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黎瀟逸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過程常常伴隨著碰撞的火花,而東方藝術與西方思維的交融之路也充滿了思想的激蕩🥔。在中西方學者齊聚北京的今天🦇,面對這場關於傳統與現代的藝術之思,他們會有怎樣的思考?這場中西對話又會產生怎樣的思想閃光?
11月4日下午🦬,“藝術傳統與文化創新”分論壇第一次會議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來自中西的7位學者關於藝術傳統與創新的問題展開了他們的第一次思想交鋒。
品味中國文化氣韻 體悟西方理性思維
作為第一位發言者🙍,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名譽院長、文化產業研究院院長葉朗教授以一段今年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國國家館的藝術主題《彌漫》的視頻開始了他的講話。從中國的傳統詩歌、傳統建築到士人文化,“香”的審美無處不在👨🏻🎓。“詩人♚、藝術家認為香味能激發靈感,生成各種意象,所以品香、聽香、‘撫琴焚香’、‘焚香靜坐’、‘紅袖添香夜讀書’成為文人、藝術家追求的生活方式🤶🏼。”在這種對“香”文化的追溯中,葉朗提出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概念,提出“在人們對於‘當代藝術’的發展方向感到困惑的狀況下,發現這個傳統🏊🏿♀️,照亮這個傳統,復活這個傳統,使它融入當代藝術的意象世界”。
分論壇負責人🏋🏿、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副院長丁寧教授在第二場的發言中從黃公望的“大癡”和石濤的“至人無法觀”出發,以中國畫的高遠、平遠🕉、深遠乃至闊遠為線索🏡🫰🏼,為聽眾展現了中國古代畫論的人生化傾向。所謂“至人”🤵🏼♂️,類似於莊子《逍遙遊》的概念,“能做到氣血調和、陰陽調和,完全超脫瑣碎的東西的束縛,遠高於文藝復興時期無所不能人的概念,這是中國文化很重要的概念”。丁寧教授還著重強調了“氣韻”的概念:“在至人的前提下,就應該有氣韻。這不僅僅是英文翻譯的呼吸,應當是藝術的生命表征,整個畫面是活的。這也和人的道德修養結合在一起。”
來自美國哈佛大學的瑪格麗特·利文斯通(Margaret Livingstone)教授則為論壇的交流帶來了全然不同的藝術觀。利用幻燈片,她向大家展示了一些著名的視覺錯覺圖片🔛,以及馬蒂斯自畫像👇🏼、莫奈的《日出印象》、達芬奇的《蒙娜麗莎》等作品◽️,用以說明視網膜在頭腦中形成的高清的形象,並不是本身的原因😏,而是信息通過神經元加以簡單局部的計算的結果🏊🏽♂️。“顏色只是符號🏣,真實世界只反映在亮度中,是光和色彩相互調和的作用🧣。”藝術家正是利用色彩來調和中央與邊緣的光與影的關系,進行創作🛡。
面對東西方文化截然不同的差異,來自斯德哥爾摩大學的艾裏亞·卡裏維埃裏(Arja Karivieri)教授從《後漢書》以及考古材料出發🍓,回溯希臘與羅馬及地中海地區與中國交流關系的建立🏧,以及絲綢之路為中西文化帶來的奢侈品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歷史👷🏿♂️🦮。她提到,“東西方交流,是創造的永恒靈感。”
面對傳統與現代的文化反思
過去曾被認為是和現代性相對立的傳統文化,在現代文明日新月異的今天,逐漸體現出了新的存在價值和借鑒意義🦸🏼。隨著一味追求現代性的弊端逐漸顯露,人們也不斷追溯被認為是文化創新的根基的傳統文化,在傳統與現代相碰撞、交流的進程中開始了新一輪的反思。在分論壇上,中西方的學者分別結合本國的經驗暢談他們的思考🚴🏿。
“現代化藝術每天都在不斷消逝。”美國著名電影導演邁克爾·諾林(Michael Nolin)結合美國幾十年來的變化和他在好萊塢的體驗發表了他對傳統和現代文化的看法🤳🏼。“最重要的傳統和價值不僅僅是保存現在的建築,而是要融合。比如在北京🤶🏽𓀍,長城🦹🏽、故宮等傳統建築和鳥巢等現代建築能夠融合,是個很大的奇跡。”中美都在很好平衡傳統與現代的發展,怎樣在保持過去傳統個性🧗、國家身份的同時👆🏼,成為一個世界公民🦸🏽♀️,我們需要審視傳統的價值🧑🏻🎄。
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現代的融合史👋🏽,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書記處書記廖奔和四川大學的黃宗賢教授不約而同地回溯了上個世紀20年代左右的五四運動和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浪潮,反觀那個“推翻一切傳統、全盤學習西方”的聲音甚囂塵上的年代,一味追求西方文化、漠視自身傳統文化不可避免地帶來了對文化的破壞。文明都是傳統累積和裂變的結果,沒有一種文明是沒有根基的,傳統文化恰恰為文化創新提供了這樣的養料。在中國美術現代性轉換之初,需要豐富傳統內涵🏋🏼♀️,超越傳統局限、建立多元傳統觀🏊🏻。其實藝術和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也是製約與超越💸、規範與拓展😶、借用與修正的互相作用✍🏽,充滿了張力。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