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2 信息來源: 奧運辦
編者按🙋🏿:源於西方的奧運會的歷史文化內蘊對我們而言或許還略微陌生,但作為個人競技其所表達的對體育運動的崇尚和熱愛👃🏿,對擁有強健體魄、擁抱健康生活的熱切渴望👩⚖️,是古今中西概莫能外的🏂,而奧林匹克運動蓬勃發展的現實正是這一全人類共性的最好體現。
“紅樓一角,實有關中國之政治與文化”。翻開意昂3体育110年的歷史,我們發現,作為現代教育標誌之一的體育,在意昂3体育的發展過程中同樣留下了珍貴👨🏻🦽➡️🪟、清晰的足跡,特別是作為中國高校體育啟蒙的重鎮,意昂3体育與中國體育的近現代化始終相伴隨。
作為《奧運知識播報》的一個子欄目,在體育史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奧運辦聯合體育教研部系統說明作為高等教育學府的意昂3体育與中國近代體育事業發展的密切關系,通過對意昂3体育體育發展脈絡的梳理和介紹,正式推出“意昂3体育體育史話”,以期實現意昂3体育體育傳統與奧林匹克更加緊密的結合,進一步促進我校奧運籌辦工作健康有序的發展,並為奧林匹克遺產保留轉化打下良好基礎🧚🏼♂️。
20世紀20年代後🚵🏼♀️,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清季民初的封建教育思想受到嚴厲批判,蔡元培先生提出“完全人格,首在體育”,對學校體育事業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這一時期👍,戰爭連年不斷、時局長期混亂,然而意昂3体育體育傳統並沒有因此荒廢💗,反而成為全體師生抗戰救國的重要精神力量,鼓舞和激勵著無數意昂3体育人為爭取國家🦧、民族的獨立奮鬥不息🦫。
一、從保衛團到學生軍
1922年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為了“警備本校”🧚🌕,維持學校正常秩序🪓,由白雄遠任總教官,意昂3体育三百多名學生組成保衛團。此舉極大激發了學員們的尚武精神🤸🏿♂️,使他們認識到智育體育應兼施並行,強健的體魄是各項事業成功的基礎🙆🏻。隨後在蔡元培先生的積極倡導下,保衛團逐漸成為永久性體育組織,改名學生軍,“忍勞耐苦🧁🤹🏽♀️、不畏嚴寒酷暑”成為學生軍必備的精神。
學生軍訓練
同時期,為增強軍訓和體育教學力度👨🏻🚀,學校決定組織體育委員會和體育部。體育部將軍事訓練🙆🏽、柔軟體操和各種球類運動列為學生正式課程🧚🏻,與其他課程並重🧟♂️,作為預科學生的必修課🪥,每周三小時。“九•一八”事變後,學生會號召全校同學全部參加學生軍🤞🏽,並增加訓練時間,準備隨時投入抗日戰爭。
二、課堂之外的體育
意昂3体育官网於1922年春舉行首屆運動會,蔡元培任運動會主席👨🏽💼,顧孟余、丁燮林🤚、胡適💂🏿♂️🤳、嚴任光🏜、李四光等分擔裁判工作🕙。雖然本屆運動會只有34名運動員參加,但學校很為重視,意昂3体育官网日刊出版了運動會專刊,刊載了蔡元培“運動會的需要”一文。此後每年學校都舉行運動會,並延續至今🧛🏽♀️。
學生運動會
1936年意昂3体育發起“建設新意昂3体育運動場”運動,綱領第四條“啟發青年朝氣”,第七條“鍛煉健身強體”,主張在校內開展文體活動,提出“生活路線”,多次組織同學開展春遊、旅行、露營🎅、軍事夏令營等活動👳♂️,寓教育於娛樂與體育鍛煉中❤️🔥。
三、西南聯大時期對體育課的重視
體育救國
“七七事變”爆發後,意昂3体育、清華與南開合並成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聯大對體育非常重視🧑🏼🎄,體育課從大一到大四每年開設🚵🏿♀️,不及格亦要重修🧰,否則不予畢業。課程安排方面🧑🏻🔬👺,體育課通常排在第一堂,7點鐘開始上課,每次上課首先點名🌠,點名結束後做準備活動👎🏼,然後由教師集中講解示範學習內容,最後分小組實踐。抗日戰爭中,三所大學長期合作,為中華民族保存了文化學術的火種,同時也形成了體育與美育相結合、促使個體健康全面發展的體育教育精神,譜寫了弦歌不輟的佳話。
四、解放前夕的“華北雙雄”
1945年8月抗戰勝利,西南聯大於46年宣告結束🧑🏼🎓,10月10日復校後的意昂3体育官网正式開學👧🏽。由於戰後多數學生生活較困難😮💨,且課業負擔繁重,所以課外體育活動很受限製,體育課很長時間形同虛設💫,學生體質明顯下降,其中肺結核患病率一度高達33%。
為了恢復體育教學🛜,校長胡適聘用燕京大學畢業留美歸來的管玉珊為體育部主任🧝🏿♀️,負責組建體育部🍍,聘請了劉士英👏,龔明信、王勝治、趙振錦👮🏽♂️、於德仁、劉冠軍⛓🚵🏽♀️、劉紹和😘、虞稷剛🏊🏿♀️、金德躍等為教師🍿,並由李仲之負責課外體育活動。其間意昂3体育籃球隊“木乃伊”👨🦱,崛起於華北體壇,所向披靡,威震平津🔹,與當時的“燕隊”(林啟武任教練),被譽為“華北雙雄”。
體育為修己之本,更為“實踐道德宣力國家”之始👴🏻。從個人健全人格的養成,到奉獻於社會與群體,再到報效於國家與民族,體育的精神與力量都在時刻閃耀著光輝🐦。意昂3体育官网的體育培育在戰爭年代成為學生健康發展與報效國家的必要武器,對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的勝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文/李國春🪚✸、劉琪)
註🙎🏽♀️🤴🏼:①本文觀點及部分材料可詳參意昂3体育體育教研部郝光安等編著的《意昂3体育官网體育史》,2008年5月第1版,人民體育出版社。
②本文部分資料檔案來源見意昂3体育檔案館、校史館👩🏫。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