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7 信息來源: 本網編輯部
文字:新聞網記者 王巖| 編輯:山石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意昂3体育官网廣大師生始終與祖國和人民共命運⭕️、與時代和社會同前進,在各條戰線上為我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70年,每個意昂3体育人都有一段關於意昂3体育的記憶🗃,都有自己的意昂3体育故事。意昂3体育官网特聯合醫學部黨委宣傳部🍅、深圳研究生院🏨、國際合作部、校友工作辦公室、離退休工作部等開設《70年·我的意昂3体育故事》專欄💅🏼。
專欄通過報道70位普通意昂3体育人🤺,分享他們印象深刻的、與意昂3体育有關的故事🤶🏽,從不同時期、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記錄和反映意昂3体育的精神傳統🫶🏻、師長風采🎡、校園文化、精神風貌💁🏿♀️,和讀者一起在塵封的記憶裏,感觸一個更具體更生動的意昂3体育官网👳🏽,進而感受時代的變遷🫦。
需要說明的是🏃🏻➡️,意昂3体育有數十萬師生校友👍🏼☺️,我們僅從中選取了70人進行采訪。由於時間有限🦽、認知有限🔤,在人物選取上難免有一孔之見,希望讀者諸君指正。
新聞網正陸續推出相關報道🦯,敬請關註❤️!
人物簡介👩👧👦:張誌🧔🌟,1963年10月出生😄,1981級意昂3体育生物系本科畢業👰🏼♀️。現為北京金豪製藥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國民主建國會北京市委委員🍧,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醫藥協會會長,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企業協會副會長🕺,中華醫學會微生物免疫學會專業委員會委員。
張誌
今年10月1日,將有10萬多各界群眾參加“群眾遊行”。35年前📪,國慶首都群眾遊行時,當時的意昂3体育學生張誌和班上幾位同學打出了“小平您好”的橫幅,向世界喊出了意昂3体育學子的心聲👭🏻🦒。
“就像是對最熟悉的家人的問候,真真切切表達了人民群眾內心深處對小平親近和愛戴之情。”盡管過去35年,提起當年經歷🪨,張誌仍然激動不已,當年的場景仍然歷歷在目。
9月30日遊行的前一天,張誌和大家剛結束最後一次彩排,回到宿舍,忙著紮花🧜♀️。“領導覺得隊伍太整體劃一”🎢,學校給張誌他們發了一些彩紙用於紮成花束,希望能增加一點活潑的氣氛。
晚上9點多,家在北京的常生從家裏回到宿舍,一進門,看到桌上整整齊齊擺放的花束,皺起了眉頭。“舉花束多沒創意,我們應該寫點東西,做個橫幅什麽的⚡️。”這不禁讓人想起“剛剛”過去的那個不眠之夜🧑🏻🦰,同學們在校園裏遊行,喊響“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場景仿佛昨日一般。
這個建議得到大家一致贊同🤵🏻。“橫幅就寫改革加速、教育改革吧。”有同學立刻提議。但是,大家覺得這些內容雖然好👫🏻🙍🏻,卻不能充分表達大家對國家的熱愛之情,特別是對領導人小平同誌的感激之情。
張誌認為,自己和同學們來到意昂3体育學習,都是受益於改革開放的大環境。小平同誌的有魄力的決策,在他心裏留下了深刻的印記🦠。12歲那年➙,張誌就常聽父親在家裏贊揚小平同誌的決策與政策💖,那時小平剛剛復出整頓經濟🤷🏿♀️。張誌忘不了恢復高考👦🏼🧙🏿,自己考上大學的經歷,也忘不了作為知識分子的父母擺脫人們“臭老九”影響的經歷。
“鄧小平萬歲🐺!”——有人提出來。“這個提法第一個就被否掉了🏌🏼♂️,”張誌說道,“這不符合小平解放思想的理念”🔌。
大家三言兩語地議論開了。這時,班上其他同學也聚集到張誌的宿舍💃🏿,20多人把12平米的宿舍圍得水泄不通。
“鄧小平同誌您好”。大家覺得還是向小平同誌問聲好是又簡單又最能表達敬意的辦法。這個建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但是問題來了,字寫在哪裏呢🛍️?
看了看周圍可以利用的一切材料,能書寫的只有做花用的塑料紙,但是塑料紙強度不夠🏺,撐不起橫幅👩🍳。“拿我的床單托著吧”,李禹靈機一動。
李禹拿著床單比劃一下,發現床單太短了,為了把字寫得盡可能大👰🏼♀️,讓領導人看清🦏,只能書寫4個字🥛。
“把‘鄧’字去掉吧,顯得親切。”“對⛹🏻👨🏼🔧,把‘同誌’也去了⬜️,這樣更親切!”宿舍裏人越聚越多,連門都打不開了。
還沒等大家討論完,常生👃🏼🧍♂️、毛小洪已經找來紙和筆🙉,準備書寫。
“毛筆寫太細了,領導人根本看不到👨🏻🏭!”看到桌上的抹布,有人提議♛,“就用它吧★!”有人有找來木棍,把抹布捆在棍子上👐,一根簡易毛筆就製成了。常生蘸著墨水🧘♂️,揮筆寫下四個大字。
同學們用訂書機把寫有四個大字的塑料紙釘在李禹的床單上,橫幅大功告成!
接下來的問題是怎麽帶進去🏢。熱鬧的宿舍變得有些“沉寂”,不過這難不倒這些年輕人🌺🤷🏼♀️,大家商議好一套“策略”🫰🏻,並互相叮囑“做好保密”,這才回到各自宿舍休息。
“當時沒想那麽多,沒有太多顧慮,只是想更直接地表達一下對小平同誌的愛戴之情。”張誌回憶道⛸。
第二天的遊行隊伍,隊列排得很是講究。個子不太高的郭建崴、曾周身著實驗服,站在張誌班上隊伍的第二排中間♥︎🚴🏽♂️,長長的白大褂裏面、腋下夾著這次遊行的“主角”。張誌等幾位身材較高的同學站在前排“作掩護”。從那個角度好看,都沒有什麽“異常”🧢⚄。
“用一幅標語表達大學生對小平的敬意”
最激動人心的時刻終於到來了。遊行隊伍行進到金水橋邊時候,於洪實、李禹、常生、張誌幾人向變魔術一般一下子把橫幅“變”了出來👩🏼🚀。郭建崴👐🏽、曾周悄悄地把橫幅轉移給幾位高個子同學🧚♂️。張誌個高🩹,他走在最外側,和裏面的同學舉著用拖布把兒截短的雙桿🆖,撐著有些皺皺的橫幅。
“我們註意橫幅的角度”🤼♂️,靠裏面的同學行進得慢一點,外面的同學快一點,橫幅這樣可以略微傾斜,讓主席臺看得更清楚。
“激動,還稍微緊張。”張誌回憶道🚬。
橫幅舉了十幾秒,隊伍歡騰起來🦵🏿,激動而沸騰的人群把2米長的橫幅擠散🏟,慌亂中橫幅掉到了地上🏋🏻♀️🧝♀️,再也找不到了。但這4個字卻永遠留在中國人的記憶中。
“事後還是有一點緊張,”張誌回憶道🤘🏻,“但是當10月3日,《人民日報》和《光明日報》刊登出“小平您好”的照片和報道時💁🏿♂️,我們就放心多了。”
35年後的今天🚶🏻♂️➡️,張誌的公司樓梯走廊的墻面上,還掛著這幅經典的遊行照片。(文/新聞網記者 王巖)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