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0 信息來源: 城市與環境學院
編者按:“知行”是學科底色,“同行”是育人特色。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環境學院積極探索教學實踐與思政教育一體化機製,精心設計並開展“知行·同行”計劃,在學院特色的地理、環境、生態學科教學實習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主題教育活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同行同向,專業教師與學生同行同向。2018年暑假,學院派出14支“知行·同行”師生實踐團,赴黑龍江省、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山西省、陜西省、河北省、河南省、山東省、天津市、上海市、江蘇省、福建省12個省、市、自治區40余個地市開展專業調研,同時組織塞罕壩林場精神、精準扶貧調研、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黃河流域文明考察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愛國、勵誌、求真、力行”的要求,發揮專業優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貢獻青春力量。
2018年7月1日至7月9日,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環境學院野外生態學、植物土壤實習在河北省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內意昂3体育官网生態實驗站等多個生態監測站點順利進行。野外生態學、植物土壤實習是城市與環境學院暑期實踐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習團隊由唐誌堯副教授、朱彪研究員帶領,城市與環境學院生態學專業、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以及元培學院城環方向的共計20名本科生、研究生參與。
實習團隊在塞罕壩意昂3体育生態站外合影
本次實習實踐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對實習區域的總體認識和對野外生態現象的觀察與討論,提高學生對生態學問題與植物、土壤現象觀測調查的能力,激發學生對野外實地考察研究的興趣,學習塞罕壩林場精神。實習實踐的主要內容分為野外調查與塞罕壩精神學習兩個部分。
野外調查包括掌握野外生態學、植物土壤調查研究的基本工作方法。如在植物群落調查研究中,利用皮尺確定一定大小的樣方,在老師指導下辨認樣方內的植物種類,記錄各垂直結構組成包括喬木層、立木更新層、灌木層和草本層的不同性狀與特征數據。
唐誌堯指導學生描述植物群落
森林生態系統的喬木層調查,在老師的講解與示範之下,學生練習並掌握鉆取樹心、用激光測距儀測定樹高、用胸徑尺測量胸徑等基本測量儀器的使用。草本層的調查,學生學習並估算多度、蓋度等群落基本屬性,為進一步的科學問題研究采集豐富的數據。
本次實習的野外調查還包括對土壤的調查。學生在所選取植物群落樣方的附近區域,挖掘並修整出深度約為1m的土壤剖面,對土壤剖面進行觀察、拍照和描述,記錄層次深度、土層顏色、根系分布、土壤動物、石塊分布等特征數據。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利用環刀在土壤剖面的6個層次對土壤進行取樣,並送回實驗室對不同樣地的土壤進行定量實驗分析,通過測定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pH值、土壤無機碳等指標分析和發掘科學問題。
學生描述土壤剖面並打環刀取土樣
為了解生態學研究的前沿發展,同學們參觀了中科院植物所位於內蒙古多倫縣的恢復生態學試驗示範研究站。在生態站工作的老師向學生介紹了各種大型的氣候環境變化響應實驗,探究大氣CO2升高、全球變暖、氮沉降、降水變化等大尺度氣候變化對生態系統的影響,使同學們對當下生態學領域所關註的熱點問題具有了深入的了解。
參觀多倫生態站
7月2日,實習團隊參觀了塞罕壩機械林場展覽館。講解員向學生講述了數代塞罕壩人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無私奉獻、艱苦奮鬥,創造了沙地變綠洲的奇跡,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優美環境。在留下數十萬畝森林、世界最大的人工林場的同時,革命前輩們也留下傳承至今的塞罕壩精神——“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科學求實、開拓創新、愛崗敬業”。
參觀塞罕壩展覽館
通過本次野外生態學、植物土壤實習,近距離接觸大自然,同學們加深了對生態學、植物學、土壤學課程理論知識的理解,鍛煉了儀器使用、文獻閱讀等多項能力,對科學研究的過程也有了充分的體會。正值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同學們對於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格局具有了更深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專題鏈接:2018青春足跡
編輯:淩薇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