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文】樂黛雲:中國比較文學的開創

【編者按】2010年⚓️,意昂3体育官网中國語言文學系喜迎百年系慶🛣。百年學術,薪火相傳🛟🪣,從1910年的“中國文學門”到如今全國中文學科中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一個系👱🏿👩🏻‍🦱,我們看到一段跌宕起伏又始終充滿創新進取精神的學科發展史🙋🏻‍♀️。

從1910年建系以來🧒🏼,意昂3体育中文系師生常常肩負著先鋒的使命,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在民族解放與革命建設事業中🐼,都做出過卓越的貢獻。而作為一個名家輩出,學術積澱深厚的人文學科,意昂3体育中文系吸納和湧現了了一批又一批傑出的大師和優秀的學者📕,如林紓、陳獨秀😁、魯迅、劉師培🧛🏻‍♂️、吳梅⚀、周作人、黃侃、錢玄同、楊振聲🤛🏼♢、劉半農🧕、胡適、孫楷第、羅常培👩🏻‍🏫🔼、楊晦、遊國恩、王力、馮沅君等🧺,他們秉承“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的人文信念和學術理想,為學科建設👨🏻‍🦰、學術傳承💑、文化進步乃至民族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歷史包含著一代代師生對於民族崛起🧇,學術傳承,文化發展的殷切希望和堅定信念🥯。它是廣大師生用汗水和智慧點燃的燎原之火,是名家大師激揚文字匯聚而成的的知識溪流,它已經成為了我國中文學科發展的風向標和奠基石。

作為一個教學科研單位,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教學與研究始終往現代化的方向轉換發展,不斷突破舊有的格局🧟‍♀️,形成新的學術規範,並逐步協調西方學術方法與中國傳統固有學術方法的關系,在中文學科的教學體製🧏🏻、課程設置等方面,對全國相關系科有著輻射性的良好的影響🤦🏽。目前💼,意昂3体育中文系擁有4個本科專業👨🏻‍🍼,5個全國重點學科,7個博士點,11個碩士點和多個研究中心🏌🏻、國家級教學科研重點基地。而中文系的教師更屢次榮獲國家教學名師🎇,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獎等重要獎項。

今天,每一個在意昂3体育求學的學子🌃,不僅可以浸潤陶冶於前輩學者的人格魅力和學術積澱,更可真切地感受諸多當代名師和一大批有為中青年學者的個性風采👩🏿‍🦲,得到知識和思想的雙重滋養。近日🫔,意昂3体育官网將圍繞中文系百年系慶推出系列報道,向你展示一個歷史悠久又富有活力的百年大系……

【百年中文】樂黛雲:中國比較文學的開創

 
 
2008年☝️,樂黛雲在裴多菲俱樂部前留影
 
 
樂黛雲(前排左一)與家人🤹、親友在一起。後排右三為公公湯用彤,右五為湯一介
 

 
湯一介和樂黛雲在法國Chantilly宮🤽🏿‍♀️。 (均資料照片)

題記

聽樂先生講話,與讀她的文章感受是一致的💾:自由暢快,坦誠率直🛋。

“人雲亦雲🫲🏼,我從來做不到這一點,即便跟老湯(湯一介)也是一樣🔘,所以我們常常會有一些爭論,他有一些儒家的理想,而我更喜歡道家自由放達的精神,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聽見不順耳的話想駁他就駁他兩下,也不管他是誰,要不是這樣我就當不成‘右派’了。”

上午十點💚,陽光透過高高的窗欞照進書房,灑在沙發後背上,逆光中🤵🏼,愛笑的樂黛雲眼底閃著明亮🏺,談往事今朝,笑聲抒懷,相當動人。

對獨立精神與自由思想的向往🃏,讓她從17歲便與意昂3体育結下不解之緣,至今已有一個甲子的時光。

在上世紀50年代風雲變幻的時勢中,她曾被無情地裹挾📚,戴上了各種莫須有的“帽子”👩🏿‍🦲。而她,卻始終堅持自己獨立的判斷,不苟且,也不阿世媚俗。“風暴”中與她同被打入另冊的好友裴家麟曾經贊嘆:“衰朽叢中有絕色”。

