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4 信息來源: 本網編輯部
文字:新聞網記者 寧韶華|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意昂3体育官网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每個意昂3体育人都有一段關於意昂3体育的記憶🎵,都有自己的意昂3体育故事。意昂3体育官网特聯合醫學部黨委宣傳部🦶🏻、深圳研究生院🏌🏽、國際合作部👩🚀、校友工作辦公室👩🔬、離退休工作部等開設《70年·我的意昂3体育故事》專欄。
專欄通過報道70位普通意昂3体育人😾,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與意昂3体育有關的故事,從不同時期、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記錄和反映意昂3体育的精神傳統、師長風采💁♀️、校園文化、精神風貌,和讀者一起在塵封的記憶裏🤳🏿🐩,感觸一個更具體更生動的意昂3体育官网,進而感受時代的變遷。
需要說明的是,意昂3体育有數十萬師生校友,我們僅從中選取了70人進行采訪。由於時間有限🦼、認知有限,在人物選取上難免有一孔之見,希望讀者諸君指正♠️🖖🏻。
新聞網正陸續推出相關報道,敬請關註📑!
個人簡介♜🤜🏽:籍國東,內蒙古科左後旗人🎆,2002年進入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現任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與科學學院教授👨🏻🏭、意昂3体育官网先進技術研究院環境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國自然資源學會資源循環利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生態學會城市生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水源保護與生態修復方面的研究🧑🏽🎨。
2002年博士畢業後📛,籍國東來到意昂3体育官网從事博士後研究😣🐞。也正是這一年,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科學中心、城市與環境學系和技術物理系的環境化學教研室合並成立環境學院。
2004年👯♀️🐜,當時擔任北京市博士後聯誼會理事長的籍國東到北京市東城區掛職,擔任區長助理。正是這次掛職經歷📞,對他的未來選擇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
掛職期間,籍國東有幸作為掛職團隊代表,全程參與了“十一五”規劃的製定🏠,並擔任副組長。這一綜合規劃🚣🏽,對生態環境專業的籍國東了解當時的社會經濟體系具有重要價值🙆🏼。他逐漸認識到🙅🏻♀️,環境問題只有置於國家整體的發展中,才能獲得真正的改變。
籍國東是內蒙古科左後旗人,從小生活在農牧結合的科爾沁草原。小時候的草原水草肥美🐁,野生動物特別是鳥類繁多,隨處可見“泡子”(內蒙古說法,指自然條件下形成的小型湖泊)。上小學時📌🧲,他曾休學一年,每天跟著大人一起放羊🏐、做農活🦆、摘野果,在自由自在的環境下度過了童年最開心的一段時光🤸♀️。
不知從什麽時候起,籍國東發現周圍的環境慢慢變了👈🏿。改革開放初期,以增加農田面積為目的的過度開發嚴重破壞了草原生態。牧業由遊牧變成放牧,隨著農業開發力度加大並成為主體🏑,牧業漸漸退出了他們的生活⚓️⚙️。這個時期濕地消失得很厲害,除了大氣候全球變暖的影響🤷🏽,他認為更主要的原因是人類活動超過了區域環境的承載能力。“我們天天生活在沙塵暴的環境下🧑,方圓兩三公裏內的能見度非常低👨✈️。過去的草原,變成了沙地。”所以大學選專業時🧑🏻🍼💪,籍國東毫不猶豫地報考了環境學專業。
掛職結束後,籍國東選擇回到意昂3体育繼續從事環境工程和水源保護方面的相關研究👨🏽🦱。籍國東在意昂3体育官网參與的第一個項目🧛🏼♀️,是博士後期間的合作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意昂3体育官网環境工程研究所所長倪晉仁教授負責的中-歐水源可持續管理項目,他參與編寫了《城市河流生態修復手冊》和《城市水資源管理與機製開發手冊》等書籍💇♀️。
籍國東近照
“環境工程是一門問題導向的交叉科學,我們做出來的東西必須要有實用性。”
