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0/30 信息來源: 新聞網記者 郭夢婷
機械科學的思維充滿局限,科學的意義不僅僅是發展一種技術🚒,更需要去發展人們的智慧,必須要探索一些新思路、新框架🧊、新理念、新方法以應對挑戰。在10月24日的才齋講堂第六十五講上,工學院的佘振蘇教授以“當代科學思想創新的呼喚:復雜性思維”為題,分享了他在創建與實踐復雜系統學新框架的研究思路,將物理學與人類的意識聯系起來,介紹了一個融合量子與道的知識體系。
佘振蘇教授提出,復雜性科學的研究始於世紀之交,目前,更多的學者將註重點放在“復雜性網絡”方面。然而“復雜性網絡”雖然相對實在,卻只是冰山一角🧔🏻♀️,很難體現復雜性科學的精神。錢學森晚年已對如何面對復雜性提出了一些學說,卻未受到重視👮🏽,佘教授繼承並發展了這方面思想的研究🛼😷,有《人體復雜系統科學探索》和《復雜系統學新框架》兩本著作👵🏻。他將物理的“量子”與人類的“道”相融合,提出新的概念,用以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
“科學界常用‘自由能最低’來解釋蛋白質較快的折疊速度📖,這並不是完美的答案。這時🍓🌎,就應該用‘場’來解釋,蛋白質的折疊是靠‘場’來驅動的。”復雜系統學的本體論是“一元二面多維多層次”,它適合所有的系統。在量子力學中,速度需要量子勢場的驅動。在復雜系統學中,人的意識場對應的就是量子勢場,意識驅動人的行為。由此看來👱🏻♀️,“修身養性”“淡定”“超脫”等不僅僅是人文表述🛁,而是已經落到實處,可以建立在物理的基礎上👱🏽♂️。
佘教授表明,社會人文科學的本質就是意識力學🚭。從物理學的角度看,生命體是量子相位場和概率幅的高度耦合。對應來講🧑🏽🎨,“量子相位場”就是“意識”,“概率幅”就是“實體”。為人類答疑解惑需要發展意識學科,現在的解決對象主要有健康👨🦼、教育和管理3個方面,解決類似“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如何提高專註力”等實際問題💷。之後,佘教授以提高專註力為例,闡明了這個理論在實際方面的應用🧙🏻♂️。專註力主要來自於興趣和誌向,其中興趣是自發的🐯,屬於陽性😆,誌向是強製的,屬於陰性。專註力的提高主要有兩步🥮👷🏻,第一是了解自己對哪些事情專註力高;第二是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設想在高專註力狀態下的心態和動力。從理論上來看,人對專註力高的事情會形成固定的意識場,設想當時的場景,就是將意識場移植🙍🏽🙎🏻♀️,保證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也有較高的專註力。佘教授已經進行過成功的實踐,他曾經擔任過奧委會的科技指導🧽,采用以上提高專註力的方法,對運動員進行靜耐力的訓練🧖🏽♀️,其指導的運動員多次奪獎🧑🦳,在上個月的剛剛又斬獲一枚金牌。
最後,佘振蘇教授強調📰💆🏻♀️,他提出的說法是未經科學證明的假說,是可以批判的說法🙌🏽,科學本身就是在不斷修正,他十分歡迎大家批評與討論👲。他表示🏋🏻♂️,我們都需要進行思維觀的轉化🚦,突破西方的思維觀,以“人”為關註點🪺,站在科學的角度🤷🏻♀️,進行多維化思考🎳。
編輯:舍予
轉載本網文章請註明出處