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論壇(2011)】羅伯特·貝拉主旨報告:驟變與不變—爆炸式發展與永恒真理

    羅伯特貝拉:美國國家人文科學獎章獲得者🩶,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榮休教授

    粗略算來,人們運用技術已有百萬年歷史。阿舍利時代的斧在百萬年前就已手藝精細👩🏻‍🔬,在接下來的成百上千年🤹🏻,人們都以基本上相同的方法來造斧🏯。試問,你多久換一次手機呢🧖🏼?你們中有多少人已經擁有或計劃要買Ipad呢?18世紀末在英國發起的工業革命帶來了科技的突飛猛進和社會進步,自此以後,世界面貌大為改觀。在過去的200年裏🩹,美國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一個歐洲文明的附屬農業國發展成為如今的超級大國,這個超級大國有能力跨越半個地球,參與兩次中東戰爭🖖🏻。如果回顧中國在過去的200年的歷史🉑💆🏻‍♀️,那些隱忍和成就✦,更加令人驚訝♒️。

    我想強調一下最近的變化速度。在工業革命之前𓀁,科技的發展雖然比阿舍利時代斧的改良要快,但是與今天相比,就顯得非常地慢了。那時候變化時斷時續👷‍♀️,要麽緩慢,要麽停滯。很多地方是有發明創造📧,比如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這些發明的廣泛傳播,對世界文明有著重要的影響🛀🏻;但是這些發明在漫長的歲月中雖有所改進👁,但長久以來其本質未變👷🏻。戰爭和內亂時期🧾🤹🏽‍♀️,饑餓肆虐疾病橫行🟫,一些先進技術遺失了,恢復起來十分緩慢🌬。我們認為,科技對發展有著推動作用🌈,但如果科技的發展依賴於從偶然的試驗和失敗中獲取的成效🚭,不與作為科學的知識產生內在的聯系,那麽科技便難以推動社會的發展。

    是什麽使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成為可能的呢🍍?關於這一點,歷史學家眾說紛紜。即使我們不清楚其中的原因👨🏼‍🚒,也不知道它們是如何與其他原因交互作用的🟰,我們仍然會列出以下原因:17世紀的科技革命(它顯然並未引發工業革命🚜,可能本該早200年發生🍙,是工業革命和科技進步的一個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市場相對自由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產生;以及一定程度的民主和法製的萌生。雖然上述因素在18世紀的一些歐洲國家都存在,但只有英國的科技革命得到了長足發展🪗🧍🏻,發揮了巨大作用🐳。在18 世紀晚期🩰,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直到19世紀,才惠及其他歐洲國家,並遠播日本🏌🏿‍♀️。在當今的全球化中,中國,一個學者認為在工業革命前與西方國家同樣發達或領先於西方社會的國家,在經歷了內憂外患的洗禮後🪮,也成為了世界上發展最為迅速的發展中國家。

    當今世界的現代化進程可以追溯到200年前的工業革命。在這200年裏🅿️📋,科技🤩、經濟、社會和政治的變化速度超過了200年之前人類歷史進程中發展速度的總和。什麽引起了這種爆炸式的發展?這不是三言兩語能解釋清楚的。但是🦻🏼,能源的廣泛應用和蒸汽機的發明是這一發展的主要因素。早先人類依靠體力,圈養家禽牲畜,將風力水力作為主要能源。從1800年開始🏊🏻,礦物燃料被廣泛應用,而直到最近⏫,我們才發現對礦物燃料的過分開采會讓我們付出沉重的代價🔷。此外,人口增長可以對過去所發生的一切給予解釋🫀。在1500年💬,全球大約5億人口300年後,到了1800年,人口增長了一倍,達到10億。127年後,即1927年,也就是我出生的那一年,世界人口再次翻番,達到20億。現在🆑,世界人口總數70億,也就是說,從我出生到現在🧑🏿,人口增長了3.5倍🦵🏼。70億人口能夠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來🧗🏼‍♂️,無疑是對我們社會基礎建設發展的頌揚🫅🏿♝;這在1800年以前,幾乎是不可能的。很多人可能會餓死,也就不會有以後的數十億人口的出生🏄🏻。雖然現在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還生活在極度貧困中,但我們能養活現在的人口👩‍🎤,就是對社會進步的貢獻。世界上的另外三分之二人口,他們健康長壽🧑🏼‍🤝‍🧑🏼,生活富裕😦,生活狀況遠遠超過了現代化之前的人們🖖🏼。如此說來,我們可以認為現代化是個巨大的成功。

