授Mark Fox教授重點討論了關於智慧城市的話題。他認為要用數字化的基礎設施來支撐智慧城市的建設。在他看來,數字基礎設施必須要具備記憶、探測、反省、問責的特點。
來自意昂3体育官网的楊家文教授則基於密度考量和開發考量探討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投資。從密度層面而言,京津冀、珠三角這一類人口集聚區需要繼續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網絡;從開發角度而言,則需要機構間、政府間的協作以獲得充裕的資金支持。
一些新的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也被學者們強調。來自香港大學的林初昇教授提出了以“大型事件”為抓手,推動巨型城市的出現和經濟的發展。引人註目的城市主義和大型事件的發生促進了城市立桿見影的增長,重造了巨型城市,以及城市化的過程中要關註時空的變化。
巨型城市發展之中的政府角色
許多學者關註在巨型城市的建設與發展之中,政府、企業、社區應該各自扮演何種角色。加拿大多倫多市執行長Peter Wallace、多倫多大學校長Meric Gertler、意昂3体育官网教授楊開忠等6位專家學者圍繞“如何管理巨型城市”這一主題進行了對話。發達國家在建設國際化大都市和宜居城市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背後也存在貧富差距、交通和水資源等問題,據此亟需在城市的管理、運行和未來面臨的挑戰等議題上的突破。
美國林肯土地政策研究院主席George W. McCarthy展示了未來二十年城市化發展的框架和目標,展望了如何監測聯合國“新的城市議程”(the New Urban Agenda)的實施執行,指出這需要資金、法律、政策等全方面的支持。
來自曼徹斯特大學的Cecilia Wong教授以英國北方工業中心為例,介紹了在經濟衰退之後的傳統工業城市的發展現狀及問題,探討了“聚合”這一概念在英國規劃領域所發揮的作用,分享了其研究小組在北部工業中心一些地方推動的戰略規劃的有益嘗試,希望自下而上助力重新喚起老工業區的新生機。
Linda McCarthy教授關註多中心巨型城市區域的規劃與治理,她談到傳統的對於多中心城市的研究多停留在空間格局與關系,而她更關註其規劃和治方面的規模問題與功能協作問題。McCarthy教授認為,巨型城市區域開展緊密的協作非常迫切,自下而上的規劃手段也是促成次一級區域合作與發展的有效途徑。
國際巨型城市研究中的迫切問題
巨型城市的發展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老齡化、規模衰減等問題,業已成為國際巨型城市研究的重點。來自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的Geoffey Hewings教授,他以芝加哥2000—2050的經濟情況為例,對收入、年齡等狀況進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老齡化和巨型城市面臨的問題和挑戰。
來自澳洲的Darryl Charles Low Choy教授則以一個實際規劃案例探討了城市區域邊緣區的規劃問題。全球各國的巨型城市區域無一不面臨著通勤困境、環境製約、權責扯皮等一系列桎梏。應對城市周邊地區人口激增、遷居頻繁的實際,他提出了商業公園的戰略概念,力求以新的規劃視角解釋與提升人與環境的互動價值。
賓夕法尼亞大學教授、美國區域規劃協會主席 Robert D.Yaro從2004年開始參與美國2050年規劃項目,他對巨型城市發展中的社會公平問題極為關註,認為加強對產業工人的培訓、建設城際高速鐵路、增加對二三線城市的投資是未來巨型城市發展必須采取的政策措施。
來自多倫多大學的David Hulchanski教授通過深入分析和研究1970—2010年間的多倫多和芝加哥的稅收、收入、住房等問題,提出大城市區存在的不公平和社會空間分化問題,並指出要通過提供就業和住房分配等方法來促進社會區域結構的改革。
巴西伯南布哥州聯邦大學Marcos Costa Lima教授指出聖保羅面臨的復雜問題:全球化進程中巨型城市的發展、城市發展與政策實施的博弈、城市化的實際驅動力、城市核心區的變化帶來的挑戰。
國際巨型城市研究中的有益經驗