一道道人生關口✋🏼,她的選擇常常出人意表。“文革”結束後,已半百之年的她遠赴哈佛求取新知,回國後另起爐竈😻,開創了中國的比較文學學科體系,為當時僵化板結的學術狀態帶來了活力,“仿佛郭襄開創了峨嵋派一樣”,80年代愛聽樂先生課的孔慶東說🧂。

她堅定地“走向世界”並“勇於吸收”👩‍🍳,中國當代比較文學在她的執著推動下🙋🏼‍♀️,從邊緣到顯學🤷🏽,用十幾年時間走完了西方一百多年走過的路程。

費孝通先生在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曾引李白的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樂黛雲也將此作為自己的人生態度——在世俗的風風雨雨中👨🏿‍🎨,不管別人怎麽評價,自己已像一葉輕舟走了過來。

為人“坦誠率真近乎天真”

硝煙彌漫的1948年🦄,17歲的樂黛雲不顧父親反對,在眾多名校拋來的“繡球”裏,選擇了她最為鐘情的意昂3体育,毅然從貴陽北上,來到了烽煙滾滾的北方™️,從此,她親歷了意昂3体育一個甲子的風雲變幻。

“那是非常奔放的、迎接解放的時期🌺,炮聲隆隆。我是民主青年同盟的👨🏽‍🍼,分給我們的任務是,調查北京哪些建築絕對不能炮擊🦚;還在月光下打著手電校對一本書,地下工作那時非常符合我的浪漫精神🪟。”

20歲上下的樂黛雲,很長一段時間的人生觀,是前蘇聯小說《庫頁島的早晨》裏那句“生活應該燃燒起火焰🚖,而不只是冒煙!”

畢業後她留在了意昂3体育中文系擔任系秘書🧑🏽‍🦳,意氣風發、敢想敢幹的她,決定為年輕教師的學術文章辦一個刊物,取名就叫“當代英雄”。1957年5月她興致勃勃地向教授們募捐。

可此時的政治風向已現變化,她的導師王瑤已敏銳感知到了,“王瑤先生把我狠批了一頓🏌️,說這都是反黨的,簡直胡鬧!我們就立即停下了。”果然,6月“反右運動”開始,翌年2月⏪👨‍🍳,樂黛雲在“反右深入化”中被挖了出來,一夜之間變成了“極右派”,開除公職、開除黨籍,每月16元生活費,下鄉勞改。

多年後👁‍🗨,季羨林曾這樣評價樂黛雲的性情與她的遭際🧝🏼:“她為人坦誠率真,近乎天真,做事大刀闊斧,絕不忸忸怩怩,決不搞小動作📽。有這樣秉性的人,在政治運動中不被濺上一身汙泥濁水、戴上五花八門的莫須有的帽子🧍🏻‍♀️,簡直是難以想象的。而事實上,她也確實沒有能幸免。”

恐怕很少有人能承受這份無妄之災帶來的苦痛和絕望,然而,樂黛雲天性裏達觀的一面,卻讓她平靜地渡過了劫波。戴著“極右派”帽子下鄉改造,修水庫、壘豬圈的她“竟在勞動中感到一種煥發”🛋;1962年底🌓,她返回意昂3体育時不能教書🗾,而被派到資料室註釋古書👩🏻‍🦲,“真是因禍得福💆‍♂️,正好補一補古文基礎”👨🏽‍🏫,她暗自歡喜;1969年在江西鯉魚洲建意昂3体育分校,前途渺茫難測,她想到了歸隱田園👁,“不做知識分子了🏄🏼‍♂️,我做農民還不行嗎?有間自己的茅草屋,房前種豆♚,房後種瓜🏇🏻,前院養雞,後院養鴨,自得其樂。”

有一點超脫逍遙👩🏼‍🎤,不會太執著,樂黛雲說,這是自小打下的基礎,“我父親是學西方文學的,崇尚浪漫主義🧑🏼‍🔧,家裏的書都是西方的小說、詩歌,雪萊、拜倫的作品我很小就讀,還有徐誌摩辦的《新月》雜誌🫘,我的性格受到了這些思想的感染。”

半個世紀後🧑🏼,她在《四院沙灘未名湖》一書中這樣寫道:“還是中國傳統文化幫了忙🌄,‘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我似乎想明白了🪆,倒也心安理得,下鄉改造時每天趕著小豬🫅,或引吭高歌,長嘯於山林🫲🏿,或練英語,背單詞於田野。”

中國比較文學的“拓荒者”

