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8 信息來源: 新聞網編輯部
文字:新聞網學生記者 韋建苗| 編輯:麥洛 | 責編:白楊在互聯網+社交媒體傳播的時代,公眾被賦予了更多的話語權。一向以莊嚴肅穆面貌示人的科學文化也快速進入公眾開放討論的範疇。這一新的發展特點對科學共同體提出了新的要求。基於此,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湯書昆教授在訪談中闡述了他對“明確科學共同體新責任,走進科學文化新實踐”這一重要議題的理解。
新的時代背景下,科學文化的傳播呈現出新的特點,突出表現為傳播的分眾化和傳播渠道的智能化。
在過去,科學觀念話題的探討多局限於科學共同體,即有著專業學科背景的科學家、科技工作者之間。隨著公眾科學素養的提高,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也加入了科學文化的傳播討論過程,傳播的分眾化成為大勢所趨。傳統的科普框架強調:掌握科學知識、方法、思想的科學共同體需要將科學普及給普通大眾,傳播者掌握主動權,受眾往往只能被動接受。但是,這種交互性的缺失與當代的開放創新路徑很不一致,很容易導致當代的科學與社會發育的斷裂。傳播的分眾化強調的是多主體開放參與並交互,這有利於滿足社會公眾高漲的自主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享受科學、參與科學的願望,提升社會多主體的科技理解與闡釋能力。
移動新媒體、虛擬現實、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正在深度改變公眾獲取知識、共享觀念的渠道和體驗方式。通過這些日益智能化的渠道,公眾得以自主、便捷地參與科學文化的傳播和討論,當下的一大特色即自媒體平臺成為公眾討論科學議題的主要陣地。與此同時,活躍於其間的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也顯得很重要,通過粉絲群,這些科學傳播領域的意見領袖能迅速地傳播其科學觀點和對事件的研判。然而,開放交互環境形成意見領袖參差不齊的科學素養,又會導致傳播過程中出現謬誤甚至是謠言,形成一種新的科學文化場。
針對這一傳播現狀,湯書昆認為:科學共同體應該發揮“把關人”的作用,承擔糾正科學傳播中錯誤的職責。基於科學文化傳播的新特點,科學共同體應該打破傳統的小眾圈子,將具有一定科學文化傳播能力的人,例如一線科技工作者、科學議題討論領域的意見領袖等納入其範疇協同“把關”,搭建起“平等開放+安全正確”的交流平臺。在共享開放的交流中及時糾錯,促進健康的科學文化的生態,這可以彌補我國科技共同體在新媒體平臺上糾錯機製的目前的缺位。當然,要實現這一建製化的目標,首先需要建立相關機製對其賦權和確權。
傳統的科學共同體局限於科學精英階層,即科學家或準科學家,經受過系統現代教育但在非科研一線工作的知識分子往往並不被認為屬於共同體,但是這一被忽略的群體卻數量很大,潛藏著巨大的能量,他們實際上是有較好的基礎水平參與科技創新討論與科學觀念的社會普及,如果這一很大群體的潛能被挖掘出來,那麽他們將能為科技創新註入巨大能量和活力。可以鼓勵科學家進入網絡與社交空間進行科學問題討論,並將這些行動納入績效考核體系。此外,在自媒體平臺,很多意見領袖在傳播科學文化方面也可以發揮重要作用。如果將具備基礎科學水平的知識工作者和參與科學文化討論的意見領袖都納入科學共同體的一致行動中,那麽科技創新和科學普及並重發展的重要戰略,才有可能更快實現。
在資源共享、公眾話語權增加的互聯網時代,科學文化的傳播不再局限於傳統的科學共同體,而是擴大到了社會公眾的範疇,科學文化的傳播也成為了社會性的日常議題。湯書昆認為,科學文化成為公民文化的一部分將是科學文化新的理想狀態。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