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7 信息來源: 校報記者 王書文
11月8日上午🔸,在北京論壇的“古今絲綢之路:跨文明的對話🦸🏽、交流與合作”的分論壇會場,西意昂3体育學文博學院的王建新教授發表了題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的演講。
多樣文明的碰撞與互融
“我的家鄉陜西,就位於古絲綢之路的起點。站在這裏🏃🏻,回顧歷史,我仿佛聽到了山間回蕩的聲聲駝鈴,看到了大漠飄飛的裊裊孤煙。”這句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時說的話,同樣適用於王建新教授🤹🏿♀️。王建新出生於陜西西安,現任西意昂3体育學文化遺產學院教授、兼任中國考古學會理事💆🏻♂️🤲🏼,研究方向為秦漢考古💜、西部考古、東北亞考古👳🏻♂️。
提起古今絲綢之路,王建新如數家珍,如數家珍。歷史上🐁,絲綢之路是溝通歐亞大陸東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與文明興衰密切相關。距今4000年前☎️,來自東亞👮🏽、西亞、北亞的民族和文化開始和中亞地區和我國的新疆地區交流融合。20世紀以後東西方兩大陣營對立到冷戰時代,絲綢之路逐漸被忘記🫃🏼。直到一部中日合作的紀錄片似乎喚醒了人們對絲路的記憶。這些無不說明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抑或是沖突阻礙決定了絲綢之路的興衰💂🏼。
正如北京論壇的主題“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當今世界的和平與發展要求多樣文明在經濟🚲、思想🤦🏽、文化上互相依托,這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的理念👰🏿♀️,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人類發展角度上看,這,也是一種必然。
文化先行
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是一個宏大的命題💇🏽♀️🥝,宏大很多時候意味著困難重重。交通不暢、網絡技術水平較低👷🏿、金融渠道不完善、語言溝通障礙等都是建設將要面臨的難題。如何將經濟帶建設分化為較小的多個步驟、落到實處呢?王建新教授提出文化先行戰略👨❤️👨𓀒。
“經濟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現在可行的也是需行的就是推進文化交流🏊🏼♀️,包括文化遺產保護。” “文化遺產保護是目前各國文化交流的最佳的切入點。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是多民族👅、多種文化以及多種宗教和平交往、和諧共處🌐、共同發展的標誌和象征✣。”
經濟建設的長久性是積極推行文化遺產保護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現在的遺產保護是為今後中亞及新疆地區經濟發展設置的底線🤽♀️。王建新皺了一下眉😙:“有些人從地緣政治、資源能源這些角度考慮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問題🏃♀️➡️,我認為太過急功近利,應該從更遠的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角度考慮。這是做考古研究🙅♀️、文化遺產保護的應有原則,遺產保護對人類社會來說是精神需求不是物質需求💻,不是用來賺錢的,這也是在這個背景下談絲綢之路遺產保護的意義所在,它是一種文化上的推動💮🔼。”
何領域要想做深做尖都需要深而廣的視野。正如王建新表示的觀點:立足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角度,才能真正地做好 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有責任有規劃的考古
王建新的研究領域跨越考古學和文化遺產保護,他對此回答:“考古學與文化遺產保護兩個領域密切相關,一方面物質文化遺產價值內涵要經過考古學的調查發掘研究來揭示。另一方面負責任的考古是有文化遺產保護理念的考古,即既要關註學術研究,還要關註研究對象的保護、展示、價值共享。有很長一段時間🎀🧖♂️,考古學家只是一味的進行學術研究✍️,缺乏規劃與溝通🍼,大家各挖各的,造成了對文物的很多破壞♝。考古不能這樣只顧個人學術🦸🏽♀️,要從更大的視角來看🏋🏿♂️,即人類的角度。”
考古學不應局限於象牙塔內,如與遺產保護聯系起來,致力於保護文化遺產和促進文化傳承,才能發揮其更大的價值。
破除普遍認識誤區
古代遊牧民族聚落研究是王建新研究領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當今學界普遍忽視聚落研究,只關註遊牧民族墓葬研究,這起源於東西方文獻的共同誤區:認為遊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居無定所。
王教授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觀點:“做了十幾年研究之後我們發現遊牧聚落的存在是普遍的,遊牧中有定居是普遍的。” “冬天北方天氣嚴寒,緯度高,所有人、羊都必須定居,夏天則貴族與統治者會在牧場附近定居,普通牧民則四處放牧。西方學者也發現了一定的聚落遺址,卻由此將遊牧民族分成純遊牧和半遊牧🧘🏻,純遊牧與半遊牧的定義從根本上來講就是錯的。”
王建新對遊牧民族聚落研究的起源恰恰與絲綢之路有關。公元前2世紀,大月氏由中國西遷到中亞地區,漢代張騫出使西域🗡,尋找大月氏人⚇,聯合其對抗匈奴🧘♀️🙏🏼。這正是絲綢之路建立的標誌。學界對大月氏的研究一直沒有處於爭論中。中外學者的研究有很多的誤區,王建新一直致力於解決這個問題:“中國與中亞大月氏研究進行系統地互證🌋,這是唯一的出路”。大月氏就是遊牧民族,由它擴展到對遊牧民族聚落的研究🧑🏻🎨,正是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的具體體現。
專題鏈接:北京論壇2014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