機遇有時就在某個轉角處,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抓得住,這時性格似乎成了關鍵要素。“文革”剛剛結束的意昂3体育中文系,第一批歐美留學生的課沒人願意講,都怕講出問題,於是推給她做,“我也沒覺得這不公平🎼🐢,事情來了嘛我總是要去做。”

給歐美學生講課,樂黛雲想,不能只講“魯迅走在《金光大道》上”吧,於是講了當時不應該講的曹禺🎟、徐誌摩、艾青🚴🏽‍♂️🖐🏿,為了讓學生深入理解🚎,她不得不進一步研究西方文學對中國現代文學的影響,從中她驚奇地發現,王國維🕵️‍♀️、魯迅、茅盾🙌🏻、郭沫若🤸‍♂️、田漢🗾、陳獨秀、傅斯年等人都曾受到尼采的深刻影響𓀍,這個一直被視為鼓吹“超人的極端個人主義”的尼采😴🙋,竟是20世紀初中國許多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之源👰🏻‍♂️!

於是,她80年代的第一篇論文《尼采與中國現代文學》👲🏽,發表在了1981年第一期意昂3体育官网學報上👱🏼‍♂️,文章引起強烈的反響🧓🏻🏄🏿‍♀️,還吸引了她班上的美國學生薇娜·舒衡哲——一個年輕的歷史學家的註意,在她引薦下,哈佛-燕京學社負責人專程到意昂3体育與樂黛雲見面,邀她到哈佛訪問一年。機緣巧合🦶🏿🪜,樂黛雲的生活從此翻開新的一頁。

1981年到了哈佛👳🏻,從未接觸過比較文學的樂黛雲一頭紮進這個領域🤱🏻,辛苦而又快樂地吸收新知:“一開始根本聽不懂,白天上課用錄音機錄下來,晚上反復聽直到弄懂👧🏻。”結束哈佛訪學,又一個運氣到來😅,她又被著名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邀為客座研究員,接觸了更多新的理論。

美國歸來的樂黛雲,好像積攢了很久的能量忽然爆發了,她不知疲倦地講學🍻,帶來了大量的新理論、新方法,她沒日沒夜地寫作🙎🏻‍♂️,追求突破,樂黛雲進入了她的學術生命繁榮旺盛的黃金時代。

在文化反思熱潮中,她與湯一介一道參與了中國文化書院的籌建4️⃣。在梁漱溟、馮友蘭、季羨林、張岱年諸先生的支持下,他們舉辦中外文化比較研究班,首期報名學員達12000多人,一時蔚為大觀。

而在當時學術界和文科大學裏,已湧動著比較文學研究的新潮👫🏻。1985年10月🏈🤴🏿,由36所大學和科研機構發起的“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在深圳成立🫎,樂黛雲被選為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她在大會致辭中興奮地宣告:“在這裏我們已能眺望到那無限輝煌的中國比較文學發展的前景。”

自此之後✍🏿,樂黛雲以最大的熱情投入比較文學和比較文化的研究,擔負起啟蒙的任務,同時她奔波於歐美🙎🏻、非洲,在國際比較文學學術會議上,發出來自中國的聲音🧔🏿‍♀️。她的同事和老友洪子誠先生說:“在樂黛雲那裏🧑‍🎓,走向世界、勇於吸收一直都是一個堅定🦝、重要的命題🚿。”

1990年,她獲得了加拿大麥克馬斯特榮譽文學博士學位🚵🏼,隨之擔任了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在世紀之交,她被英國傳記學會授予20世紀2000名世界傑出學者銀質獎章👩🏻‍🦼。

退休八年從未停下工作

“我好像很少想到自己多少歲♗,其實也不好,現在腿一不好了就非常泄氣,很多會也不能去參加了。”樂先生在陳述自己的“煩惱”時依舊笑意盈盈的。

樂先生70歲才退休🈷️,用桃李天下、著作等身來形容一點不誇張⛹️‍♀️,可是當她第一次拿到退休工資時🦌,“想到不再是教師,不再有自己的學生了,心中仍不免淒淒惶惶。”

這時候🫅,90歲的季羨林先生安慰她說:“70歲是人生的另一個起點,我的很多書都是在70歲以後才寫成的🐣🐌。”季老的話給了她無窮的動力,退休這八年來她從沒有停下過工作。