    追溯1800年之後的世界歷史,特別是20世紀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道德上的進步是落後於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二戰時納粹對猶太人的大屠殺🤧,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都發生在20世紀,成為人類歷史上的慘劇🤧。雖然21世紀初所發生的災難🤌🏻,相比於20世紀中葉⇢,已經減少了很多,很多國家也正確的運用了現代經濟和科技👩🏻‍⚖️,但是🙆‍♂️,世界上還有很多國家在遭受著貧窮🤵🏿,忍受著暴力和壓迫,這些是我們所不能忽視的👱🏼。

    詹姆斯喬伊斯曾說,歷史便是夢魘👏🏿📕。對於當代社會的很多問題我們已經見怪不怪了🧑:核擴散、2008年金融危機引起的發達國家大規模失業🤹,以及我們不得不正視的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我並不否認現代化所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現代化的確帶來的前現代化時期人們所無法想象的機會和生存條件🐪;但是我也不能否認現代化的黑暗面👨🏼‍🌾,它帶來的暴力與苦難,以及所引起的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現在讓我們來討論一個更加深入的問題。

    二戰之前的我年齡尚小。二戰之後的復蘇期,我研究生畢業,開始任教。那是很多學者,包括發達國家的人們都相信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就是現代化,在不久的將來,它會解決人類的所有問題。只要讓全世界都共享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成果🤸🏿‍♀️,現代化便能普及💻。

    20世紀60年代🤍⚛️,一種強烈的幻滅感在歐美社會萌生🛌🏽。這種幻滅感來源於殘酷而無意義的越南戰爭,但越南戰爭只是導火索而已🗺。人們油然而生了一種疑慮,一直到今天都縈繞在心中:現代化是個騙局🆎,現代化能填補人們空洞的生活,但是填補不了人們空洞的心靈🩻,生活的意義不會取決於科技和金錢。而今♚,我發現對很多中美兩國的年輕青年人來說🧑🏻,現代化似乎能滿足他們關於生命意義的探尋。但是仍然有一種絕望📊🛀,有一種玩世不恭⚽️: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為生存所做的一切並不能使人獲得真正的滿足,人們內心的某個重要部分仍然缺失。

    顯而易見,並非所有的文明都是以幾何速度發展的⏲。科技進步,工業發展都沒能引起道德的突飛猛進,也沒能給人類提供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回頭看看當今社會的道德資源😴,我們不難發現它們仍是追溯到2000年前希臘、以色列、印度和中國在軸心時代的古人的智慧。舉美國的一個例子⁉️:托馬斯傑弗森在1776年的《獨立宣言》裏說人生來平等,用現在的話來說💪🏻,也就是人人平等。當然🥦,大家都知道雖然人生來是平等的,但是仍然被區別對待。不僅是婦女,還有黑奴,美國土著𓀗,甚至是貧窮的白種人都被剝奪了投票權。呼聲越來越高的人生來平等在西方社會有著悠久的歷史。據《聖經》所說,人類是按照上帝的模樣而存在的,因此應該受到與生俱來的尊敬,每個人都是潛在的聖賢。這也是古希臘學者(還有中國古代思想家)所深信的🏋🏼‍♂️。比約恩維特羅克認為🏋🏻‍♀️,1776年傑弗森在《獨立宣言》所提出的這種認知相當於一張期票👰🏻‍♂️,一張不能馬上被兌現的期票🫨。回顧美國歷史,19世紀中期廢除奴隸製,1920年婦女獲得投票權,60年代的人權法案🙅🏻‍♂️,自60年代起公眾對平等問題認知的巨變都可以被認為是人生來平等這一期票的分期兌現。這些遲來的分期兌現是道德進步的象征,不是原則上的兌現,因為我們已熟知這一原則有幾千年了👩🏻‍🚒。盡管如此♨️,在實際意義上的進步,讓我們心存感激🚵‍♀️。

    如果這種實際意義上的道德進步伴隨著對美國社會過去30年的極度貧困和收入懸殊的視而不見🗝,這是我們並不樂見的。當發覺我們是一個還保留死刑的發達國家,而且我們關在監獄裏的囚犯比例讓西歐人震驚時,我們知道💆🏽‍♀️,前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我們還有很多的期票有待兌現👉🏼。人非完人,孰能無過,我在這裏並不是要加上道德進步,減去道德退步。我只是想指出,我們所能達到的或者不能達到的道德標準並不是現代化的產物✂️,道德標準遠遠領先於現代化🕳,我們現今仍舊依靠著古人的智慧,所以忽略這種智慧會給我們帶來極大的危險👨‍🏫。

