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06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林妍純
12月5日晚🏷🗻,二教107迎來才齋講堂第七十講💆🏻♂️。外國語學院院長程朝翔教授帶來專題講座《莎士比亞與現代文化》🧍,為同學們介紹了莎士比亞研究在英語文學研究中所占有的獨特地位和在當今世界的發展情況🐏🚶。
程朝翔教授從莎士比亞作品的作者身份爭議入手,簡單介紹了學術界在這個問題上的兩種看法,即“莎士比亞作品為莎士比亞所作”和“莎士比亞作品的作者另有其人”。隨著研究方法的發展,很多有影響力的專著和獨特的視角紛紛出現。盡管如此,這個問題依然沒有定論👮🏻。但各國研究者一直認為,莎士比亞作品在世界文學中擁有非同一般的地位,價值不可估量。
莎士比亞的第一本劇作集在1623年以對開本的形式出版,包含36個劇本,其中22個是第一次以“好文本”的形式出版。對開本是我們了解莎士比亞生平的主要途徑,如果沒有這些對開本,我們將無從研究莎士比亞的生平。莎士比亞作品最早的版本除了對開本還有四開本。38部劇作中🔛,22部最初是以四開本的形式出版的🌀👨🏫。“好四開”來源於可靠的版本,比如“原始手稿”或者“謄寫稿”👕,或者是這兩者的抄寫稿;“壞四開”由演員根據回憶進行重構(盜版)而來,在各方面有嚴重缺陷🦻🏿,臺詞混亂甚至有缺失——但“壞四開”重現了劇場的現場情況,反而有獨特的價值⚂🟢,所以後來也受到了重視🦽。
緊接著程朝翔教授講解了莎士比亞作品不同版本的特點🧑🏼🍼🛌🏼。有些版本的導言很長⛑,基本能夠囊括所有莎士比亞作品的情況,給讀者一個清晰的圖譜🚶🏻;有些版本的特色在於註釋非常詳盡。這些版本中比較著名的有劍橋版莎士比亞和牛津版莎士比亞以及後來的新劍橋版。隨著時代發展和研究著眼點和側重點的變化,同一部作品相隔數十年的不同版本也有很多不同🧔♂️。到了20世紀80年代,文學研究開始轉向文化研究,原先對文本和字面的側重也轉而側重劇場和演出。
在對各種版本的簡要介紹之後🤵🏼♂️,程朝翔教授開始為大家解讀莎士比亞作品。他認為,莎士比亞作品中的人文主義色彩濃重🧑🏻🌾🤜,展現了伊麗莎白時代的完整世界圖景、人和宇宙的和諧觀念和普遍的人性,而歷代關於莎士比亞的研究,除了建構核心的文學價值,也是為了找到智慧、生活方式和生命存在的方式🧑🏼⚖️。當代莎士比亞研究涉及新批評👷🏽🖕🏻、新歷史主義🦃、文化唯物主義🧑🏽、女權主義、後殖民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等諸多思潮✵,已經遠遠超出了一般的文學解讀。
程朝翔教授進一步通過個例《威尼斯商人》和《李爾王》解讀莎士比亞作品👩👧👧☃️。主流的解讀總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持續變化♏️,而作品在當今社會的相關性可能比在作品完成的時代還大。傳統的文學批評認為《威尼斯商人》主要表達了對友誼、愛情和人的感恩之情的歌頌,現在我們則可以從某段馬薩尼奧和夏洛克的對話中解讀出文化差異問題🪙,從以前被看作美德化身的角色Portia身上我們又能看出社會貧富不均的問題。而在《李爾王》中,道德和政治的沖突成為一個新的解讀點👨🏼🦲🚾,可以與當代美國在反恐戰爭中使用酷刑產生聯系。因此🧎🏻♀️➡️,對莎士比亞作品的知識解讀,往往最後落到了政治領域和哲學領域。
關於莎士比亞的研究領域非常廣,主講人告訴大家,世界上平均每一分鐘就多一篇這方面的論文🏌🏻♀️,每一天就出一本以上的專著。而莎翁作品確實地位非凡,在國內外學生的許多閱讀書目上,它都排在十分靠前的位置。在電影和戲劇方面,莎翁作品也影響深遠📓,在中國就有很多由莎士比亞戲劇改編而來的地方戲劇,電影方面就更加不計其數了。
在問答環節,程朝翔教授表示,人文學就是一種對經典文本的不斷解讀和不斷創造,盡管此時的解讀可能跟作品成文當時沒有十分密切的關系❗️,但我們可以通過解讀作品表現出來的思想🕡,找到其在當代社會的意義🚵🏼♀️。
最後,程朝翔教授鼓勵同學們關註和了解莎士比亞作品,從中汲取養分👏🏿。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