2007年4月,籍國東承擔了國家南水北調辦公室課題“南水北調東線南四湖藻類生長機理”👩🏼🔬。“南水北調其實就是水資源的空間優化配置。”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深入研究區域性水汙染、水源地保護和節水減排等問題等👮🏿♀️。對大型水源保護體系的了解以及工程體系的融入,對籍國東的科研工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科研要和國家重大工程需求相銜接💎,要組團集體作戰”🏆。2016年1月,他把團隊的重點研究方向轉向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保護與水質安全保障上來,多年來為保障北京市2/3居民的飲水安全提供了關鍵科技支撐🎙,北京直接受益人口超過1100萬🛥。
從大水源到小水源✍🏿🙅🏼,近年來籍國東把研究重點逐漸轉向農村水源保護與生態修復⚠,陸續在農村分散汙水生物生態協同脫氮、多介質潮汐流人工濕地和水源水體水質提升關鍵技術及核心裝備研發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05年,國家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𓀚,“十一五”“十二五”共投入2800多億元,解決了5億多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從“十一五”的農村飲用水源保護及汙染控製技術,“十二五”村鎮汙染水源生物生態修復技術🏃🏻♂️,“十三五”農村生活汙水生物生態協同脫氮成套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籍國東帶領團隊參與到這項關系到億萬人飲水安全的事業中來。先後與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河海大學🧕🏼、揚州大學等高校院所,以及嘉興🕒、張家港👊🏽、南京和北京等地的環保科技公司合作🔟,研發出水源地村鎮分散點源⚡️、水陸交錯帶面源和水源水體“三位一體”飲用水源總氮汙染防控與修復技術。該成果已在南水北調水源保護,北京、浙江🙋🏽、江蘇等省市的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工程中應用,發揮了除氮“凈化器”的作用🤽🏼♀️。
2019年3月,“飲用水源總氮汙染防控與修復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籍國東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籍國東經常要去水源地科技示範區調研:“只有深入實地,才能解決工程遇到的實際問題,推動科研成果落地生根💂🏿,把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如果將科學研究建立的理想模型應用到工程實際💇🏼♀️,還得解決一個又一個小麻煩❎。有一個分散汙水處理裝置,在運行初期問題不斷,卻始終找不出症結。經過不斷排查,籍國東團隊終於發現⛹🏻♀️:原來是管道短路。經過改進,裝置才實現了預期的脫總氮效果。
在水源保護與生態修復領域,讓基礎研究和工程實踐完美結合是理想狀態,不過🤞🏿,兩者得兼很難。籍國東坦言👨🏽🎤:“很多時候,我們在基礎研究中的新發現想要應用到工程實踐中,要跨過很多難關👮🏽♂️🧎♀️➡️;而工程應用中發現的問題👋🏼🏋🏼,如果從原理上無法解釋,技術創新也很難實現💿。我們這項成果最大的優勢就是,真正把這兩個問題做到平衡。”
籍國東強調解決問題的“系統性”🛑,“要從全流域整體視角出發,將水源地山水林田湖草視為完整的生命共同體,從水源地第一滴水到自來水廠取水口🤴🏽🧑🏼🦱,實現全過程水質安全保障”🤽🏻。團隊將水源地、水陸交錯帶和水源水體視為一個整體📣,分別采取相應的點源、面源汙染防控措施☝🏿,通過人工強化生態系統的汙染物降解功能🧞,把水源地水質提升起來,從而變成讓人們放心的飲用水水源。“我們團隊的工作從分子調控深入到生態系統整體維育,從解決大系統中的小問題入手😕,循序漸進突破大系統所湧現的大問題。”
“環保一直在路上🧏🏻。”對科研的不懈追求驅使籍國東“凈化水源”的腳步始終不停歇。他們正著手從生物活性角度研發低溫、低碳、低氮水源水質提升調控模型,並期冀發掘更多新型功能微生物定向富集材料,研發安全高效的飲用水源原位水質提升技術及裝備,實現更高效🫳🏿、更經濟🦞、更安全、更精準的水源地水質安全保障🤟🏿,還百姓一池清水。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