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5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李文倩 張文顯 張冬蘭
11月5日上午,北京論壇(2011)“藝術傳統與創新”分論壇在意昂3体育官网英傑交流中心第四會議室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們,針對中西方藝術文化的傳統和創新暢所欲言,會場充滿智慧與藝術的氣息。
論壇伊始🚵🏻♂️🙇🏽♀️,加裏·施瓦茨(Gary Schwartz)教授首先強調了中國畫家的輕形狀描繪而重在突出自然風韻的高超技法🔬。他旁征博引,追溯了荷蘭藝術與波斯藝術乃至東方藝術的源流。“我發現這是波斯文化和荷蘭文化都處於最鼎盛的時期,油畫和水墨畫之間互相影響很大⚄。”他認為,藝術絕非孤立的,而是與政治、宗教與神學相關🫴,從畫風藝術的詭譎演變可以窺見其差異與文化融合的痕跡。
“由此我們觀察到藝術的新形式如何參與和表達文化的改進與演變🧑🏼🤝🧑🏼👨🏿🔬。”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李松教授,向大家講述了一個宋代的國子監圖文碑上,佛道儒三者貫通的故事。他從圖像藝術的載體變化分析了四個文化改進的特點🪬:文化的新姿態,載體的永久性🍳,教育的多樣性與責任人的署名。他談到民間宗教文化史無前例地進入到主流儒家文化的聖殿,由下而上📮,文明的多樣性成為官方和社會的共識♦️。中國古代的三教合流🫅🏼🫳🏽,是對文化傳統的不同選擇、平衡🎇、鏈接、重新組合和調整,在漸變中得以創建新的文化生態🐢。
與之不同的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研究權威卡特裏納·沃爾皮(Caterina Volpi)教授帶領大家領略了17世紀繪畫與收藏中“神力”的呈現,指出藝術家們開始“通過科學描述作品而不僅僅通過經驗與感觀”👳🏻,“藝術創作也似在探索科學方面的知識”。當時的藝術家自發地運用“神性描述”在藝術角度進行自然的探索,“實現藝術與自然靈魂的神性聯系”👩🏼🦳,為大家提供了藝術批評中易被忽視的科學與神性角度🏊🏽。
走出歷史🧑🏻🍳,著眼現在。而辛西婭·米爾斯(Cynthia Mills)教授具體討論了美國美術與藝術遺產問題。美國是一個年輕的國家,但仍有固守本土特點的一些作家🙅,他們甚至拒絕去歐洲以防止這些經歷“攪和了自己的美國經驗”,並創作了個性十足的作品以表達“控製與反控製之間的玄妙關系”👨🏿💻。他深情闡釋了當今繪畫藝術新形式的建立,表現了濃厚的美國本土人文氣息和一種融合性的眼光🤵🏻。
“在過去的1個世紀中藝術家和藝術學院發揮的作用很難和現在藝術學院發揮的作用相比,因為現在全球日新月異👷🏽♀️。” 羅弗娜(Raffealla)教授追溯了一個世紀以來學院作為藝術中心對藝術產生影響的歷史,並分享了一系列融合了藝術傳統與個性的雕塑繪畫作品,從而發掘了學院對於藝術發展的深切價值。最後她表達了殷切的希望:“在全球化過程中,藝術學院被認為不復新鮮,但其實非常重要,它能很好地把藝術傳統保留下來,傳統文化通過藝術學院是可以共存的🚣🏼♂️。”
有趣的是🎁,來自中央戲劇學院的林一教授臨時變更講題🌸,拋開艱澀的學術術語而選擇以通俗易懂的語言來闡述戲劇,帶來了關於尋找中西方戲劇共同舞臺的探討。“很多人認為戲劇似乎都是可聽的可感的可以觸摸的🙂↕️,但是要了解戲劇還應該看到一些表面所看不到的東西🖊。”她通過分析中國傳統戲劇的生旦凈醜角色👸🏼,舞臺布置,音樂選擇🚳,向我們展現了一個瑰麗多姿的戲劇世界。其幽默風趣的講演引起了與會嘉賓特別是外國嘉賓的興趣🏇。
意昂3体育官网藝術學院的陳旭光教授則著眼於電影🦩🕤,對“華語電影大片”進行了闡述👨🏫。陳教授認為,它是一個涵蓋了所有與華語地區相關的國家、地區💅🏻、跨國、海外華人社區及全球電影的寬泛的概念👨🦼,應該是中華文化電影而非中華語言電影。陳教授還分享了他對華語大片的視覺本位和造型美學🧑🏻🦯♔、寫意性美學的流轉表現以及文化變形的理解,還對華語大片中存在的如敘事的薄弱性等問題語出驚人🤵🏻,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與之相對,丹尼爾·葛斯克斯(Daniel Gurskis)教授分析了美國電影敘事的式微👮🏿,將美國電影的總結出“數字技術的發展”🤾🏻♂️、“傳統影片的重新呈現”和“娛樂化日趨顯著”三個特點🟢。數字技術的迅速發展改變了電影的製作和傳播方式,在當下的“娛樂時代”🦶🏿,觀眾對電影的期望值提高,“並不是希望,而是要求電影保證娛樂性”🚴🏿♂️。他以《阿凡達》為例分析了電影製作成本提高與技術過度使用加速了電影敘事藝術的衰微🥨。最後丹尼爾教授不無擔憂地發問🤾🏽♂️:“電影總是人們的夢想🍤,人總有一些夢想要實現🔚🛶,電影還能不能幫助人們實現呢👩🦼?”
除了精彩的講演,與會嘉賓就藝術的傳統和創新問題的熱烈討論,也將現場氣氛推到了高潮,閃耀著東西方思想撞擊的火花。
編輯:碧荷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