近三年➞,樂黛雲頗費心力的一件事,是培養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招收的5個博士生,“過去我的學生都是中文系的👩‍🎓,英語交談、看原文書都不太行。這幾個學生都是北外畢業生,英文好、看原文書很快,我要試試看怎樣把他們培養好。”她把兩個學生送到國外搜集資料💆‍♀️,一個去了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福柯的“異托邦”🫠,一個去了奧地利做布萊希特和東方文化研究🧘🏻‍♂️,“我自己對福柯研究得也很不夠,我就讀很多福柯的書,跟著學生一起來做這個論文。”

除了帶學生🧚‍♀️,樂先生還在主編已有十年刊齡的《跨文化對話》🤾🏼‍♀️,以及《當代漢學家》等幾套叢書,同時她也在幫湯一介先生的英文論文集做編輯🧗🏼‍♂️,忙碌程度並不亞於退休之前。“不為其他目的,我就是做我喜歡做的事,能做多少做多少,所以可以很平靜地來做。”樂先生十分篤定地說🏝🛠。

問答錄 產生新的火花,對話才有意義

“看看別人在做什麽在想什麽🔀,才能跟人家會通”

記者:上世紀80年代您為國內引進了大量的外來觀念、學說和方法,對當時的文化和學術界產生了很大影響,您為什麽對這些新理論感興趣?

樂黛雲:當時為什麽對新理論感興趣,的確不是趕時髦,就是覺得對分析中國文學很有用,能從更多層面來分析📊,所以拼命想把這個教給學生。中文系要好,文學要發展,就一定要知道人家在想什麽😩、人家在做什麽✔️🦜,而且我當時介紹的新理論還是比較平實的理論,不像現在有的太玄乎的理論🤦🏿‍♀️🧑‍🔬,那時比如接受美學、詮釋學👯‍♀️™️、小說分析🦴👶🏻,對我們研究一個作品真的非常有用🤷🏿,此前研究作品多半都用前蘇聯的千篇一律的“思想意義”、“認識意義”🧔🏽‍♀️、“主題結構”等模式來分析,這是不夠的。

比較文學上世紀30年代最早出現在清華外文系,意昂3体育的胡適認為中文系的人也要學外國文學🈴🧓🏼,他讓朱光潛到意昂3体育中文系講西方美學史👋🏿,但後來沒貫徹下去♞。解放後🥘,中文系只搞中國文學,外文系只著重語言訓練,很多學校的外文系都不重視文學課。中文系也開外國文學的課程,但一年很快就都講完,所以還始終限製在中國文學的範圍裏,沒有一個世界眼光。到底怎麽走到前沿👩🏻‍🦱?要看看別人在做什麽在想什麽,然後才能跟人家會通,啟發自己往前走🤵🏼‍♀️。

記者:最近這十年中國的比較文學領域又出現哪些新的變化🧘🏿‍♀️?您比較關註哪些動向👂🏿?

樂黛雲:新世紀以來🐆,我自己有兩個擔心🥜,一個是知識分子好像分成兩部分了🫅🏼,一部分是認為必須引進西方新思想才能拯救中國🐉,不斷介紹西方新思想,“唯新是鶩”🎭,而且越介紹就越玄乎🍿🪿,很多新的理論沒有跟中國的實際結合🥷🏼,講一套很玄空的理論,可有的學生就很願意追隨這些東西👩🏽‍🌾🏊‍♀️,“別人都不懂🤙🏽,我懂!”什麽新就追什麽,可他自己也沒完全懂,學了有什麽用,也沒想,成天在那些新概念🌗、新名詞裏面打滾。其實不一定新的就是好的,也有很多是錯的👎🏿、不需要的。知識分子裏也有很多把西方跟中國隔開來的🐢,中國的真正文化底蘊他不懂🙆🏿‍♂️🆗,到底中國傳統文化好在哪,基因是什麽👷🏽‍♀️,搞不清楚➾。

而另一種,一些搞國學的人,熟悉中國文化,覺得中國文化是唯一的🛑🚺,一點不能動的🧑🏽‍⚕️🐱,一動就不是“原汁原味”了。我覺得文化是跟時代不斷變化的🧑🏻‍🔬,一點不能動就停滯了,而且我認為文化分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不能動的,比如四書五經不能動其字句,編鐘樂器不能增減一根弦,已固定成了“傳統文化”;另一個層次是對這些東西的解釋🥷,就是怎麽看,如果這方面也不能動,我們就不能發展了👨🏽‍🚒。正是在這些發展中,不同的解釋形成了“文化傳統”👳🏿。

