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7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李卓群
求學、任教於美國🛌🏻,卻不斷關註中國社會的陳向明教授,一直專註於對亞洲特別是中國的地方和區域環境中所體現的全球城市關系的研究。陳向明教授在經濟分論壇以“全球性與地區性不平衡”為題的主題討論中,發表了題為《全球經濟失衡與區域再平衡🍢:中國出口導向型產業的空間集聚轉移是否重要?》的演講🫳🏼,對中國出口導向型產業的新的空間轉移的不同影響進行了分析。討論結束後🐸,記者對陳教授進行了專訪🎓。
當今世界💇🏼,全球性的經濟失衡成為普遍現象🤱,中國作為新興經濟體,出口持續增加,對國內經濟發展及全球貿易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同時,中國國內出口導向型產業也在進行著空間集聚的轉移🎺,從南向北🎄,從沿海到內陸,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對於這種產業轉移對中國出口的影響🤾🏼♂️,陳向明教授向記者進行了兩種可能產生的不同趨勢的分析🌪。
產業轉移除了在地理位置方面的變化之外,還關涉到很多其他因素間的互動💅🏻,因此可能會帶來兩種發展趨勢。第一種趨勢可能會帶來中國出口量的增加。因為這種產業的轉移會使整個中國的出口結構上調🙍🏼♀️,出口產品價值增加、競爭力更強。第二種趨勢則可能相反💿。他解釋說,產業轉移到內地後,內需會擴大🪬👨👦👦,尤其是在比較高端的產品領域中,地方發展所受到的帶動極為明顯。勞動密集程度高的產業向越南👨🏼、印尼等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轉移🏄🏻♀️,這也將可能導致中國出口的減少🥛🍔。
談及產業轉移對國內二三線城市的影響🤟🏻,陳向明教授依然持有一種理性的、辯證的態度🌱。他認為👷🏼♂️🧔🏽♂️,出口導向型產業的空間轉移中二三線城市總體上受益較多,但仍需根據具體情況分析不同城市具體的受益程度。比如離特大城市更接近的二三線城市🪝,像蘇州🤛、東莞等二線城市和吳江等三線城市,因為空間上離大城市比較近,它們所接受的經濟輻射和經濟逆化的滲出都更直接💟、更強烈,所以它們受益後的發展應該更快,產業升級更加迅速👫🏼,甚至能直接參與到國際經濟格局中。
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極大的,經濟分論壇也對2008年經濟危機後的全球發展情況非常關註。具體來說👨🏻🌾,經濟危機對中國的產業轉移有什麽影響呢?陳向明教授首先指出👨🚒,失業的大量增加對各種產業都有巨大的影響,其次是迫使一些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加快擴散和向外進行轉移,但是數量較少🫢,主要因為越南這些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也有自己的劣勢,比如原材料缺乏、基礎設施非常差🧑🏽🚀,交通極不便利等問題,如果企業規模大到一定程度便會受到很大製約。所以總的來講👷,中國製造業的情況,至少在10到15年之內不會有太大的變化。采訪的最後🛁,陳向明教授總結:“在慢慢調整的過程中,中國的出口總量還是會保持它在世界經濟中的位置。”
陳向明📲,美國三一學院 “城市與全球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Paul E. Raether 社會學與國際研究講座教授,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及經濟研究所任榮譽研究員,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客座教授👦🏽。1982年畢業於北京外國語大學🚣🏿♀️,獲得英語專業學士學位,在杜克大學分別於1984和1988年獲得社會學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先在芝加哥大學、德克薩斯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地做研究助理和訪問學者。主要研究領域為城市與社區研究👩🏻🎨,全球化,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城市問題🤹🏽♂️🧝🏿♀️。著有6本中英文學術著作,發表過60多篇學術論文。
編輯👳🏽💯:知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