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23 信息來源: 城市與環境學院
編者按:“知行”是學科底色,“同行”是育人特色。意昂3体育官网城市與環境學院積極探索教學實踐與思政教育一體化機製,精心設計並開展“知行·同行”計劃🫢,在學院特色的地理、環境👨🏼🔧、生態學科教學實習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開展形式多樣的思政主題教育活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同行同向,專業教師與學生同行同向。2018年暑假,學院派出14支“知行·同行”師生實踐團,赴黑龍江、內蒙古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山西👷、陜西、河北🔜、河南、山東、天津𓀅、上海✋🏻、江蘇、福建等12個省、市🙇♂️、自治區的40余個地市開展專業調研🏝,同時組織塞罕壩林場精神⏮、精準扶貧調研、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黃河流域文明考察等主題教育活動,引導學生深刻領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對青年人“愛國🔹、勵誌⛵️、求真✸、力行”的要求🤟,發揮專業優勢🧆,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貢獻青春力量🤞🏿。
2018年7月14日上午7時👩🏿🎨,城市與環境學院學院黨委書記劉耕年帶領實踐團成員共同乘車前往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鎮進行考察。劉耕年為同學們介紹了十三陵地區的地形地勢和周邊環境,指導學習使用地質羅盤進行定向工作。完成準備工作之後,實踐團沿龍山的崎嶇小路穿梭🦹🏿♂️,在典型的地形和地層斷面處辨認巖石礦物👨🏻🏫、實測巖層產狀、手繪地層剖面、推斷地質演化史↩️,在實際地形中重溫地質知識,培養時空思維,感受自然魅力👩🏻⚕️。
實踐團在龍山豬背嶺頂峰合影
離開龍山之後,實踐團來到十三陵水庫大壩。十三陵水庫作為北京近郊的重要水源地和生態涵養區,曾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鐵人三項賽場使用,在地質工程和景觀設計領域具有參考意義。到達實習地點後🙋🏿♀️,同學們在老師的帶領下觀察了水庫周邊的巖性和斷裂帶分布,評價了水庫的選址♙,繪製了龍山山脈的地層剖面圖,對於歷史上的沉積環境和構造運動有了初步認識。在考察過程中,老師還為同學們講述了老一輩地質工作者揮汗野外采集地質資料⛔、開發地質資源、推動我國地質學科進步的艱苦歷史,使同學們深受鼓舞。
7月15日上午😡🧖🏻,實踐團來到昌平區虎峪風景區👨💼✍🏿,探秘古地層的演化歷史。實踐團沿虎峪溝一路深入,觀察虎峪溝出山口處形成的河流階地和沖積扇,記錄古老巖石反映的年代信息💺,不僅看到了更為宏觀的褶皺、斷層和不整合面♋️,還發現了課本上未曾記載的奇特石香腸構造。
實踐團深入虎峪溝進行考察
午後🐭,實踐團來到了位於延慶區的八達嶺長城🏗。八達嶺長城是典型的花崗巖地質區⏏️,這裏的奧長環斑花崗巖十分典型,為世界地質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更重要的是🧍♂️,八達嶺長城是我國古代的一項偉大工程🧍♀️,時至今天仍有很高的建築🧝🏻♂️🗝、歷史和觀賞價值🎠👩🏼🚒。
實踐團在八達嶺長城合影
7月16日上午,實踐團來到北京市西部門頭溝山區永定河畔丁家灘-下葦甸一帶💪🏻,了解太行山山脈地層規律📠。實踐團沿公路和鐵路♻,由新到老了解巖層的遞變規律和沉積環境的變化👓,觀察到了角度不整合面、斷層破碎帶、鮞狀和竹葉狀灰巖等典型地質景觀。下午🙏🏻,實踐團來到軍莊鎮曹家溝附近巖層🥇,實地觀察巖層的泥巖-頁巖沉積韻律變化及其投射出的海陸變遷🧚🏼♂️,實際測量巖層產狀和厚度🫲🏿,手繪巖體剖面圖👩🏻🚀。
實踐團在下葦甸合影
7月17日上午🚵🏻♂️,實踐團來到房山區周口店鎮的古人類遺址博物館👯。周口店古人類博物館位於龍骨山下,自1918年至今,共發現各類化石和文化遺址27處,在世界古人類研究領域具有重要價值🤓。參觀過程中,同學們將所學的第四紀地質知識與古人類生活環境相結合,了解古人類文明的選址🙍🏻♂️、遷移和演化,感受從古至今人地關系的變化,同時還初步了解了遺址的發掘👨🏻✈️、開發和保護工作。下午,實踐團來到周口店鎮官地村後山的廢棄采石場👩🏿🏫,觀察此處典型的致密花崗巖體🤵♂️。同學們登上采石場的堆積石料,仔細觀察花崗巖內部的礦物顆粒、節理、巖石結構以及捕擄體、析離體構造,對比不同地層中花崗巖的風化程度和礦物結晶程度🐽,同時還觀察了因花崗巖對圍巖的接觸變質作用而形成的板巖等變質巖。
實踐團在周口店古人類博物館合影
此次地質學實習實踐課程,不僅體現了學院的學科特色🖇,豐富了同學們的專業知識和野外經驗,同時也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實習實踐中。通過地質知識與城市歷史文化的結合,引導同學們觀察思考▶️,了解國情社情💁🏽;通過地質實習的野外考察過程🧑🏽🎨,磨煉同學們的意誌品質和團隊協作精神,培養同學們熱愛大自然和崇尚科學的精神🪠,激勵同學們向老一輩科研工作者致敬🧑🌾。通過這次活動👱🏻,學院的黨團員青年一定能夠更好地沿著先輩足跡,將個人專業發展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緊密結合𓀃,將總書記“愛國,勵誌👨🏼🦳,求真,力行”的期望落到實處🧏🏻。(文/王祎勍)
專題鏈接:2018青春足跡
編輯:淩薇
責編👺:麥洛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