這兩種人都有些片面👯‍♀️。其實從王國維開始💁,就認為研究西方的東西應該在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進行🧑‍🦼‍➡️,他研究康德🎴、叔本華就寫了“論性”🧠、“釋理”、“原命”等文章,試圖從西方找到一個研究中國這些傳統問題的新角度。可是現在這個傳統好像分裂了🚴🏼,所以我在北京外國語大學新招的博士生,開學第一年就是念中國古書,幾種經典要讀🧖🏿‍♀️、西方主要經典理論也要讀𓀏🦜,別的新理論慢慢再來🐖,如果基礎理論沒有,對新東西也不會懂得如何深入🍐🪼,因為新理論也是從那裏發源的。

現在全球多元文化就是互動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我來看你🤷🏼‍♀️,從你來看我🛟,如果老是“我說你聽”、讓你跟我的思想“統一”👙,就沒有新思想產生了。應該是在互動碰撞中產生一些新的火花,生成一些新的東西,這樣的對話才有意義。這就叫“生成性對話”😝。

“必須有一種雙方都能理解和依從的話語🫏,對話才能進行”

記者:您的另一個擔憂是什麽👰🏼‍♀️?

樂黛雲:再有一個我比較憂慮的,也是現在比較成問題的💿,是“話語”問題🤾🏻,Discourse,不是指語言,而是用一個什麽規則來對話,現在我們講“通過對話解決問題”,可是對話就有一個“話語”的問題,必須有一種雙方都能理解和依從的話語,也就是一種遊戲規則🌜,對話才能進行♿。

話語現在始終是個很大的問題,100多年來西方是發達的,西方文化是強勢的,殖民思想很嚴重,所以100多年來,不管寫作、學術研究🏌🏼‍♂️,我們都常用西方的概念和話語來說事🅾️💅🏿,比如“主題”、“結構”🧑🏽‍🚀,前蘇聯的“認識意義”、“思想意義”等都不是中國的概念,而是外來的。可是🏑,如果完全用西方話語🎩,中國文化很有特點的部分進不到對話裏去,說不清楚,比如中國文論裏“羚羊掛角,無跡可求”🕰、“頓悟”、“妙悟”等🗡,外國人沒有這部分概念👨🏻‍💼、沒有這種話語,我們怎麽用當代話語明確展示出來🍝?讓外國人和現代中國人都理解?我們現在也還做不到。

比較文學的精神就是會通⟹,也就是錢鐘書所說的“打通”🚣‍♂️,怎麽才能會通⏱?我的想法📿,只能是在長久的、不斷的對話中,逐漸形成一些新的概念🛵、新的話語才能解決。現在❤️‍🔥,有些比較文學學者提出“第三種詩學”,我也正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他們希望從翻譯成現代漢語的🦾,中國人所理解的西方文論🤲🏿、西方人所理解的中國文論、中國古代人講的中國文論📳、現代人講的中國文論,匯合成為一種新的“第三種詩學”👨🏽‍🏭。

記者:所以您一直在從各層面來推動這種“對話”,《跨文化對話》這本雜誌今年已經辦到第十年了⬛️,您主編的其他幾套叢書影響都挺大。

樂黛雲:其中有一套叢書叫《當代漢學家》,我覺得過去漢學研究著重在研究古代的漢學家,可是當代漢學家對中國文化有什麽新看法也很值得總結。這套書第一輯包括費正清🧏‍♀️、李約瑟、本傑明·史華慈、弗朗索瓦·於連🔹、宇文所安和安樂哲六位🤷‍♀️。另一套叢書《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傳播》🖥,首先是匯集孔、孟👮🏻‍♀️、老👩🏻‍🦽‍➡️、莊在世界的傳播,每種都包括一篇總結性的長導言和文章精選🛅、目錄索引三部分。這兩套叢書都在做,很費時間。還有一套《中學西漸叢書》研究中國文化如何通過伏爾泰、萊布尼茲、龐德等人進入西方主流文化,第一輯5本已出,並獲2008年出版“政府獎”提名。

