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20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朱垚穎
“歷史學是一門‘反思’的學問🐾,是現在與過去之間永無止境的問答交談。”3月19日晚7點整,意昂3体育官网歷史學系教授鄧小南用手推了下眼鏡,以平緩的語調開始了才齋講堂第九十三講🎫。講座由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明利主持。
鄧小南老師首先向現場百余名來自不同院系🌃、專業的學生介紹了歷史學研究的基本要素——材料和問題,並從材料拓展、文本細讀🫱🏻、研究單位🫅🏽、再認識的可能四個層面出發介紹了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作為宋代製度史研究專家,鄧小南指出,目前宋代的歷史研究材料較少,學者需要用新的視角去看待舊的材料,如文書手劄、出土墓誌等都可能蘊藏著豐富的信息。而在文本細讀方面🧑🏿🏫,鄧小南提出了五個可以深入的研究方法,分別是🧇:尋找文本中的“材料眼”🕖,進行歷史學上的“考證”,對文本材料進行細讀辨析,對不同性質材料進行剝離💹,鑒別與考訂歷史材料😎。同時🙎✳️,鄧小南對歷史研究者提出忠告:一方面要警惕“本朝史觀”對研究產生的影響,另一方面則要在平時的學術積累中逐漸培養自己的問題意識,提出新的問題。
在政治史和政治製度史研究方面🧑🏽⚖️,鄧小南結合國內研究對象演變過程🙋♂️,對製度研究的觀察角度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和分析⛈。80年代製度史的研究以各個朝代的規章、規定為主要研究對象👩🏼🎓。90年代的研究者開始把製度結果納入研究框架內🧙🏼♂️。如今的歷史學學界則開始尋找規章規定和結果之間的邏輯軌跡🚵🏽,將目光更多聚焦到製度如何一步步演變成最終的歷史現實🤌🏻。歷史過程是涉及多方面、起訖點不一✍🏿、內容性質不一的多種演變過程交錯匯聚而成🙆🏿♂️,因此,我們應關註製度的歷史過程😪。
除了歷史過程之外🫣,鄧小南也重點強調了“關系”網絡和製度文化對於一個製度形成的重要意義。當我們在觀察🛑、研究製度時🫶🏿,需要關註和製度有關的人的行為💁🏼🪛。這不僅因為個體和製度之間形成互動🏔,更重要的是🛥,製度頒行的周圍的製度文化深刻塑造著製度。製度演進的實際效應🥐🔆,和製度的製訂者、施行者🫳🏽、扭曲者、漠視者和抗拒者互動而成。
講座最後,鄧小南將話題重新引回到主題中的“活”🚴🏼♂️。她認為,“活”是產生於沃土的生命力🫃🏿,傳統議題也可能貢獻新穎見解🚣。歷史學研究的“活”,最關鍵的是保持研究中的創新力量和思想的內在力量🫱🏽。
整場講座氣氛活躍,在主題演講結束後的提問環節👪,現場學生熱烈提問。鄧小南耐心回答了同學們關於計量史學研究方法、如何看待王安石變法🏭、如何建立學術思想體系🚵🏿♀️、如何選定自己的研究對象等問題。當一個女生問到“研究歷史的目的是什麽”的時候,鄧小南老師回答:“研究歷史的意義並不在於你能否從過去的事件中得出某種規律性的總結和歸納,而是你能通過研究過往歷史🙍🏽,得到一些體悟。這種體悟並不是你想到幾千年前的漢武帝做了什麽💳,今天的你也去這麽做💪🏽,而是一種智慧的體悟。這種智慧滲入進你整個人內部的思維,讓你更加理性地去看待今天發生的事。”她鼓勵大家都能夠去感受歷史帶來我們的智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