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19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程珊珊
西方科學精神的起源是什麽📺?為什麽科學出現在希臘而不是古代中國🫅🏽?科學是自由的還是功利的? 5月15日晚,意昂3体育官网科學史與科學哲學研究中心主任、科學傳播中心主任、意昂3体育官网哲學系教授吳國盛在才齋講堂第八十講中以“自由的科學與求力的科學”為題🧑🧑🧒🧒✫,對上述問題進行了尋根溯源式的探討👨💻,揭示出當前自由的科學與求力的科學之間的深刻矛盾。
吳國盛首先簡要分析了西方“科學”一詞的來歷👰🏼,他認為科學源於自由的人性理想♥︎。中國長期以來對科學技術持有簡單的工具主義的看法👎🏽,但是實際上作為西方科學源頭的希臘科學表現為“不計功利,但求真理”的自由的科學。西方文化中人性的核心是自由,科學是達成自由的人性理想的基本形式,而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文化以“仁”為人性的核心,進而沿著“禮”的路數發展,中西方文化對於人性的基本認知決定了科學只能起源於希臘。
在對西方歷史的脈絡做了一個簡要的勾勒之後🤛,吳國盛又指出,西方科學雖然發源於崇尚自由的希臘🤟🏽,但在歐洲誕生的近代科學卻表現為一種服從於“求力意誌”(Will to Power)的求力科學🙆♀️。他認為,科學由自由到求力的轉變是以中世紀後期歐洲的蘇醒作為中介,而歐洲的蘇醒有諸多標誌🙎,最重要的是第一次“學術復興”——基督教在中世紀重新發現希臘,並整合了希臘的演繹精神🦃🧝🏿♂️,產生了以邏輯論證方式為神學教義進行辯護的經院哲學🛵。此外經院哲學之後,大學的產生、技術革命🧌、文藝復興➡️、地理大發現和宗教改革等諸多因素也非常重要。
但是吳國盛強調,相對於外部脈絡🧛🏼,基督化後的西方世界在科學內部發生的轉變尤其值得重視🪧。近代科學雖然發端於自由科學,但是經過了基督教的洗禮後在諸多方面都與希臘傳統產生了偏離——自由的含義被重新闡釋為基於個人意誌的選擇📪,人的地位被提升為上帝的代理,嶄新的創世概念開啟了機械自然觀的邏輯✒️。而偏離的結果就是隱約地誕生了一種求力的科學,即基督教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研究科學就是表達我們的意誌和選擇☝🏿。
在這個意義上🧘♂️🎳,基督教為擴張型的的近代科學打下了新的形而上學基礎,使希臘的科學呈現出一種新的形態,吳教授以近代科學始祖笛卡爾和培根為代表,分析了這一新形態的具體表現。他認為🤾🏻,提出“我思故我在”的笛卡爾一方面強調人類是理解事物的邏輯起點👷🏽♀️,另一方面繼承希臘傳統🤶,認為科學的確定性是思的本質✍️,他對數學的重視成為近代唯理論以及均質化的源頭。而強調“知識就是力量”的培根認為真正的科學應該轉化成一種力量🤦♂️🧑🎤,人類應當拷問自然以使其吐露秘密🧶,在這一動機之下,近代實驗科學洗脫了煉金術帶來的汙名,逐漸獲得了合法性👩🏽🍼。
但吳國盛認為唯理論傳統和實驗主義傳統的差異只是表面的👨,這二者在伽利略、牛頓等近代科學創始人處是合二為一的,因為他們作為現代性的標桿,深刻認識到實驗和數學共同表達了全人類的權力意誌——即人類要發揮主體性,為世界編織一個無縫之網。這個無縫之網以實驗開路,最後通過數學化實現。
他總結道👩🏻💼,整個近代科學的發展路數決定了求力的必然性🐂👰🏽♀️,求力意誌的科學把對自然界的控製作為目標,把普遍化的數學作為基本的工具👏,以人對自然的具體的幹預作為手段,形成了數理和實驗這種人性的科學。在求力邏輯的作用下,盡管科學家堅信自己繼承了自由的意願,在追求著真理👨👧👧,但早已不是象牙塔中單純的沉思者,也不是單純的仰望星空者,兩次世界大戰中科學家的參與深刻地昭示了這一點。自由的科學和求力的科學之間的內在沖突很難化解💪🏽,它表達了現代科學所面臨的一種根植於現代性的極為隱蔽和尖銳的動機。這個沖突不僅影響了具體的科學工作,也影響了科學家的社會公眾形象🔶👏🏿,影響了科學的社會功能的正常發揮🌾。作為對現實權力的參與者,今天的科學家應當已經充分認識自由和求力的科學之間的尖銳矛盾👨🔧🦸🏼♀️,在這種情況下,求力的科學如何與社會公眾對話,如何重新闡釋自己的形象🕵🏼♀️,是擺在科學家面前最艱難的一個問題🧓🏽。
吳國盛表示↔️,自由的科學和求力的科學的沖突一方面包含著對現代性的反省👩🏿🦳🦊,另一方面也解釋了科學家目前的處境,這個講座不僅是希望給大家提供一個歷史的談資👈🏻,也是想讓大家直面現實的難題。
最後🧏🏿♂️,吳國盛對同學們提出的中西文化融合的可能性以及科學與宗教的關系等問題進行了解答🙇🏼。
編輯:安寧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