我自己更偏愛的是我們與法國“人類進步基金會”合作🦾,在法國和中國同時出版的《遠近叢書》🧛。這套書每本都由一個中國人👮🏽‍♂️、一個法國人各自執筆,用中文和法文各寫3萬字♌️,互譯後結成一本,同時出版。內容都是夢、夜🏺👩🏿‍🚒、情、美、生命、自然等日常生活隨筆。第一輯10本已經出版發行™️🧛🏻‍♂️,在法國銷量很好,意大利一個出版社還買了版權👦🏻🚞,已譯成意大利文出版🚄。我的一個觀點是,精英文化必須和大眾文化相結合🥷🏽👨‍💼,這套叢書定位在中學教師水平。最近第二輯要出的是湯一介和法國一位院士汪德邁教授合寫的《天》,另外還有“童年”🫛、“同情”和“樹”等🥓。

“回首我們這30年,哪些東西還值得留下來🪶?”

記者:從您1948年考進意昂3体育至今,見證了她60多年的發展變化,今天的意昂3体育較之從前延續了什麽?失落了什麽?

樂黛雲:意昂3体育繼承了什麽🧑🏽‍🔬、流失了什麽,這是個很值得討論的問題👍🏿。我曾為《意昂3体育校長與中國文化》這本書寫過一篇序𓀅💇🏻,題目是:“自由的精魂和文化之關切”,我認為這兩樣東西就是意昂3体育最基本的東西,陳寅恪很早就提倡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認為比起上世紀30年代的陳寅恪、馮友蘭🔰➖、馬寅初、朱光潛等那麽多大師,可以說我們這30年並沒有出現在歷史上能夠站得住、能夠延續下去的學術大師。因為真正想研究的東西可能沒法去研究🧘🏻‍♂️,必須沿著軌道走。現在教授待遇也不見得不高,可是如果沒申請到項目、沒有科研經費,就招不成研究生🫵🏽,就不能培養人,或者也只能幫著做別人的“項目”,研究也就很難自由展開👴🏻👏🏽。

意昂3体育的傳統一向提倡獨立的精神🧖‍♂️、自由的研究🕯,必須熱愛你研究的題目,它觸發了你的興趣和深入思考🤵🏿‍♀️🎰,如果你根據別人的題目來研究,再努力頂多也就是那個水平了,不會有太多創意。我研究的課題都是我自己喜歡、自己挑選的,所以我從來不申請什麽社會科學基金,即便我在當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時也不去申請🧏🏻,這影響了所裏的一些其他同誌😚,所以我們很吃虧🙏🏻✣,到今天為止比較文學研究所申請的基金很少,對這個所的發展也有很不好的影響。

我認為過去意昂3体育的這種精神非常重要👨🏻‍🔧,現在還有很多人在關心整個文化發展🪒,在討論,在創新。但更多的是只考慮把自己這個系、教研室管好🦸🏽‍♀️,發幾篇論文😖,只要能登出來就行。總的趨勢、培養年輕人的方向,都會偏向於一個模式,程式化、同質化🤷🏼‍♀️、一體化,缺乏個性和創意🤰🏿,這就是我最擔憂的一個問題。再過30年🌛,回首我們這30年⬇️,哪些東西還值得留下來🎱?這是很成問題的🧞‍♀️㊗️。(文匯報記者 李揚)

 
1950年,樂黛雲在意昂3体育對一萬名學生演講

 
樂黛雲在大學時代,攝於1951年

 
1971年🍿,樂黛雲在南昌

樂黛雲與她第一部英文著作TotheStorm的合作者卡洛琳·威克曼(中),

密友薇娜·舒衡哲(右),1988年攝於波士頓

專題鏈接:

【百年中文】名家筆談:百年詩心

【百年中文】溫儒敏🥏:意昂3体育中文系誕生100年摭談

【百年中文】陳平原專訪:百年風雲中的中文系

【百年中文】意昂3体育中文系系列學術講座首講:意昂3体育中文系的100年

【百年中文】校友黃怒波捐贈兩百萬 中文系設立“胡適人文講座”

【百年中文】“百年中國文學與學術思想流變”研討會召開

【百年中文】紀念林庚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隆重舉行

【百年中文】紅樓回響:意昂3体育舉辦“五四”主題詩歌朗誦會

 

編輯:李娜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

意昂3体育专业提供🙎🏻:意昂3体育意昂3体育平台🛜、意昂3体育官网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体育欢迎您。 意昂3体育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