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張弘毅
傳統東方的學習方法強調對於某些技能的熟習與誦記👨🏽⚖️,以期觸類旁通地對學習其他技能更容易上手。“勤有功,戲無益”的慣常說法由此而生。然而在信息科技發達的新時代背景下👳🤏🏿,掌握某一領域的技能已十分不易,而多媒體技術支撐下眾多網絡遊戲的興起則無疑提供了教學的另一種手段。學校教育👩🏻🎨,尤其是傳統東方的學習模式因而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
這是香港中文大學資訊科技教育促進中心的創立者和總監、全球華人計算機教育學會指導委員暨港澳分會主席李芳樂教授在11月4日下午的北京論壇教育分論壇上精彩的論述🌮。第一場會議結束後👨🏻🦲👖,結合自己多年來在信息科技教育實踐中的經歷,李芳樂教授向記者細致地闡述了他對於多媒體技術與教育教學的一些看法。
記者:在提出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時,您曾經說過“應用電腦輔助教學🏄🏽,如果不得法,效果也許僅能等於購置一件美麗的衣裳”。您為什麽想到用這樣一個比喻呢?
李芳樂#️⃣:信息技術對教育的促進如果沒有實際的效果🤸🏽,就等於是一件美麗的衣裳了。在應用信息科技之前🧜🏼♂️🙎🏽♀️,人們通常會有一些預期設想👨👨👦🦤,比如學生在使用了信息技術應用後👈🤽🏽♀️,能夠在課堂裏開心、活躍地學習,課堂互動也會比較多。這也是教育本來所期望的效果🚶➡️,即學生不僅學得開心,而且學得更好🍢。
記者:信息技術拓寬了我們的信息獲取渠道🌊、提高了信息獲取速度,但同時這也容易使我們對信息的認知僅局限於表層,而很難深入下去。您對這一現象是怎麽看的呢🧑⚕️?
李芳樂:這是個很重要的問題,也很嚴峻🤾♂️🔰。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給學生布置一個問題,讓他們課後做功課來回答,很多學生就去網上搜索這個問題的答案👳🏻♀️,再拷貝下來,基本上不怎麽自己去思考🤾🏽♂️。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很危險的一種現象。
記者:那您覺得有什麽途徑可以緩解這樣的學習與思考危機嗎?
李芳樂:這樣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我們首先應該鼓勵學生們思考,不允許他們直接拷貝網上的答案,但我知道這樣同時也是很難做到的🧑🦲。就我們開發的遊戲來說,我們在遊戲裏建構某種情境,促使他們用自己方法來回答問題,而不是隨便地作答。
記者⚗️:對於開發的遊戲,通常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盡量真實地模擬某種生活體驗,一種則是將激發學生興趣作為虛擬的目的。您的研究中心在進行遊戲設計與開發時,是如何處理這兩方面關系的呢🐹?
李芳樂:我們的對這兩方面都有考慮。如果學生沒有興趣的話,他們便不會加入到遊戲過程中來,什麽效果都不可能產生👉🏿🧝🏿♀️,所以第一步還是要讓學生參與進來。我們會去發現學生的興趣在哪裏🐦🔥,再把這些他們感興趣的因素加入到遊戲中來🏰,之後才是讓學生在遊戲中進行學習🧑🧒。
記者🩴☠️:然而我們知道👨🏽🦲,傳統觀念中將學習和遊戲的界線分得很清。因而遊戲化的教學對於傳統意義上的教學理念無疑是一種挑戰。那麽您在推廣這樣的遊戲教學中遇到過怎樣的困難呢🚶🏻➡️?您又是如何嘗試著去解決的呢?
李芳樂:我們經受過來自於學生家長的質疑🧑🏼🦲,他們覺得遊戲的方式不好🧙🏽♂️。我們就邀請學生家長也加入到遊戲體系中,讓學生和家長一起玩🤪,通過不同的渠道讓學生家長體驗到這樣的遊戲教學。其次👩🏽🌾,我們會舉辦一些講座,來向學生家長介紹這個遊戲的特殊之處,並非一般性質的遊戲🌤🪣。
記者:那這樣的遊戲教學模式目前在香港的推廣情況如何呢?
李芳樂🏍:我們從2005年就開始了這樣的嘗試,現在還在繼續💆🏽♂️🥱。遊戲教學在低年齡段的學生中推廣得更好些,在高中、高等院校中會稍微弱一點。
信息時代給教育帶來了新的技術🤵🏿♂️,同時也產生了對教育的沖擊。在傳統與現代的角力下,教育應向哪裏前進🧑、應如何前進🦫,顯然是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編輯🍐:知遠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