來自威斯敏斯特大學的Duncan Bowie教授分享了有關倫敦住房和規劃的問題。他指出倫敦房價的變化和綠化帶以及基礎交通設施的建設都應該被納入規劃的範圍內,認為倫敦的規劃應該考慮到整個區域的發展,住房應該滿足群眾的居住要求。
日本東京大學松原宏教授深度分析和梳理了東京都市區的內部結構及城市結構轉型、文化產業的地理集聚和產業組織,以及工業集聚的全球競爭力,認為東京未來應加強大都市區之間各產業之間的聯系。
韓國首爾市立大學崔瑾熙教授從問題——“首爾是創意城市嗎?”展開演講。研究發現首爾具備了後工業化城市的主要特征:經濟結構近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製造業占比大幅度下降;快速的去中心化使城市空間結構發生轉變,已經形成了多中心城市;創意產業新興並充滿活力。
來自加利福尼亞大學的Eric Sheppard教授以雅加達為例,分享了關於發展中國家巨型城市的大眾住房問題。他認為發展中國家應該重視基層改造活動,在整個城市推進網絡,使公眾更多的權利參與城市的政治活動。
來自於劍橋大學的金鷹教授則闡述了巨型城市區域的區位與出行選擇異質性。他以劍橋、新澤西等城市地區為例,用模型測度了居民的出行選擇(包括出行態度、出行目的等)與土地使用等相關因素的緊密的互動關系。結果揭示了整個倫敦各地區之間巨大的出行模式差異,挖掘出了非常明顯的行為模式,包括了不動產開發市場的非平衡響應、空間平衡行為等。
備受矚目的中國巨型城市區發展
作為一支獨特的國際力量,中國的巨型城市發展有其獨特性,既體現了區域化特征,也存在社會方面如戶口系統等的局限性。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仇保興博士從新城鎮建設的“三個裏程碑”入手,全面回顧了發達國家新城鎮建設的歷史,總結出巨型城市在人口疏散的方面的經驗和教訓,並在此基礎上對中國新城鎮的發展提出建議。
來自倫敦大學的吳縛龍教授以“巨型城市的興起——以京津冀為例”為題,提出京津冀的區域發展的主要任務是解決北京的環境問題。他認為區域治理要和技術協調相結合,並強調要通過更多的研究來指導區域城市的發展。
來自清華大學的顧朝林教授討論了有關京津冀巨型區空間重建的問題。他認為京津冀巨型區的重建問題是與我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和未來空間戰略想契合的。他認為目前京津冀巨型區的建設對中國的發展至關重要,但仍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繼續關註和解決。
來自中科院的樊傑教授的發言圍繞著中國巨型城市的擴張展開。他將中國巨型城市的擴張分為三個階段,指出中國巨型城市的擴張雖然對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但同時也對環境資源承載能力提出了挑戰。他認為發展方式的轉型已經刻不容緩。
意昂3体育官网的李國平教授以“基於首都功能定位的北京產業空間布局研究”為題,重點講述了北京的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的變化,通過對比北京和東京兩個城市,提出基於首都定位功能的北京要進一步擴大產業空間布局,加強公共管理職能,將北京打造為一個和諧宜居之都。
值得關註的是,國際學者對於中國巨型城市的發展投以熱切的目光。美國南加州大學Eric Heikkila教授講述了演變中的中國城市原型,並通過提取中國五年規劃中的關鍵詞,對城市樣本進行聚類分析,他認為經濟文化價值與歷史地理背景對城市身份和發展不容忽視。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Cindy Fan教授的研究解答了“為什麽農民工不要城市戶口?”的中國戶口之謎。通過調研解析不同要素對城市戶口與農業戶口的影響,Cindy Fan發現流動人口借助了戶籍改革的紅利,農業戶口與宅基地、土地、政府補貼密切相關,而城市戶口與優質教育醫療條件等相關。加拿大多倫多大學Enid Slack教授比較了北京、倫敦和多倫多的差異,指出大都市地區的影響不僅僅在行政區劃內,大都市地區的財政和治理起到了影響全局的關鍵作用,並列舉了五種不同的政府治理層級模式。(校報記者 馬昕琳 夏昕鳴 胡冬梅)
專題鏈接:2016北京論壇
編輯:白楊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