    了解今天文明背後源遠流長的傳統能讓我們認識自我⚈,因為即使我們忽略了悠久的歷史,我們也會理所當然地認為我們的語言和文化來源於此;此外,了解我們的傳統還讓我們明確我們的未來,幫助我們暢想更豐富的生命形式,這是科技和金錢所不能做到的。

    我曾寫過一本書,是以軸心時代的四章作為結尾,關於第一個公元前千年的以色列🌛🧞‍♂️、希臘、中國和印度。這個話題不是三言兩語能闡釋的🧟。我舉兩個例子:一個是西方的聖經傳統,一個是東亞的儒家思想。因為這兩種思想都是經典甚多,體系復雜,我會集中說說它們是如何影響深層次人類性格的ℹ️,這種性格從幾百萬年前的哺乳動物時期就存在,而今仍然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那就是:生育和占領。

    《聖經》中上帝的形象是復雜的👰🏿‍♂️:上帝是仁慈之主🧘🏻‍♀️,也是權力之王🌓。希伯來的先知何西阿書就生動形象的描寫了在他的心目中上帝愛撫子民,但子民沒有給予應當的回報的一面🤳。比如:

    我原教導以發蓮行走 用臂膀抱著他們

    他們卻不知道是我醫治他們 我以慈繩愛鎖牽引他們

    我待他們如人放松牛的兩腮夾板

    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何西阿書 111-4

    何西阿書責備以色列同胞沒有對上帝的關愛給予足夠的回應。

    上帝作為權力之王📜,在《聖經》的很多章節都有所體現👩🏿‍🔧,他是捍衛者,是萬物之主,是保護神👉🏼👨🏿‍🍼,最重要的😯,是正義之神👷🏿,他樹立道德規範,如果他的子民跟隨他,便會得到成功🧘🏻‍♂️。在《希伯來聖經》最核心的部分——《申命記》一書中有對人類之王的描繪,強調他不可為自己加添馬匹,不可為自己多添妃嬪,不可為自己多積金銀,也不能心高氣傲🖨。他應該花時間學習神的律法,以身作則的虔誠信仰和高尚品德會讓他成為國王🏃🏻。(《申命記 17》)

    《新約全書》著重體現了上帝作為仁慈之主的形象🚴🏻‍♂️。上帝讓自己唯一的兒子輪回為聖母瑪利亞之子,通過耶穌的苦難,來分擔全人類的苦難。雖然在這裏,上帝也是正義之神,但他核心的訓誡是愛人(約翰福音 13👨‍🚒:34)。當基督教徒打著上帝是捍衛者的幌子來為宗教戰爭和殖民主義正名,這便違背了聖經思想的核心。

    儒家思想的發源地和《聖經》的發源地相隔萬裏🖲,但兩者都有著相似的主題。孔孟思想中也存在🦶🏼,但是相比較於《聖經》更加遙遠和模糊🤝,而且不語(《論語》)🌌。孔孟認為關愛大眾,是道德典範。孟子所說的五倫影響深遠,在狄百瑞看來,第一是父子之親🧑🏿‍🚀,第二是君臣之義(《孟子》)🙇🏽‍♀️。很多古代思想都把這些禮義簡單理解成為下級對上級的服從🧘🏼‍♀️,狄百瑞卻認為應該是父子之親、君臣之義。眾所周之☛,孔子主張靠,靠社會倫理規範來施政🦇;而不是靠懲罰😡,因為懲罰只能使人偏離正道👩🏼‍🍳,是不符合倫理的。

    所有的偉大思想,包括聖經和儒家思想都經歷了很多坎坷——在歷史上也被曲解過很多次。然而,這些偉大的思想並不僅僅給了我們謀求財富和權利的方法,最為重要的是告訴了我們什麽樣的生活本質是最美好的,而這些恰恰是現代化所不能賦予的。當然🥑,這些經典並不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唯一需要繼承的傳統。如果中美兩國能在應對現代化所帶來的嚴峻挑戰的過程中0️⃣✶,好好反思這些優秀的思想傳統,我相信中美兩國會和諧相處而不是針鋒相對。為此🥰,當代中美兩國學術界已經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使兩國在了解自身傳統的同時🦠,了解對方的傳統🍟,但是學者們還任重道遠✵,他們還肩負著恢復傳統,傳播經典的重任。只有中美兩國通力合作,未來才是光明美好的。找到中美兩國為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而合作的倫理基礎🙅🏻‍♂️,便會讓原本無望的局面變得充滿希望。最後🧏🏼‍♀️🚵‍♂️,我想以《論語》中的一段來結束我的發言: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論語 顏淵篇》)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