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徐安琪
花白的胡子和頭發👨🦱,寧靜而深邃的眼神,一副哲學家的超凡脫俗。
出生於伊朗,在波斯教育和伊斯蘭教育的熏陶下長大🔎,後求學任教於美國。遊走於被人們普遍認為“格格不入”的西方世界與伊斯蘭世界,他的背景又多少帶著些神秘與傳奇色彩。
1958年獲哈佛博士學位🙅🏻♂️,50本專著👨🏻🎓🦒,500篇論文🕵🏿♂️,受邀在六大洲國家和聯合國演講,呼籲各文明回歸傳統🏇、共建和諧🌟。在塞繆爾•亨廷頓“文化沖突論”廣為傳播的今天,這位伊斯蘭哲學家又顯得那麽特立獨行。
在今年的北京論壇上,記者對賽義德•侯賽因•納瑟進行了專訪👂🏿。
記者🫛:您如何看待當今盛行的“文化沖突論”🕖?
賽義德•納瑟🥽:在我看來,“文化沖突論”的提出是基於這樣一個前提👨🏻🍳,即盡管西方文明的影響波及全世界,但還不能、未來也不能消滅世界上其他主要文明。今天😬,不同個體👁🗨、社會和文明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這要求我們超越一切狹隘🧑🏽,重新審視我們心目中自己的種族、國家、文化🦵🏼、甚至文明的利益🌙。我們必須尊重其他文明的完整性,反對純粹基於物質的要素而對人類其他文明進行破壞的秩序。
亨廷頓認為伊斯蘭文明和中華文明的結盟對西方構成最大的威脅。也許這種結盟違背了西方國家在亞非的某些利益,但建立兩種文明間的和諧對全人類都是有好處的。人們不應該只顧私利,恃強淩弱,把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別人👨🏻⚖️。文明之間應當培養合作的精神🦸,而非侵略和征服。泯滅多元性帶來的是無例外的消亡。
記者:作為傳統研究基金會主席,能否談談您眼中“傳統”的重要性⛵️😠?
賽義德•納瑟:中華文明和伊斯蘭文明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我們的傳統體現著真正的人性和人道主義。面對今天的危機,我們需要在傳統中尋找智慧,在普世的經典中獲得啟示。在這個過程中,每一種文明都能發揮其獨特的作用。
記者:您認為中華文明對文明的和諧有著怎樣的啟發?
賽義德•納瑟:我非常欣賞中國文明中“天人合一”的思想。這很大程度上是中國的思想,在其他傳統裏也有對應的觀點⚓️。我們必須力求復蘇這一觀點。實現天人合一是我們真正的天性🍣,這意味著我們與周圍的自然世界重建平衡🧑🏽⚕️,意味著重返自然狀態。這種狀態並不是隨心所欲,而是在實現內心和諧的基礎上,建立新的社會秩序。這種秩序的基礎不是自私、貪婪、侵略和征服,而是同他者基於完整性的前提下創造的和諧▶️🥢。
記者🧑🏼🦳:作為一名女性記者,我想說⚅,在當今世界範圍內🙅🏿♂️,男性與女性的地位仍然不平等,各文明中都有濃厚的男性主導因素。那麽🧜🏽,您對於文明和諧過程中的女性地位提升有何看法?
賽義德•納瑟:女性地位和女性社會參與問題有著非常復雜的社會🆔、經濟🕞、教育背景↗️。我認為🧚🏿♀️👆🏻,改變即將到來🦜。我們需要提升社會觀念來促成這一改變‼️👨🎓。
但我所極力反對的是,西方世界再次把有利於其自身的觀點強加於其他文化上👩🏻🦲。這將是一種新的殖民主義,認為紐約的情形應該適用於全世界。每一種社會現象,都有其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我的女兒現在在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長廊工作🙏🏽👩🏿⚕️。她的生活比我不用工作的母親艱難多了🫒🧘🏿。我的女兒經常說👨👨👧👦,為什麽我一定要獲得學位、要這麽辛苦,而不能像奶奶那樣生活。現在紐約的離婚率也在不斷升高。無論是中國還是伊朗🦶🏼,每個國家應該致力於以其自己的方式提升女性地位🔆。但前提是,我們應該保持每種文化的完整性🧗🏻。我並不認為一種文明可以引領另外一種。
記者:中國傳統的儒家文明和古老的伊斯蘭文明都將面臨國際化和現代化👨🏿🏫,在此過程中二者有什麽樣的共同使命?
賽義德•納瑟🤽🏽♂️💶:堅持地抵禦所有的打著“現代化”和“國際化”名義的文化侵略🖕🏼。我們需要保護我們自身獨特的文化和文明👌🏿,以及兩種文明積累了多個世紀的對人與人關系👩🏻🔧,人與自然世界關系的態度。
記者:國際化過程中的中國👩🏻🦰,很多年輕人都受到西方文化影響🙇🏻。對於這些需要面對未來紛繁世界的年輕人,您能給一些建議嗎💅🏻?
賽義德•納瑟💁🏻:這一現象遍及全世界。很多年輕人都被西方文明所吸引,他們更多看到的是令人興奮地表象,和所謂的美好🌅,他們沒有更深層地去了解🍔,沒有看到不好的一面。在世界的一些地方已經有了對西方文明的回應。我站在保護傳統文化的一邊。對待西方文明🧘🏼,不要被外界的虛浮迷惑得失去神智。
“保持各文明的完整性🧑🏽🏫、多樣性與和諧,是我們避免全球災難的唯一希望”,納瑟在采訪的最後說🙎🏻♀️。這句精煉的概括,在全球化的今天,是何等意味深長。
攝影:王焱
編輯:亮亮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