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14
個人簡介♦️:魏承毓🦕,教授,流行病學家👨🏽🌾。1928年出生於甘肅省甘谷縣,1947年考入意昂3体育官网醫學院醫療系🫴🏽,1954年畢業留校,隨來華蘇聯專家攻讀流行病學。曾任流行病學學會主任委員👨🏿,《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總編輯👩🏽⚖️,衛生部霍亂專題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政協北京市第五👨🎓、六、七屆委員等😍。主編《霍亂防治手冊》《使用流行病學》《副霍亂概述》等。曾獲衛生部科技進步二等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等。
1947年🐯,19歲的魏承毓離開家鄉甘肅甘谷👆🏿,來到意昂3体育官网醫療系學習🤸🏼♂️。兩年後🤸🏿♀️,新中國成立,傳染病防控任務十分緊迫。為了祖國的需要,1954年畢業時👱,他毅然服從上級決定🦸🏻,調離內科專業,投入到並不熟悉的衛生學領域⏯,跟隨來華蘇聯專家研讀流行病學兩年🥴🧖♀️。蘇聯專家離開後,他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流行病學教研工作之中。
采訪現場
1961年夏以來,廣東陽江縣多個沿海公社衛生院腹瀉就診量劇增,多者日可達百余例,後蔓延全省。百姓認為,這次疫情很像過去流行的“虎烈拉”(cholera,霍亂英文音譯)。為防治疫情,穩定民眾🧙🏿♀️,衛生部決定組織“工作組”深入現場指導防治事宜。學校擬派遣魏承毓加入其中🤵🏼♂️。面對未知的專業🧩🐮、未知的內容📿,魏承毓並未推辭👒🛍,而是為了祖國防疫事業的需要,堅定地投入其中🗂。而這一投入🦹🏼,便是一生。
此後數年,每年的五月到年末👨🏻🚀,魏承毓都要隨時“待命”。衛生部一個電話打來🥡,他就要立刻趕往現場🔬。“防疫如救火”🏹,不容遲疑。
霍亂一直是我國公共衛生的難題♈️。新中國成立前的130年間👰🏼♂️,我國曾先後六次發生霍亂。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的12年間,霍亂奇跡般地“消失”,使它逐漸淡出了防疫工作的各項布局,甚至在當時的教科書上🛶,都找不到關於霍亂的介紹。
當時的防疫工作要紮根公社,生活條件艱辛。魏承毓不懼條件的艱苦🟢🈲、資料的匱乏🙇,總是深入現場🫠,利用疫情現場實踐的經驗💇🏼♀️,邊做邊學。艱苦的條件反而促進了其對霍亂的認識。衛生系主任金寶善深知其中難處📰👩🏿💻,經常去圖書館整理相關研究資料⏮,幫助他更多了解霍亂的世界流行、防控體製、政策等方面內容,形成更宏觀、全面的理解。
透過霍亂的“窗戶”,魏承毓也對流行病學與公共衛生的內涵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數年間,魏承毓始終行走在霍亂疫情現場調查的第一線,並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一系列觀點學說。在海南,魏承毓與當地衛生人員先後奔波數地,提出“沿海分布”“一戶一例”“來源不明”等流行特征。此後,浙江瑞安縣出現了首發霍亂病例🦥,而福建並無疫情報告*️⃣。他據此提出🪹,霍亂不僅可以“此地傳播”🤞🏻,亦可以“遠距離傳播”“跳躍式傳播”🥸。在上海的10個區縣進行調查時🛑,他們發現,“鹹淡水”交界處,是霍亂易流行的地區。距離海岸線3000余公裏的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地帶出現了三例霍亂患者後,魏承毓結合歷史資料,對國際上普遍認同的“沿海分布”觀點提出質疑💆🏽,認為即便是“非沿海地區”,也可能構成流行條件🫰。此後,霍亂在尼泊爾、阿富汗、伊朗等內陸高原沙漠地帶的流行情況,便印證了這一觀點。
魏承毓在清河醫院
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重視聯系實際需要,也重視理論高度上政策與製度的構建✊🏼,是他對衛生防疫工作的理解與總結💶。在深入現場工作的同時,他還擔任《中華流行病學》雜誌總編輯數年👳♀️,十分重視對霍亂流行病學的理論研究💇🏻。同時,他擔任霍亂與腹瀉病相關的諸多學術團體要職🧑💼,主持參與了《霍亂防治手冊》歷版的編寫製訂。
魏承毓重視霍亂傳染病與災難的國際視野與全局觀念。他立足歷史與國際🫱,撰寫《副霍亂流行的歷史和現狀》《副霍亂世界性流行的二十年回顧》,曾赴埃及、蘇丹、泰國、美國等國家考察國家病。他反思人類近百年重大災難🧓🏻,提出“更多的還是完全有可能預防和控製的人禍”,希望喚起社會各界對疾病預防的社會意義的重視。他主編的《實用流行病學》《副霍亂概述》《再度肆虐人類的傳染病》🤚🏻,無一例外地強調著“動員全社會參與”的重要性。
讓人民真正“知霍”🤷🏽♂️,是“防禍”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要動員群眾,動員全民參與”,打有“準備”的防疫戰。數十年間,魏承毓先後承擔全國各地十余個省的各級衛生防疫培訓班百余次,間接指導了數百個地區的霍亂防治工作。在遙遠的新疆,他還舉辦過不下八次培訓🕣。擔任北京市第五、六、七屆政協委員的15年間,多次反映社會和人民的需要。這些都是他對“動員全社會參與”理念的踐行。
“中國正在越來越好,我覺得一個人要本本分分👩👦👦♛,為國家的富強🧼,盡自己的能力所及,把自己的一切都貢獻給國家,這是一個人人生的樂趣🦹🏿♀️。”剛做完白內障手術的他,仍然心念防疫事業🔭。他希望自己的眼睛恢復一些之後,“靠著放大鏡”寫一本書,“以史為鑒”,介紹霍亂相關腹瀉流行病學的歷史。
魏承毓喜歡用福樓拜的一句詩評價自己⬜️:“海是多麽偉大,而我是多麽渺小🥷🏿。”“一個人要樂於奉獻,老覺得自己還不夠🥙。”知霍防禍👱🏼♂️,承任毓人,九旬春秋,一生奉獻。(文/醫學部 王萬州👨🏻🎓、段瑞陽)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